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窥海楼 ,作者刘俊科
专注情怀,潜心原创
刘俊科是潜艇学院原政治部副主任,转业到地方工作近十年。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写了很多好文章,非常受潜艇老兵的欢迎,应各位战友的要求我们和作者商量转载他的文章,以飨读者。
最初,也就是一九七六年我们当兵的时候,班长告诉我们写信的地址是一串数字“38660”部队,从那时候开始,这一组数字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少年过去了,这一组数字始终是清晰而明亮的。
其实它就是一个代号,是潜院训练团的一个代号,是一座老营房的代号。
在这座老营房里,一批批的潜艇兵从这里走向海洋,成为保卫海疆的水下尖兵。
在1984年以前,我们都住在那些日本人留下来的老房子里。冬天没有暖气,我们是生炉子取暖的,而且是用砖头垒砌的那种炉子,往里续煤的时候,满屋子都是灰尘。夏天没有风扇,挂着蚊帐睡觉就像钻进一个小蒸笼。就这样我们一样天天上课训练,没有叫苦叫累的。
后来,我们建起了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水兵楼,那些老营房像一头头匍匐着的老牛,随时都有可能“哞”地一声,发出历史的声音。
但是,营区总是有规划的,那些老房子也就被一点点儿地拆了。我在这个院子当政委的时候,就拆过几座老房子,当时我还写了一篇《拆房子的心情》发在报纸上。

在我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我还认真地对当时的学员旅的领导们说,这个院子的老房子不要拆光了,一是为了留下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罪证,二来也是一种历史的存根。
当时,在办公楼的前面有三栋“小炮楼”,最东面的一栋曾经是我们政治处电影组的住房,我还在上面住过一年。中间的一栋后来给了“生产办”当办公室,西边的一栋曾经是轮机队的炊事班的住房。我们一致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起码要留下一栋“小炮楼”。

一次我在陪同两位院首长(其中一位是主要首长)到学员旅检查工作的时候,为这个问题我对首长不敬了,发生了不太愉快的争论。他们认为这是历史的耻辱,应当一扫而光。我认为这是历史的见证,应当保留一二。那次之后,我就觉得我应当离开这个单位了。
后来学院搬迁过渡期间,那里建了许多建筑,是需要也是不得已,老房子所剩无几了。“小炮楼”当然也荡然无存。
是哪一年取消了部队代号我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取消只是一种形式,烙在心里的印记是抹不掉的。“38660”不会像老营房一样被拆除的。在这里走出去的潜艇兵们,都会记得这一组数字,并把它牢牢地揉进了生活甚至生命。我的老部下里就有一位,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抢到了“38660”的车牌号,他是以这种方式提醒自己曾经是潜艇兵!还有一位老部下两个手机的后五位号码都是“38660”。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念,军旅生涯已经化为一种情怀,是家国情怀,也是人生情怀。
这些年社会精彩蜕变,人人都在变化中。但是,不变的是人的精神故乡。一个人有了精神故乡,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有根基的人,站得稳,走得正!
前年,一次跟段副院长到新潜院参观,回来的路上,我们讨论着新院区的巍峨壮观与老营区的历史深邃,感慨系之,心有千结。突然,我发现在我们车的前面,有一辆轿车的后窗上,有六个鲜艳的红字:“若有战,召必回”!段副院长说,快拍下来!他说,这一定是一个有血性的复退军人!
后来,我在一次跟一位年轻的编剧吃饭时说起这一段,他说,我下一部电影的开头就是这样一个镜头:一辆面包车疾驶在乡村的公路上,车的后窗上有醒目的粘贴“若有战,召必回”……





言西叔琳2020-04-15 03:46:16
“青岛大沙支路四号”,永远的记忆,我在潜士校学习的时候,代号是“青岛海字429部队”,也是永远的记忆!赞 8

Asuras许小童鞋2020-04-29 20:49:46
我是71年二月中旬新兵训练结束后来到潜士校,我所在的无线电是六区队,区队长曲万忠,教员韩典孝(大胡子),到校第一天就去了游泳池边上那条418艇,听老兵说是条失事潜艇,吓了一跳赞 1

自欺欺人给2020-04-29 06:28:58
我是1982年海军后勤兵,在与潜校大沙路一路之隔的孤山油库大礼堂完成了新兵连训练生活。后分到了大沙之路12号后勤汽车营,可算是与潜校是最近的邻居之一了,经过半年结束了汽车兵的学习。分到了延安路144号该营二连。我们营当时番号是37410部队,不过往家里写信只能写住址。难忘的军队生活,难忘的这组神秘数字,难忘的营连首长和战友,难忘并不算长的大沙(支)路,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