点上方西沪港战友之家归队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
127潜艇锚泊归来,大家得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海军成立核潜艇学习大队,要从常规潜艇支队调人去学习。这件事在码头上产生不小的反响。核潜艇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曾经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没想到这个梦哑默悄声地就变成了现实。
刚开始,叶嘉栋对这个问题没有太深的认识,毕竟当兵才几个月,常规潜艇还没搞清楚呢,对核潜艇的概念比较模糊,听了廉仲方艇长的动员,渐渐对核潜艇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思想动员这种事情本来应该由潜艇政委负责,但是老政委调动工作已经离任,新政委暂时还没有到职,一些政委的职能就得由艇长来担任了。
廉仲方告诉大家,中国核潜艇工程的第一次上马,是在“大跃进”时代的1958年。
一直致力于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非常关注世界上的有关军备动态。有消息说:美国在日本冲绳建立了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在台湾驻扎了装备导弹的美国空军部队,并把“斗牛士式”导弹部队开进台湾。美国国防部还公开宣布“在数月内”,按照目前美国的总的军事计划改编国民党军队,“以满足原子战争的需要”,并将在国民党军队内组织五个“原子师”……
但是,刚刚走上正轨的核潜艇工程,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恶劣政治环境,工人“造反”,工厂停工,科研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科研院所受到冲击。就在这种风风雨雨的折腾之中,广大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和工人,突破种种阻力,还是将第一条核潜艇造了出来。
廉仲方告诉大家,中国核潜艇部队已经于一年前秘密成立,最初只有36个人。核潜艇上一共有三十几个专业,这36个人是从各常规潜艇和水面舰艇部队精选出来的。除了思想红、技术好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就是要有胆魄,“敢为天下先”。因为他们将要参加的是一项新式装备的试验,而且是核装备,没有一点超乎寻常的胆量是不行的。
廉仲方兴奋地说:“将来我们的核潜艇,不但要装核动力,还要装核弹。那时候,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就会比过去更高。核潜艇不仅是战术武器,还是战略武器。一条装有核弹的潜艇,可以起到核威慑的作用。比方说,某个国家想对中国动武,他可能会先发制人,首先破坏所有岸基导弹。但是只要我们有一条装有核弹的潜艇在海上,他就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不知这条潜艇在哪里,会在什么时间对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潜艇可以在他的家门口发射核弹,使他防不胜防……”
廉仲方提高嗓门儿对大家说:“所以,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现在,科研部门终于把核潜艇搞出来了,接下来就要交给海军使用了。把核潜艇技术学好,把核潜艇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是海军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大家踊跃报名,让组织挑选。”
廉仲方的讲话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叶嘉栋奇怪,艇长怎么知道那么多有关核潜艇的知识和信息。后来从程仁智部门长那里得知,核潜艇的第一任艇长和廉仲方是陆军时期的战友,想得到这些资料太容易了。
在要不要报名去核潜艇的问题上,叶嘉栋比较犹豫,不报名吧,显得自己落后;报名吧,又怕别人说不自量力。毕竟,核潜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的。他本以为,艇长富有煽动性的动员,会把很多人的热情鼓动起来,让他感到纳闷儿的是,好像并没有太多的人响应,没有出现踊跃报名的热烈场面,怎么回事呢?
悄悄一打听,原来是老兵们有思想顾虑,对核潜艇的核辐射存有恐惧心理。核辐射不但会造成白细胞降低,得白血病,还会影响生育,或者生怪胎。这么一说,叶嘉栋感到后脊梁直冒凉气。
怎么办?他知道,越是大家不出头的时候,谁出头谁就会在领导面前落个好印象。可是真要是出了头,正好被领导选中,那岂不是自投罗网?
这时他发现李正文趴在上铺写什么东西,不知是在写信还是在写请战书,他打定主意,这次就摽上李正文了,李正文报名他也报,李正文不报名他也不报。
想到这里,他不计前嫌地走到李正文身边,笑嘻嘻地说:“正文,写请战书么?”
李正文“哼”了一声,没说是在写什么。
“嗨嗨!下来,跟你说个正经事。”
李正文很不情愿地跳下板凳,问道:“什么事?”
“我已经给燕抒琴写信了……”然后故意顿了顿,观察李正文的反应。
“你给她写信,关我什么事?”
“那什么……是这样,我告诉她,让她把小潜艇转交给浦丹梅。”
李正文“哦”了一声没再说什么。
“哎,正文,那什么……”
“要说什么,痛快点,别吞吞吐吐的!”
“好,我想问你,核潜艇,你报名么?”
“我倒想报名,人家不会要我。”
“为什么?”
“你想啊,核潜艇是什么?那是高科技的结晶,我这点文化水平,“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没正经上过课,也就是高小文化吧,哪能玩得了高科技?”
“那我不是和你一样么?”叶嘉栋说着,心里却在打小算盘,马上改变了原来的主意,反正文化程度低,报名也选不上,报个名,也不费什么事,还显得咱思想积极。
于是,叶嘉栋马上回去写了一个“请战书”,慷慨激昂地表示决心,要为海军建设事业做贡献,积极表示让组织上挑选。边写边想,这次可要走在李正文的前头了。可是当他敲门、报告、走进艇部,向副政委提交“请战书”时,他突然发现,摆在桌子上的几份请战书中,有一份赫然写着李正文的名字。他忽然感觉自己被李正文“涮”了一回。
走出艇部,叶嘉栋正好看见李正文在写黑板报,通栏标题是《让祖国挑选,让人民放心》。叶嘉栋站在李正文的身后,冷笑道:“李正文啊李正文,你小子行啊!”
李正文头也没回,反唇相讥道:“我再行,也没你行啊!”
王兴国从旁边走过,听见这两句没头没脑的话,看看他俩,摇头道:“两只小公鸡,又要叨架了。”

这次核潜艇选人,在码头上一共选了20多人,127艇选中两个,高大亮和方国庆。叶嘉栋感觉很失落,失落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没选上,而是把他认为对他最好的班长高大亮选走了,让他失去了一个精神依赖者。方国庆的被选中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给人一种127艇卸包袱的感觉――方国庆对于127艇来说就是一个包袱。原来,人家是想从127艇选一个年轻的轮机兵,艇长政委不舍得放李正文走,就把方国庆顶上去了。因为有了方国庆去充数,大家也就不把这次挑选看得很神圣了。
这件事办得很快,从选人到定人到走人,前后也就一个星期。感觉就像是要上前线打仗一样。
那个年代,战争的气氛很浓,军令如山,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正常。送别的时候,叶嘉栋有些动感情,握着高大亮的手哭了:“班长,我会想你的。”
高大亮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李正文显得比较理智,他微笑着对高大亮说:“班长,等你们把核潜艇接回来,我们要去参观啊!”
高大亮故意卖关子:“那可说不好,也许不会随便让人参观。那时候你们可别怪我不讲情面。”
大家还没有从核潜艇选人的氛围中走出来,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大事。5月20日,广播里传来重要新闻,毛泽东主席发表了震惊世界的《520声明》,首都五十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集会,支持世界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斗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每当毛主席发表“最高指示”,全国都会热烈庆祝一番,但是像这次这么隆重,还是不多见的。其社会背景和重要意义,看看《520声明》就知道了。
《520声明》全文如下: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出现一个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及其追随者不断地发动侵略战争,各国人民不断地用革命战争打败侵略者。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各国人民必须有所准备。但是,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
美国侵略者在越南、老挝打不赢,阴谋策动朗诺-施里玛达集团的反动政变,悍然出兵柬埔寨,恢复轰炸越南北方,激起了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愤怒反抗。我热烈支持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斗争精神,热烈支持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的联合声明,热烈支持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下的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成立。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加强团结,互相支持,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取得彻底胜利。
美帝国主义屠杀外国人,也屠杀本国的白人和黑人。尼克松的法西斯暴行,点燃了美国革命群众运动的熊熊烈火。中国人民坚决支持美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我相信,英勇战斗的美国人民终将得到胜利,而美国的法西斯统治必然失败。
尼克松政府内外交困,国内一片混乱,在世界上非常孤立。抗议美国侵略柬埔寨的群众运动席卷全球,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成立不到10天,就得到近20个国家的承认。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好。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武装斗争,朝鲜、日本和亚洲各国人民反对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美以侵略者的斗争,亚洲、大洋洲人民的革命斗争,都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国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
美帝国主义看起来是个庞然大物,其实是纸老虎,正在垂死挣扎。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越南人民、老挝人民、柬埔寨人民、巴勒斯坦人民、阿拉伯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怕美帝国主义,而是美帝国主义怕世界各国人民。一有风吹草动,它就惊慌失措。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小国人民只要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这是一条规律。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一切走狗!
《520声明》再次掀起部队练兵的热潮,一首《东风吹,战鼓擂》的歌声,更是响彻云霄:
东风吹,战鼓擂,
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不是人民怕美帝,
而是美帝怕人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然灭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在如此火热的年代,在如此庄严的时刻,叶嘉栋对自己曾经为去不去核潜艇打小算盘而感到惭愧。
时过多年以后,叶嘉栋还能流利地唱《东风吹,战鼓擂》这首歌。那个年代,人们充满信仰,充满豪情,充满力量。

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520声明》发表不久,127潜艇到簸箕岛基地驻训。簸箕岛其实不是岛,是一个处于大陆边缘的半岛,因为港湾周围的山体围起来的陆地和海湾形成一个簸箕状,故得此名。
簸箕岛的港湾很大,是个天然良港,停靠潜艇的码头位于港湾的南端,北端正在打山洞,那里是未来的核潜艇洞库。港湾里有几条挖泥船在施工,有一种抓斗式挖泥船,它们把长臂伸到水里,将海底的淤泥一斗一斗地抓上来,装到旁边的驳船里。一个驳船装满了,会由拖船将驳船拖走,拖到了港口外的什么地方,驳船的下方是活动的,打开海底门,就把船舱内的淤泥卸掉了。还有一种吸浆式挖泥船,通过漂浮在海面的管道,将从海底吸起的淤泥输送到用堤坝圈起来的滩涂上,让泥浆沉淀,让海水流走。
打山洞的炮声和挖泥船的轰鸣交织在一起,非常喧闹,整个港湾几乎没有一天宁静过,就是到了夜里,吸浆式挖泥船也不停歇。倒是那打山洞的炮声会停一停,可能是为了不影响周边村庄百姓的睡眠。
李正文经常站在码头上,或者舰桥上,凝视海湾,眺望洞库,眼前会浮现出核潜艇从港湾驶过的情景。虽然他连核潜艇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但是一想到廉仲方艇长介绍的核潜艇的威力和战略意义,心里就特别激动。这种激动是没有当过潜艇兵和没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难以理解的。
李正文的血液中有一种野性的狂放的基因,听见枪声、炮声就激动,这也许和他小时候经常听爸爸和爸爸的战友讲述的战斗经历有关系,也许和他小时候看过太多的战斗故事片有关系,也许和他经常看姥姥家附近军营的战士打靶有关系。李正文当兵前有一箱子弹壳,有步枪的、有手枪的、有冲锋枪的,还有高射机枪的。这些弹壳都是他从靶场旁边的草丛中拣来的。为了拣这些弹壳,他花费了不少时间。
很多弹壳是铜质的,别的孩子都把铜弹壳卖给收破烂的了,李正文不舍得,他把那些铜弹壳专门放一个地方,以免被别人拿去当废品卖了。他当兵走的时候,把这些宝贝交给了弟弟,让弟弟好好保管。就连他当兵以后做梦,有时都能梦见那些弹壳。
簸箕岛的艇员宿舍离码头很远,步行要走20多分钟。宿舍不是潜艇支队的那种苏式建筑,而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简陋的平房,据说以前是工程兵部队住过的。
环绕海湾,有几个百姓村落,当地的民风不好,社会关系复杂,周围的山头上经常会突然升起一颗信号弹,这次在这个山头,下次在那个山头。部队和当地民兵多次进行拉网式搜查,什么可疑人也没查出来。后来分析,那些信号弹都是定时的,所以,等发现信号弹升空时,再去搜查,那发信号弹的人早不在那里了。
这些信号弹是什么人发的,是发给什么人的,代表什么意思,没人说得清楚。
127潜艇来此之前,专门进行过安全保密教育,为的是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破坏,防止泄密,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
这里的地理位置偏僻,除了山就是海,节假日休息,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有人发起“爬山运动”,一个星期天爬一座山头,几个星期下来,所有的山头都爬遍了,就没了爬山的兴趣。干什么呢?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湾对面的洞库。第一个提议去看洞库的是李正文。
那天晚上,他和叶嘉栋、王兴国值更,吃过晚饭,他独自爬上舰桥,眺望黑幽幽的海湾,除了吸浆式挖泥船还在任劳任怨地工作,其他施工都已停止,核潜艇洞库那边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甚至连个灯光也没有。李正文在那里默默地想,那个洞库会是什么样子呢?据说将来核潜艇可以在洞库里面下潜,从水下直接出航,不会被人发现行踪。他想,那里面一定很大,应该去看看,等到施工完毕,肯定对外严格保密,就是想看也看不到了。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王兴国爬上舰桥。王兴国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想去看洞库,王兴国马上响应:“你这个主意太好了!这个星期天就去!”
“我也去!”叶嘉栋在他们身后说。把李正文和王兴国吓了一跳。
“你什么时候上来的?”王兴国问。
“我跟在你后面上来的啊!”
“怎么跟小偷似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李正文说。
“怎么说话呢?”叶嘉栋不高兴了。
王兴国一看这两只小公鸡又要斗架,马上说:“好啦好啦,你们是老乡又是同学,别弄得像冤家对头似的,让别人看了笑话。”
“没有啊!”叶嘉栋说,“我们开玩笑呢!”又对李正文说,“是不是正文?”
这时,远处的一个山头上有一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李正文激动地说:“你们看!”
过去只听说有信号弹,没想到让他们亲眼看到了,三个人都有些激动,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恨不得立即赶赴现场,亲手将间谍分子擒获。但是他们的职责是看守潜艇,自然不能擅离职守。
信号弹在空中划了一个弧线,在降落到一半的时候熄灭了。他们三人仔细辨认了信号弹升起的地方,应该就是核潜艇洞库的那个山头上。
“间谍的胆子也太大了!”叶嘉栋忿忿地说。
李正文借助舰桥上的栏杆为坐标,锁定了信号弹升起的方向,对叶嘉栋说:“明天白天你用潜望镜再观测一下具体位置。信号弹升起的地方应该留下痕迹,咱们周日去找找看。”
“好的。”
过了一会儿,远处那个升起信号弹的山坡上出现一些手电筒的亮光,不用问就知道,肯定又是警卫部队和民兵在搜山了。同样是不用问就知道,这次搜山不会有什么结果。这种大张旗鼓的搜山行动,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
李正文、叶嘉栋和王兴国聚在舰桥上,一边看远方的手电光一闪一闪,一边议论那信号弹的事,叶嘉栋忘记了检查舱室,李正文忘记了睡觉,而准备接更的王兴国,乐不得他们陪着他聊天。
他们议论的还是那个老话题:间谍会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在这里发信号弹?那些定时信号弹会是什么样的?
簸箕岛一带已经被划为军事禁区,军民联防工作搞得很好,应该不会有陌生人潜入簸箕岛,那样很容易被发现。如果是间谍就隐藏在当地居民中间,那说明是很早以前潜伏下来的。如果是这样,应该也不会很难查,可是为什么就查不出来呢?

三人正在热烈讨论、推理这个反间谍案件,忽然听见王峻岭在下面喊:“叶嘉栋!叶嘉栋!”
叶嘉栋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值更岗位不是在舰桥上,而是在舱内,马上应了一声:“到!”麻利地跳下舰桥,两脚一夹扶梯的两侧,“唰”地滑到舱内。
不一会儿,王峻岭爬上舰桥,急匆匆地问:“在哪?信号弹在哪?”
李正文知道他是问信号弹是在哪升起的,但是故意逗他:“信号弹又不是月亮,还能老挂在天上给你看啊?”
王峻岭拍了一下李正文的后脑勺:“你小子!快说!”
李正文刚要指给他看,却发现那些手电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了,只好指着坐标栏杆说:“就在这个位置,正前方。”
王峻岭向正前方看了一眼,马上兴味索然地说:“这能看到个毬!”
李正文说:“我就说么,信号弹不是月亮。”
“你们真的看到了?”
“我们向毛主席保证!”王兴国说。
“嗯。你的话,我信。”
李正文不干了:“军士长,什么意思?我的话就不可信?”
“小眼睛不会说谎。”
“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我的眼睛小,我不会说谎。以此类推。”
“其实,小眼睛的人说谎更有欺骗性。”李正文不服气地说。
“为什么?”
“因为你看不到他的眼神。”
“嗯。也有道理。”王峻岭说,“好啦,该休息了!晚上值更要精神点。”
王兴国下去接更,李正文下去睡觉。
这天晚上,李正文一直没睡好,脑子老是在想信号弹的事,一会儿想明天白天要提醒叶嘉栋看潜望镜,一会儿想自己不会看潜望镜的遗憾,一会儿又想艇长看潜望镜指挥鱼雷攻击的情景一定很壮观。忽然,一个念头在他的脑际闪过:如果我当艇长会是什么样子?之后,这个念头像一块狗皮膏药贴在他的脑门儿上,怎么赶也赶不走。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中萦绕:我要当艇长,我要当艇长,我要当艇长……
这个念头让他兴奋,干脆就一点睡意也没有了,索性爬起来,打开灯,在日记本上用隐晦的语言记录下了他的这个人生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设想。
王兴国检查舱室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起来了,感到很惊讶:“你怎么不睡了?”
“哦,想起点事情,怕忘记了。”李正文支吾道,“要不你先睡吧,我提前接更了。”
“那好啊!我困死了!”
李正文提前接更,继续写他的计划。他提前接更,也是为了不让王兴国影响他的思路。他无法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实现,不过他记得一句不知是什么人说过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把这句话稍稍改了一下,写在日记上:不想当艇长的水兵不是好水兵。多年以后,他听说,前面那句话是拿破仑说的。也有人有不同意见:都想当将军,谁去当士兵冲锋陷阵啊?其实,拿破仑这句话说的是上进心问题,并非有了这个志向的人都会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军永远是士兵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不管怎么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是充实的。
李正文知道,机电部门的水兵,进步阶梯是军士长、动力长、机电长、副政委、政委,根本走不到指挥军官的序列上去,因此他改变努力方向,要把他最薄弱的数学学好,争取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交更的时候,他已经把人生设计的方案写完,感觉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工程,心里轻松了许多。交了更,倒头便睡,睡得很香。
第二天上午,全艇转动机械,叶嘉栋根据李正文提供的坐标,用潜望镜仔细观测了昨晚的那个目标点,尽管无法确定信号弹到底是在什么位置上升空的,起码可以在那条线上寻找了,总比他们黑灯瞎火地满山遍野乱闯更靠谱。他把从潜望镜里观察到的景物特征记在一张纸上,交给李正文,李正文显得很郑重地说了一声“谢谢”。
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天,三个人吃过早饭,请了假,就匆匆忙忙、鬼鬼祟祟地出发了。
根据叶嘉栋描绘的景物特征图,在山上找到一个疑似信号弹升空的地点,只是不能肯定。那是隐藏在一个岩石后面的小树丛,树丛中有几块石头,石头上有被烟火熏烤过的痕迹。
李正文分析道:“既然是定时信号弹,就应该有一个定时器。”
他们在周围找了半天,没有找到。
叶嘉栋说:“也许定时器和信号弹是一体的,然后和信号弹一起燃烧了。”
王兴国说:“算了,不找了,咱们把这个地方记住,让他们去找吧!咱们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呢!”
这时李正文和叶嘉栋才想起来,他们还要去看核潜艇的洞库。
洞库在这座山的下方,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洞库的门口。本来洞库工地进出口有人站岗,因为他们是从山上下来的,等于绕过了进出工地的门卫。他们从洞口的运渣车上拿了闲置的安全帽,每人戴上一个,悄悄溜进洞中。
洞库很宽,能并排开进去两三辆卡车,高度和宽度基本相等,没有看到水下部分,可能还没开始开凿。山洞很深,已经开凿的部分用很粗的原木做了简单的备辅,从原木的缝隙中,不断有石渣掉下来。山洞的深处,传来风钻开凿岩石的轰鸣声和工兵用钢钎凿石的叮当声。李正文他们越往里走,轰鸣声越大。
忽然,“嗵”的一声,一块巨石从山洞的穹顶掉下来,砸在备辅的原木上,一些碎石从缝隙中散落,犹如石雨,砸得安全帽噼里啪啦乱响。
“算了,别进去了。”王兴国声音有些颤抖地说。
“要是里面放炮就更麻烦了。”叶嘉栋也说。
李正文有点不甘心:“才进来二三十米,里面什么样还没看到呢!人家工程兵在里面干活都不怕,我们怕什么?”
“我们是偷着进来的,如果被人家发现了,把我们当坏分子抓起来,就麻烦了。”王兴国说。
“就你像坏分子!”李正文说。
李正文还想往里走,叶嘉栋和王兴国却站在原地没动,不时看看往下掉石渣的顶部。这时里面传来运渣车沿着铁轨滚滚而来的声音,王兴国拉着叶嘉栋转身就跑。李正文也怕被人发现,就跟着他们跑起来。
跑到洞口,把安全帽一摘,他们才发现每人的身上都是尘土,灰军装快成黄军装了。他们一边用军帽在身上抽打,一边沿着公路走出工地。门卫站岗的士兵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们,就像是他们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的。
他们故作坦然地在哨兵的惊愕之中走出工地,然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生怕人家追上来把他们抓住。跑出几百米之后,见并无人追赶,这才停下,倒在路边的草地上哈哈大笑,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李正文觉得,这个星期天过得很有意义。虽然核潜艇洞库没看出啥名堂,可他们发现的疑似间谍信号弹痕迹,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他们回到宿舍,立即向正在值班的廉仲方做了汇报,廉仲方认为有价值,马上打电话上报保卫部门,保卫部门很重视,派来一辆吉普车,让他们带路去搜山,这次因为目标明确,很快就发现了一件可疑燃烧物品,尽管无法判定是什么东西,但在搜寻间谍信号弹的事件中,毕竟有了突破性进展。
保卫部门很高兴,建议127艇对李正文等三人给予表扬。马上就要进行半年总结了,按照有关规定,半年总结艇上要初评“五好战士”,支队要初评“四好连队”,如果下半年仍然能评上,就会获得“五好战士”和“四好连队”光荣称号。三个人沾沾自喜,以为艇长一定会给予表扬,没想到搜山回来,却被廉仲方叫到艇部狠训了一顿。
“谁让你们去那里的?”廉仲方黑着脸问。
三个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是我们自己去的。”李正文说。
“谁的主意?”
“我。”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你们一个个倒挺仗义啊!到底是谁的主意?”
“是我先看到信号弹的。”李正文说。
“我是问谁提出来要去找信号弹的!”
“那……大概也是我吧。”
“什么叫大概?”
“因为,是我定的坐标,是我让叶嘉栋看潜望镜测定的方位……然后,我们就找去了。”
廉仲方仔细打量着李正文,似乎想笑,又忍住了:“你还定坐标、测方位,就差没有鱼雷攻击了!你们请假了么?”
“请假了。”
“你们请假干什么?”
“上炮营村赶集。”
“为什么说谎?”
“怕军士长不让去,那里是军事禁区……”
“你还知道那里是军事禁区!那里在施工,到处放炮,多危险!”
“我们错了。”
“你们三个都要在班务会上做检讨!”
“是!”三人同时回答。
“去吧!”
三人走出艇部,发现室外的阳光非常灿烂。他们互相看看,都“扑哧”一声笑出来。似乎并没有因为挨了批评而沮丧。
开班务会的时候,三个人各自在本班做了检讨。
半年总结的时候,三个人在初评中被评为“五好战士”。
一天,王峻岭找李正文谈心,问他为什么不写入党申请书,李正文先是一愣,接着说:“我看过党章,党章规定18岁才能入党,我还不到年纪。”
这回是王峻岭一愣,继而笑道:“那你也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啊!”
“哦。”李正文明白了,军士长的意思很明确,要早点提出申请,以便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和考验,“我马上就写申请书。”
李正文正趴在上铺写入党申请书,叶嘉栋给他送来一封信:“浦丹梅给你来信了!”然后手一扬,“我也收到一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不用问,那封信一定是燕抒琴写来的。
李正文打开信,满怀喜悦地看起来,看着看着,心情渐渐由喜变忧。浦丹梅的来信说了两件事,一是告诉他,燕抒琴把那个小潜艇转交给她了。言谈之中,带有一种埋怨,说他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弄得很复杂,虽然他声称是专为她制作的,但是经过了别人的手,就显得不那么“纯洁”了。二是告诉他,燕抒琴说叶嘉栋评上了“五好战士”,燕抒琴问她,李正文评上没有?她无法回答。
李正文向叶嘉栋的方向看了一眼,见他正趴在上铺看信,眉宇之间充满得意,不知燕抒琴信中说了什么。李正文明白,浦丹梅是借燕抒琴之口向他打听消息。他觉得叶嘉栋挺没劲的,初评,又不是终评,那么急于把“五好战士”的事情告诉别人干什么?要是年底终评没评上,那多丢人?他从来不喜欢做这种不靠谱的事,现在可好,把他搞得很被动。
在这个问题上,李正文觉得叶嘉栋太张扬了,完全没这个必要。可是面对浦丹梅提出的问题,又不能回避,只好如实相告:我本来是想等年底终评的时候再把结果告诉你,既然你问到了,就告诉你吧,我评上“五好战士”,不过这只是初评,不算数的,要以终评为准。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西沪港战友之家”获取。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