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十五章、秘密远航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4-20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从 海 底 出 击

李忠效 著


第十五章  秘密远航
李正文从心里感谢军士长王峻岭的“义举”。如果不是王峻岭帮他解围,他真不知道王兴国的这件事该怎么收场。帮王兴国隐瞒下来吧,是欺骗组织行为;向组织报告吧,王兴国的政治生命就完蛋了,也使自己陷于不仁不义的境地;什么都不说吧,很可能在事后的调查中,自己也会担责任,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是王峻岭救了他,也救了王兴国。
“今天晚上,我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损管操演,你们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出色。”
王峻岭的话在李正文的耳边反复回响,李正文感到军士长简直太牛屄了,这样巧妙的主意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得出来的。他是艇值日,只有他有资格说这个话,有资格担这个责任。过去李正文从没觉得军士长有什么过人之处,在这个看似普通又不普通的晚上,军士长的形象在他的面前一下高大起来。有时候,一个人的形象也就是在一瞬间由一件事情忽然树立起来高大起来的。
李正文值更期间,心里一直不踏实,总担心5舱被扑灭的火点会死灰复燃,条令要求每半小时检查一次舱室,李正文每10分钟就要到5舱去看看。经过长时间的通风,5舱的烟雾已经彻底消失,但是那种被烟雾熏过的气味还是能够闻得着。李正文决定继续通风。
条令规定,每次检查情况要在《航泊日志》上登记,艇内发生什么情况也要随时登记。李正文注意到,王兴国值更时,没有登记发现火情,只记录了“损管警报”的时间和“损管操演结束”的时间。李正文松了一口气。《航泊日志》是舰艇的法律文书,一旦写上什么内容,是不能更改的。《航泊日志》记录的是“损管操演结束”,那么这件事就可能真的结束了。好不容易熬到3点,李正文把叶嘉栋叫起来接更,只对他说了一句:“舱室情况良好。”别的什么也没说,叶嘉栋什么也没问,就像是那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李正文交了更就去睡觉了,并且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他太累了,好像是从来都没有这么疲劳过。
第二天,全艇人员上艇工作,有人闻到舱室里面有淡淡的烟糊味儿,另有人解释说,坞修期间,到处有电焊之类的作业,难免会有偶然烧着抹布之类的事情,大家注意点,别着大火就好。
艇内值更,搞损管操演是正常的,《航泊日志》上的关于损管操演的记录,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坞修在按部就班地进行,那些在家休息的老工人,被干部战士三番五次登门拜访的真诚所感动,纷纷来到工厂上班,甚至加班加点抢修机械,那些“助修”的干部战士,也从跟班作业中学到了很多真本事。潜艇坞修不但没有误期,还比原计划提前两天出厂试航,并且试航圆满成功,创造了潜艇坞修史上的新纪录。
试航结束以后,又经过短暂的远航准备,127潜艇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悄悄驶出军港,在墨色的海面上消失了。
远航多长时间?目的地是哪里?除了艇长、政委和译电员,别人谁也不知道。整个行动充满了神秘感。
李正文第一次参加远航,他和其他新兵一样,除了神秘感,还有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来自于他的英雄情怀。远航之前,他曾在一次政治学习的时候听廉仲方艇长说过,目前虽然世界上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但是更大的危险来自苏联,而不是美国。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企图显而易见。海军一共三个舰队,北海舰队兵力最强,海军仅有的四艘驱逐舰被称为“四大金刚”,全部在北海,新成立的核潜艇支队也在北海。这说明什么?说明北海舰队所处位置的重要。北海舰队守卫着祖国海疆的北大门,如果珍宝岛等地的陆上边界战事扩大,苏联很可能对我国发动海上进攻,那么,北海舰队将首当其冲。与此同时,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蠢蠢欲动,企图复活军国主义,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就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127潜艇接受了海军直接下达的远航侦察任务。
李正文的工作岗位在5舱,远离指挥中心,根本无法了解上级的意图。潜艇下潜以后主机舱的人闲着没事,就凑到主机前部惟一的空地上闲聊起来,虽然大家都很关心这次任务的性质、时间和目的地,只是谁也不愿首先触及这个话题。仿佛谁首先问了这个问题,就是违犯了纪律,保密守则上有一条规定:不该问的不问。
一般情况下,潜艇下潜以后,政委或者副政委都会分头到各个舱室走走看看,如果是政委去了前面的舱室,副政委就会到后面的舱室;如果副政委去了前面的舱室,就是政委到后面舱室了。今天情况有点反常,潜艇已经下潜很长时间了,并且宣布了二级战斗部署,政委和副政委都没有出现。
“政委和副政委干什么去了?”李正文小声嘟囔道,像是问别人,又像是喃喃自语。
“他们一定在2舱开会。”王峻岭很有经验地说。
王峻岭说的没错,他们确实在2舱开会。开支委会。潜艇虽然是副团级单位,但是由于人员少,仅相当于陆军的两个排,所以只能成立党支部。政委是书记,艇长是副书记。政委孙学礼是新中国成立前入伍的老同志,入伍不久就被调到华东海军工作,1951年4月,海军成立潜艇学习队,他成为学习队的第一批学员。1954年6月,海军成立潜艇独立大队,他成为中国第一批潜艇兵。长期的潜艇部队生活,使他对潜艇官兵的心理状态了如指掌,做起思想工作来也得心应手。有些人以为政工干部是万金油,哪里都能抹,什么人都能抹,其实大错。弄一个从来没在潜艇上干过的人来当政委,说起话来都会驴唇不对马嘴。出航之前,全艇官兵只有艇长、政委知道任务的性质和远航海域,不过还有一些细节他们也不清楚。潜艇离码头时,那个装有任务书的绝密文件袋才被从支队司令部保密室里拿出来。文件袋是密封的,要到潜艇下潜一小时后才能打开。
支委会开会的时候,文件袋就放在会议桌上,那是一个牛皮纸袋子,开口处贴着封条,封条上盖有保密章。会议开始时,下潜还不到一小时。政委孙学礼坐在桌子旁边,他的对面墙上挂着一个24小时船钟。他一边讲话一边不时抬头看一眼船钟,似乎不愿意延误一分钟。大家也都满怀好奇地等待开启文件袋的那个神圣的时刻。
“艇长,时间到了。”孙学礼对廉仲方说。
廉仲方看看手表,伸手拿过文件袋,用一把西餐刀挑开密封口,拿出一张打印的任务书。他简单地扫了一眼,然后交给大家传阅。之所以采用传阅的形式,而不是宣读,是因为2舱的会议室是敞开式的,没有门,不保密,2舱还有一个报务室和一个电工兵舱室长。不该他们知道的事情,就不能让他们知道。
大家传阅完毕,廉仲方把任务书放回文件袋,交给译电员保存,然后开始就如何完成好这次远航任务谈了几点他的意见,接着政委又讲了几句话,会议便结束了。廉仲方不喜欢开马拉松会议,孙学礼深知艇长的性格,所有廉仲方参加的会议,他都尽可能的短。他是支部一班人的“班长”,可他从来不和艇长较劲,他认为,尽管说“政治是统帅,是灵魂”,可归根结底,政治工作是为军事工作服务的,打仗要靠艇长去指挥,艇长需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军事,不能让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艇长。码头上有不少潜艇政委借“突出政治”来抓权,结果和艇长搞得关系很紧张,不仅影响了领导班子的团结,还影响了战斗力建设。孙学礼绝不干这种事情,因此支队很多艇长都说廉仲方有福气,遇到了一个好政委。
会议结束之后,孙学礼和副政委开始分头到各舱室看看。他让副政委去了1舱,他自己去了艇艉。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政委是要在指挥舱通过麦克风向全艇人员做一次动员的,孙学礼认为在出航之前已经动员过,就不用重复那些话了,更何况各个舱室的很多机械在工作,噪音大,动员效果也不会太好,还不如到各舱走走,和大家当面交流的效果好。
孙学礼来到5舱,王峻岭和轮机兵们都站了起来。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孙学礼笑了。
“都坐下,我来考考你们。”大家坐下以后,孙学礼说,“你们猜猜,我们这次远航是去哪里?”
大家面面相觑。
“这……这谁猜得着啊!”李正文说。
“学过世界地理么?”
李正文摇摇头。因为“文化大革命”,很多该学的课程他们那批学生都没学。
“你们谁学过?你们‘老三届’的应该学过吧?”孙学礼问那几个老兵。
“学过是学过,可是都忘了。”轮机班长殷玉水说。
“以后要好好学习。不懂地理就是井里的蛤蟆。”
“我们又不是航海长……我们只管开艇……”殷玉水说。
“那也就是说,你们并不关心潜艇去了哪里?”孙学礼说着站起来佯装要走。
“政委,政委,别呀!”王峻岭说,“赶明儿我带领轮机班好好学地理。”
“这还差不多。”孙学礼微笑着又坐下了,在地板上比划着说,“山东半岛在这,往东正对着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东边是日本。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是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海峡的上方是日本海,日本海的上方是海参崴。你们知道海参崴么?”
“知道,海参崴是苏联太平洋舰队所在地。”殷玉水说。
“海参崴是中国名字,苏联名字叫什么?”
“好像是什么‘克’。名字挺长的,不好记。”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罗马文拼写:Vladivostok,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的意思。”
“政委真厉害,还会外语!”殷玉水说。
“你们不知道吧?政委当年跟苏联潜艇教官学过好几年。”王峻岭说。
“海参崴是苏联滨海边疆区首府,也是苏联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海参崴位于苏中朝三国交界处,三面临海,是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苏联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苏联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苏联的舰队从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一出来,就是我们的黄海。要想有效地遏制苏联舰队的行动,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堵在两条海峡的里面。你们听明白了么?”
大家有的点头,有的摇头。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明白。李正文一直在听,没有说话,他的世界地理知识实在太差了,他知道朝鲜,知道以三八线为界的南北朝鲜,也知道日本和日本海,听说过海参崴,但是,并不知道这些地名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更没有从战略上去考虑它们,这些过去离他很远很远的地名,今天居然离他很近很近。过去离他很远很远的战争,今天居然也离他很近很近。他忽然觉得有一种神圣感在他的心中升腾。他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把地理知识学习好。
孙学礼站起来,对王峻岭他们说:“我还要到6舱和7舱看看,你们责任重大,要保证主机随时转得起来啊!”
“你放心吧政委,我们轮机班决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孙学礼走了以后,主机舱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仿佛都在体会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殷玉水伸了一个懒腰说:“反正咱们也看不到外面,不想那么多了,艇长愿意把艇开到哪就开到哪吧!”
王峻岭说:“对,想那么多也没用,大家休息吧。”
李正文可不那么想,他在暗暗思忖,要找个机会去航海长室看看海图,把政委说的那些地名搞明白,同时更加坚定了他在看到间谍信号弹的那个夜晚萌发的那个大胆的念头:将来我要当艇长!
潜艇在水下,主机舱是最热的舱室之一,特别是主机刚停止工作不久,两台主机就像是两个大火炉,坐在那里不动还好,一动就是一身汗。潜艇远航前,军需部门专门给大家发了两套亚麻背心和短裤。因为潜艇里面温度高,只能穿背心和短裤。亚麻制品的最大好处是,不洗也不会馊。不像棉纱制品,几天不洗就馊了,就臭了。潜艇上面的淡水储量有限,每人每天只有一牙缸淡水刷牙,不能洗脸,不能洗澡,更不能洗衣服。
机舱里的温差非常大,主机工作时,风很大,需要穿长衣长裤,而且要穿两三层;主机一停,温度迅速升高,衣服就要一层一层地脱,最后脱到只剩下背心和短裤了。
潜艇在水下,与外界完全隔绝,没有新鲜空气,也没有制氧机,只能呼吸艇内空气中的氧气。时间一长,空气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比重增加,人们就会感到胸闷、头晕、反应迟钝。潜艇里面有一种化学药品――再生药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少量氧气。
孙学礼曾经生动地解释“同呼吸,共命运”,他说,“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在潜艇上体现得最充分,为什么呢?潜艇的空间就那么大,就那么点空气,你呼出来,他吸进去,这不是“同呼吸”是什么?至于“共命运”嘛,就更好理解,大家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生死与共,这不是“共命运”是什么?
再生药板有8开稿纸那么大,半本稿纸那么厚,平时存放在密封的铁皮箱内,使用时打开铁皮箱,将再生药板插入再生装置。
再生装置里面有很多铁丝插格,要像烤面包机插面包片一样,把再生药板一片片插进去。再生装置是长方形、立式放置的,有半人高,可以从上下两端插入再生药板。
药板的外观像石棉瓦,很硬,很粗糙。吸收二氧化碳以后,会变湿变软。据说使那些用过的药板刷厕所,去污效果非常好。
按照规定,潜艇下潜两小时以后可以使用再生药板。李正文是第一次参加远航,也是第一次使用再生药板,所以他比其他老兵更有新鲜感,还没等王峻岭发话,他就早早地把固定在主机后部的再生装置和装再生药板的铁皮箱都拿出来了。时间一到,3舱发出指令:“各舱开始使用再生药板。”李正文马上拿专用工具打开铁皮密封箱,戴上胶皮手套,把再生药板放入再生装置。
不一会儿,再生药板开始发挥作用――再生装置的温度渐渐升高――再生药板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时,会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发热。再生装置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四五十度。等于是舱室里又增加了一个小火炉。
潜艇远航期间,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看不到报纸,听不到广播,整整一个月,几乎与外界隔绝联系。每天只能在天黑以后,利用内燃机给蓄电池充电的机会,报务室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录下来,等到第二天潜艇在水下电机航行的时候再播放给大家听。这种“录音新闻”往往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充电了,有敌情了,电波信号不好了,都会失去收听广播的机会。
舱室里面灯光昏暗,一般不适合看文字多的书籍,多少年来形成的习惯,每次潜艇远航前,支队政治部文化科会想方设法帮助购买大量的小人书。“文革”期间很多小人书被当作“毒草”禁止出版,他们会千方百计到各图书馆去借。127潜艇远航时,居然带来了几百册小人书。
李正文也看小人书,不过他不是什么小人书都看,只看他喜欢的,如果没有他喜欢的小人书,他会看一本别人都不喜欢看的恩格斯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据介绍,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阶段文化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关系,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李正文看此书,没有任何特殊的原因,只因为他在出航前没有看完,他想在远航期间看完它。只是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政委和副政委等多人的注意。他们私下议论,觉得李正文这个小家伙有点“与众不同”。
李正文确实“与众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他经常会以各种方式给大家制造惊喜。
一天,李正文看到厨房门口的菜筐里有一个萝卜长出了嫩芽,就对厨师说:你把这个萝卜头切大一点,我要把它养起来。厨师把菜刀递给他:你自己切吧。李正文把萝卜头切下来有一寸长,然后找来一个罐头盒,装进半盒水,将萝卜头放进去。有人问他干什么,他说:玩儿。在很多人眼里,他年纪还小,正是贪玩儿的时候,也就没在意。他把罐头盒藏在机舱后部的一个角落里,工作一忙,竟忘记了。过了几天,他忽然想起来,拿出罐头盒一看,把他自己都惊呆了!才几天工夫,那芽子长成了一簇晶莹剔透的萝卜缨,中间还开了几朵金黄色的小花!因为潜艇里没有阳光,萝卜缨不是绿色的,是嫩嫩的白色,看上去如羊脂玉雕成的一般。
李正文把他的杰作拿给大家看,赢得一片喝彩声。
军士长王峻岭说:“这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应该进行全艇巡展!”
正好这时孙学礼政委来到机舱,也很惊喜,便亲自把它拿到各舱巡展了一番。这个萝卜花成了远航中的一道风景。
这次远航,由于受任务性质所限,行动是保密的,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间比较多,一般很少到海面上来。
轮机班的任务主要是给蓄电池充电。为了防止暴露目标,充电都是在夜间进行,而且是水下航行充电。潜艇舰桥上有一个可以升降的空气筒,空气筒升起来的时候,有8米高,和潜望镜的高度相同。潜艇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把空气筒升起来,内燃机就可以工作了。海上的空气通过空气筒进入潜艇,进入机舱,供内燃机使用。空气筒的上部伸出水面的部分是用特种材料制成的,可以防止被敌方的雷达发现。如果海面风浪大,或者因为升降舵操作不当,空气筒经常会被海水淹没。为了防止海水灌入进气系统,空气筒的上端装有一个浮阀,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家用抽水马桶的上水开关,由浮子和阀门组成。当空气筒没入水中时,浮子就会随海水上浮,阀门立刻就会把空气筒的进口挡住。等空气筒露出水面,浮子自然下垂,阀门就会打开。2003年4月,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的361潜艇在执行远航任务时,就是因为空气筒浮阀关闭,艇内各战位操作不当,导致内燃机将艇内空气抽空,使70名官兵窒息而死。此时已是海军少将的李正文,听说361潜艇事故的原因是内燃机把艇内空气抽空了,开始他怎么也不相信,因为他是轮机兵出身,这样的事故难以想象。最后调查结果证明确实如此,他只能仰天长叹,双泪长流。
潜艇充电时,一般都是两台内燃机同时工作,一台航行,一台带动主电机当发电机用,给蓄电池充电。这时可以给全艇进行舱室通风。
潜艇蓄电池会产生氢气,氢气浓度达到一定数值,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据说外国潜艇就发生过氢气爆炸的惨剧。因此潜艇里面绝对不准吸烟。但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也有例外,那就是在内燃机工作的时候,在机舱里面可以吸烟。这个时候,由于内燃机工作,把各舱室的空气吸到机舱,氢气浓度已经降低,就是有明火也不会引起爆炸了。因此,那些喜欢吸烟的人,可以在此时到机舱来过一过烟瘾。
李正文不抽烟,也许是因为不抽烟的缘故,他对烟的味道特别敏感。在陆地上,他闻到烟味就感到不舒服,呛得慌。而在机舱里面闻到香烟的味道,会感觉特别香。有时他会贪婪地来一个深呼吸,将带有香味的空气吸上一口。
李正文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在艇内呼吸污浊的空气时间长了,味觉产生了变化;二是香烟不是在静止的空气中弥漫,而是在流动的空气中迅速飘过,这种流动的稍纵即逝的香味,没有形成足够的呛人的浓度。
航海长徐其梁是艇上有名的“烟枪”,烟瘾很大,每次刚宣布水下二级战斗部署,他就会第一个来到机舱,一下点燃两支香烟,一口能抽掉三分之一。李正文每次一见徐其粱,就会把当烟灰缸用的罐头盒递给他……
潜艇远航时,为了活跃业余文化生活,由副政委带领军人委员会的报道组成员办了一份《水下战报》。这是一份手写的报纸,每期只有一张,用16开的图画纸,双面抄写,内容都是各舱室官兵的投稿。李正文把他对香烟味道的感觉写成一篇短文《水下香烟格外香》,受到副政委的表扬。副政委说他观察生活细心,写出了潜艇兵的独特的感受,号召其他报道员向他学习,让他继续为《水下战报》写稿。只是李正文写稿的热情并不高,他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个方面。
自从产生了“我要当艇长”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成了李正文挥之不去的梦想,也成了他满腔热情工作的动力。他不知道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他却愿意为了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他的战位在5舱,他的心却常常飞到了3舱。3舱是潜艇的指挥中心,那里有潜望镜,那里有雷达室、声纳室和海图室(也叫航海长室),还有鱼雷攻击指挥仪,更重要的是,艇长的指挥战位在那里。
李正文打定注意,要跟叶嘉栋套套近乎,先熟悉熟悉鱼雷指挥仪。休更的时候,他就主动找叶嘉栋,向他打听关于鱼雷攻击的知识,叶嘉栋受宠若惊,热心向他介绍情况。
有一天,李正文看见航海长徐其梁在海图室里朝他招手,他马上走了过去。上次政委说让他们学习地理知识,他就一直想到海图室去看看海图,却不敢。自己毕竟是一个轮机兵,随随便便往海图室里面钻,会让别人有看法的。现在是航海长叫他,正中下怀。
“航海长,什么事?”
“我看你写的《水下香烟格外香》了,文笔不错,角度也不错,感觉很细腻,好好写,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作家呢!”
“不行。我是瞎写的。”
“欸,不要谦虚。我觉得你很有希望。你知道咱们舰队有个作家叫叶楠么?”
“不知道。”
“他写过一个很有名的电影《甲午风云》,你没看过?”
“《甲午风云》是他写的?”李正文兴奋起来。
“是啊。他原来就是咱们码头的机电业务长。他是中国第一代潜艇兵。哦,对了,他和咱们政委还是同一个学习队的呢!”
如果是在别的地方谈这个话题,李正文或许会有兴趣,在海图室里,他的兴趣就不在这上面了,他撇了一眼海图桌上的海图,对徐其梁说:“航海长,咱们现在是在哪里啊?”
徐其梁笑笑说:“这个问题不是你该关心的。”
李正文碰了一个软钉子,还是有点不甘心,就换了一种方式说:“政委让我们学习世界地理。你教教我呗!”
这个要求是徐其梁无法拒绝的,就把正在作业的一张海图往旁边一卷,露出下面一张海图,对李正文说:“你想知道什么?”
“朝鲜海峡,对马海峡。我看看在哪里打伏击比较好。”
徐其梁愣了一下,显然是对他的话感到意外。
海图上画了很多标记,李正文不知道那些标记是什么意思,也不敢问。徐其梁指给他看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位置,他显得很老练地说:“在济州岛一带打伏击比较好。”
徐其梁笑道:“行啊,李正文,你现在不是轮机兵了,简直是艇长了!”
应李正文的要求,徐其梁给李正文介绍了我国周边的国家和海洋岛屿,琉球群岛、钓鱼岛和大隅海峡、巴士海峡这些名字,李正文以前只是听说过,并不知道它们的位置,现在他终于在海图上“认识”了它们。
“第一岛链在哪里?”李正文问道。这是他当兵以后才听说的一个新词汇。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突破第一岛链”。
“这里就是第一岛链。”徐其梁用手在海图上划了一下说。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所谓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

李正文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亲自实现中国海军几代人的愿望――突破第一岛链!

前 文 回 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从海底出击》第七章、英雄情结

《从海底出击》第八章、水下敌情

《从海底出击》第九章、事在人为

《从海底出击》第十章、学习潜水

《从海底出击》第十一章、灵山锚地

《从海底出击》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第十四章、船坞惊魂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