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十六章、水下晚会

潜艇战友 深海蛟龙 2020-04-23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从 海 底 出 击

李忠效 著


第十六章  水下晚会

李正文在向徐其梁航海长学习世界地理知识的时候,叶嘉栋也悄悄凑了过去。他有一个感觉,李正文这个家伙比较机灵,李正文关心的事情,他也要关心,一定不能落在李正文的后面。在李正文和徐航海长聊天的过程中,叶嘉栋跟着学到了不少东西。

叶嘉栋一直搞不懂,李正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李正文的行为方式总是和别人不大一样,别人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一般都懒得关心别的专业内容,李正文则兴趣十分广泛,一会儿关心鱼雷攻击指挥仪,一会儿又研究起海图来了;别人在海上只看小人书,或者坐在一起聊天儿,李正文居然能悄悄地躲在一边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叶嘉栋曾经以为他在装样子,趁他不在拿过书来翻翻,里面画了很多道道,问他什么是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他居然说得头头是道。叶嘉栋最不喜欢看马恩列斯的书,看着就会打瞌睡。马恩列斯的书里面那些东西离中国的现实太遥远了,那些外国名字记起来也费劲,什么李卜克内西,什么巴枯宁,什么摩尔根,听起来感觉怪怪的,这些名字前面还有一大串的分不清是姓还是名的文字,李卜克内西就有两个,一个威廉·李卜克内西,一个卡尔·李卜克内西,要想把这些人名记住,并分清他们谁是谁,就要花费很多时间。叶嘉栋看小说都不愿意看外国的,原因就是名字难记。可他为了不被李正文落下,为了和李正文比个高低,他必须强迫自己接触一些他不喜欢、不习惯的东西。

李正文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他不知道,他自己追赶的目标是什么他是清楚的,那就是李正文。

潜艇在水下航行,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各舱室的人员随便走动,特别是在经济电机航行的时候。因为航行速度慢,潜艇的水下均衡不好把握。经济电机航行的速度,也叫“经济航速”,一般只在阵地待机和巡航时使用,目的不是赶路,而是在阵地上“散步”。经济航速的最小速度是每小时两海里,相当于3.7公里,和人在陆地上散步的速度差不多。因此在经济电机航行时,是严格控制人员流动的,如果一个人要从艇艉到艇艏去,机电长就要从均衡柜往艇艉调一吨水,以保持潜艇的平衡,否则潜艇就会大头朝下扎入海底。潜艇的均衡,就像小孩子玩儿的跷跷板,想保持平衡状态是很难的。只有在潜艇高速行驶时,艇员才可以随意走动。

叶嘉栋战位在3舱,铺位在1舱,李正文战位在5舱,铺位在4舱,他们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叶嘉栋和王兴国见面的机会倒是比较多。王兴国的战位在3舱的舱底,铺位也在1舱,叶嘉栋每天都能看见他。

舱底的温度要比地板上面低一两度,在高温环境中,一两度的温差,也会感到舒服很多。叶嘉栋经常会在休更的时候下到舱底,陪王兴国值更。自从上次“损管事件”以后,王兴国在叶嘉栋和李正文的面前变得谦恭了许多,每次叶嘉栋到舱底来,他都会慷慨地拿出他没舍得吃的罐头慰劳叶嘉栋。

3舱的舱底,有一台大离心水泵和一台制冷机,王兴国的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和使用这两台机器。舱底有一个弹药库和一个冷藏库,弹药库不必管它,而冷藏库是需要制冷机为其服务的。

叶嘉栋利用陪王兴国值更的机会,学会了离心泵和制冷机的工作原理,王兴国认为这些东西他是没必要学的,但是叶嘉栋坚持要学,王兴国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教会了他。

远航第7天,艇内温度明显升高。叶嘉栋听见航海长对艇长说,潜艇进入暖流区域。什么是暖流?他很好奇,就利用徐航海长闲暇的时候,虚心向航海长请教。

徐航海长告诉他,暖流,就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其水温比所到区域的水温要高。

这样的解答,叶嘉栋觉得太简单,就缠着徐航海长详细讲讲。于是,徐航海长抽出一张图,摆开了架势。他一边指着海图一边说:“海洋暖流分湾流和黑潮两种,湾流是世界上第一大海洋暖流,如闻名世界的墨西哥湾流。墨西哥湾流虽然有一部分来自墨西哥湾,但它的绝大部分来自加勒比海。当南、北赤道流在大西洋西部汇合之后,便进入加勒比海,通过尤卡坦海峡,其中的一小部分进墨西哥湾,再沿墨西哥海湾海岸流动,海流的绝大部分是急转向东流去,从美国佛罗里达海峡进入大西洋。这支进入大西洋的湾流起先向北,然后很快转向东北方向流去,横跨大西洋,流向西北欧的外海,一直流进寒冷的北冰洋水域。它的厚度200米-500米,流速2.05/秒,输送的水量比黑潮大1.5倍。”

“那黑潮呢?”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航海长说。黑潮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中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5°附近海域结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岛附近,黑潮分出一支来到中国的黄海和渤海。渤海湾的秦皇岛港冬季不封冻,就是受这股暖流的影响,它的主支向东,一直可追踪到东经160°;还有一支先向东北,与亲潮千岛寒流汇合后转而向东。黑潮的总行程有6000千米。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海流。夏季,它的表层水温达30到了冬季,水温也不低于20℃。在台湾省东部,流宽280千米,厚500米,流速为1节-1.5节(1=1.825千米/小时);入海后,虽然流宽减少150千米,速度却加快到2.5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达到4节,不亚于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达6节-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快。整个黑潮的径流量等于1000条长江。

“我们在暖流里面还要待多久?”

“不清楚。”徐航海长说。

叶嘉栋学到了不少知识,他很高兴。

潜艇在水下航行,需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当时还没有惯性导航仪和GPS导航系统,测定舰位的方法比较原始,只能用“六分仪”。这是一种适用于船上观测天体高度和目标的水平角与垂直角的手持仪器,由分度弧、指标臂、动镜、定镜、望远镜和测微轮组成,弧长约为圆周的六分之一,故得此名。

每天晚上夜幕降临以后,潜艇就会浮出水面,艇长和水手长最先登上舰桥,如果海况良好,艇长就会命令航海长携带六分仪上舰桥测定舰位,因为是通过天文星象来确定舰位,俗称“测天”。这时潜艇处于半潜状态,如有敌情将迅速下潜。如果是阴天,看不到星星,测天工作将无法进行。叶嘉栋非常佩服航海长,用一个六分仪就能知道潜艇所在的位置,不简单。他曾想向航海长学习测天知识,航海长说,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

航海长是怎么测天的,叶嘉栋不知道,他只能站在3舱升降口下面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带着湿润的海洋气息的空气从升降口灌进来,他贪婪地深深呼吸几口,整个人都会马上变得精神起来。

潜艇每次上浮测天,各个舱室的垃圾都要传到3舱来,再一桶桶传到舰桥上去,由舰桥上的人倒进海里。潜艇远航期间,对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不准将任何可能泄密的内容丢进脏物桶,比如写有字迹的纸屑,标有中文的糖纸等,绝对不准随便丢弃。

叶嘉栋很想到舰桥上去倒脏物,但是战斗部署规定,他只能在升降口下面往上传脏物桶。

如果海面风浪太大,或者有敌情,潜艇不能上浮测天,也就不能倒脏物了,这时就要用脏物发射器,用中压气把脏物排到艇外。

一天晚上,刚刚把最后一个脏物桶传上舰桥,叶嘉栋就听艇长大喊一声:“速潜――!”接着就是几个人迅速从舰桥上滑了下来。

依次下来的是航海长、瞭望兵、水手长和艇长。艇长下来时,“嘭”的一声关闭了升降口上盖,接着关闭了下盖。

“速潜”时,舱内的气氛非常紧张,警报器的蜂鸣笛和铃声齐响,红色的和白色的灯光信号齐闪,车钟的铃声和各战位、各舱室的报告声交错,那气氛令人汗毛孔大张,背后冒凉气。

潜艇迅速潜入深海,舱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除了艇长、航海长等人,别人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敢问。

后来叶嘉栋从徐航海长那里得知,他在测天时,发现一个运动的光亮,朝潜艇方向移动,他马上向艇长报告,艇长用望远镜观测,判定是反潜飞机,于是立即命令速潜。

此后不久,海面上传来军舰来回航行的声音,艇长认为,本艇可能被反潜飞机发现,因此才派出水面舰艇进行搜索。艇长采取了一系列规避措施,连续两天没有上浮,一直潜伏在海底。

为了节省用电,各舱室关闭了多余的灯光,电灶也停止使用,大家全部以罐头食品和饼干充饥。

这次速潜,让叶嘉栋联想起在船坞里钻速潜柜的经历,想起和艇长一起在速潜柜里除锈的情景,感到脸上一阵阵发烧。

潜艇潜坐海底以后,艇内的各种设备几乎都停止了工作,只有声纳室的设备没有关。艇内安静极了,哪里滴一滴水都能听见。艇长让声纳军士长把声纳的扬声器打开,于是,噪音站收到的各种声音3舱所有的人都可以听到了。

水下的世界并不平静,各种各样的鱼叫声,比鸟叫还好听,就像是忽然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山谷。鱼电班长薛少华小声告诉叶嘉栋,那最尖最细的叫声是鲨鱼发出的,如画眉鸟一般好听;那又粗又顸的如同老头打呼噜的声音是龙虾发出的……

过不了多长时间,艇长就会下令将潜艇移动一下,原因是担心潜艇陷入海底太深无法上浮。叶嘉栋从班长薛少华处了解到,潜艇潜坐海底,虽然是最好的待机和藏身方式,但必须选择沙质海底,一旦遇到淤泥海底,潜艇就会被紧紧吸在海底永远不能上浮。最好是潜坐液体海底,那样行动就比较自如了。

“什么是液体海底?”叶嘉栋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

薛少华告诉他,液体海底也叫密度跃层,是一种海水密度比较高的水域。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所包含的质量。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之间,它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例如,在大西洋深层冷水中,海水密度就大。而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如赤道表层海水密度就小。

  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

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大约从1500米的深度开始,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越来越小,再深下去,密度几乎不再变化了。可是,有时候由于水温或盐度分布反常,海水的密度随深度增加而突然变大,人们把海水密度在沿直方向上突然变大的水层叫密度跃层。密度跃层对潜艇的航行很有意义。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跃层会使声波传播发生折射,当敌人的军舰发射探测潜艇的声波时,会被跃层挡回去,这时潜艇躲在跃层下面就能避开敌人的声纳而不被发现。另外,跃层比较稳定,潜艇可以停坐在上面,既节省燃料,又安安稳稳,还便于潜艇伺机向敌舰发起进攻。于是,人们把密度跃层比作“液体海底”。

海洋深层几乎所有的海水运动都是由海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升。


通常,海水的密度分布是稳定的。它随着海水深度、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海水温度低、盐度和水深增大,密度变大,反之,则变小。但由于外界干扰,如水文气象条件变化,使某一深度的海水密度变化一反常态,会突然变得特别大。
这些新知识让叶嘉栋听得入了迷。
叶嘉栋内急,要上厕所。厕所就在雷达室的对面,雷达室的门开着,雷达班长提醒他:“小心点!”
叶嘉栋呲牙一笑:“你就放心吧,班长!”
雷达班长曾经告诉他,每次有人上厕所,他们都会有点紧张,因为在潜艇上使用厕所“技术含量”很高,必须按规定程序操作,否则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殃及他们。
潜艇在水下航行,舷外的压力比艇内大,厕所里的粪便不能随时排到舷外,要有一个容器储存起来。储便器就是储存粪便的容器。达到了一定存量以后,再用中压气把储便器里的粪便排到海里去。这样储便器里就有了压力。所以艇员在上完厕所后,必须要先打开储便器上的减压阀,减去压力,才能打开挡板,把粪便排到储便器里。不按此程序使用,储便器里的粪便就会像喷泉一样从马桶里喷出来。
这些原理叶嘉栋都懂,出航以来他也多次使用厕所,结果这次他就大意了。撒完尿,心里想着鲨鱼的叫声和对液体海底的憧憬,一疏忽,没有解除气压就去排便,接着就是“嘭”的一声巨响,一条黄龙飞腾而起,他的脸上身上都沾满了粪便。
雷达班长听到响声,跑过来一看,叶嘉栋满脸粪便已经难以辨认,只露出两只不知所措的眼睛在转动。厕所的墙壁上、天花板上,都溅上了粪便。
事后大家送给叶嘉栋一个雅号——“满脸笑迎菊花露”的使(屎)者。
叶嘉栋的失误,搞得潜艇里面臭气熏天,艇长很恼火,所有的人都很恼火,但是也没有办法。艇上淡水本来就很紧张,要想把他洗干净,把厕所打扫干净,得用多少淡水啊!
薛少华想出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办法,把叶嘉栋关在厕所里面,先让他用海水冲洗厕所,然后再用海水冲洗他自己。出海之前,海军后勤部门给送来两箱海水皂,说是刚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一般的肥皂,在海水里面不起沫,不去污,海水皂可以用海水洗涤衣物和手脚,起沫也去污。出海后有人试用过,虽然起沫、去污,但是用海水洗完手还得用淡水洗一遍,不然满手的盐碱很难受。因此大家使用海水皂的热情并不高。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用海水皂清洗厕所总是可以的。
叶嘉栋知道自己闯了祸,心里感到很窝囊,不管怎么说,自愿也罢,不自愿也罢,厕所总是要打扫的,他对薛少华班长是言听计从,二话没说,用手纸把脸上的粪便擦了擦,索性把背心短裤都脱了,光着身子干起来。放一桶海水,洗抹布,海水脏了,倒进厕所,再放一桶海水。最后,他用海水擦了身子,海水是凉的,倒是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全部收拾停当,艇长又特批了一桶淡水给他,让他把身上的盐分擦洗掉。前前后后,他整整忙碌了几个小时。
 
水下的生活很枯燥,为了活跃气氛,政委孙学礼让副政委组织开一个水下晚会。
艇员们分散在各个舱室,人和人都见不到面,这个晚会怎么开?
有办法。潜艇上开晚会,只有听众,没有观众;只有说唱节目,没有歌舞节目。所以,有人把这种晚会称作“广播晚会”或“说唱晚会”。这样一来,到也方便,在2舱插一个专用扩音器,晚会就可以开始了。
举办这次水下晚会的目的是娱乐,是活跃水下气氛,对节目内容和形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所以,各舱室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具和乐器更是因陋就简,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
“各舱室注意,各舱室注意!水下文艺晚会,现在开始!”
李正文的普通话比较好,被指定为晚会节目主持人。他刚刚宣布晚会开始,扬声器里传出了平时人们只有在剧场里才能听到的拉幕小滑车的哧啦啦的声音,这是王兴国的口技。叶嘉栋知道王兴国有这个“绝技”特意向李正文推荐了他。
“各位听众,现在大幕已经拉开,演员已经站到了台前。第一个节目,口琴独奏,《人民海军向前进》,演奏者,薛少华。”
薛少华的口琴吹得真不错,把一首海军军歌吹奏得既有雄壮的气势,也有委婉抒情。他的演奏赢得大家的掌声――尽管他本人听不见也看不见,叶嘉栋听见了,看见了,薛少华一回到3舱,叶嘉栋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下一个节目,相声……”李正文的报幕还没报完,演员就迫不急待地“出场”了――
 
甲:你知道“猫鼻头”在什么地方?
乙:噢,这我知道。
甲:在哪里?
乙:在猫脖子上。
甲:什么呀!
乙:你不是问“猫鼻头”在什么地方吗?猫鼻子在猫头上,猫头不在猫脖子上,在哪?
…………
 
这个相声的“包袱”设置得很有趣,说到此,大部分听众大概还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个什么“猫鼻头”,但是叶嘉栋已经知道了。昨天,叶嘉栋在3舱底听王兴国和另一个舰务兵在争论台湾一共有几个港口,争了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叶嘉栋建议他们到2舱去看挂在墙壁上的大地图,现在,他们竟把争论的内容编成相声了!他们所说的“猫鼻头”,是台湾最南部的一个港口。
抖开“猫鼻头”这个“包袱”以后,他们又海阔天空地谈起了台湾到底有多少港口,哪里还可以建码头,哪里可以靠潜艇,哪里对货物运输比较方便,甚至还谈到在哪个港口安家,仿佛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台湾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了。这个相声不时引来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叶嘉栋想,这不仅仅是他们的表演精彩,还因为他们表达了大家的心愿。
晚会在继续进行,舱室里充满了活泼、战斗的气氛。水兵自编自演的节目虽然比不上专业剧团的演出精彩,但在这大海深处,在这非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却显得格外有意思,几乎每一个节目,都有一段小故事。
鱼雷兵苏波的诗朗诵《练》,就是在副政委的启发之下写出来的。
昨天,叶嘉栋下更后到1舱准备休息,刚跨过1舱的圆形防水门,就看见湿漉漉的地板上趴着一个人,两脚搭在一个罐头箱上,头朝下,在做俯卧撑,副政委坐在一边笑眯眯地看。
“……15……16……17……”苏波一边做一边气喘吁吁地说着。舱室很热,他早已汗流浃背。
“这是干什么?”叶嘉栋好奇地问。
“练兵。”鱼雷班长替苏波回答。
叶嘉栋心里琢磨:说是锻炼身体倒还实际,说是练兵……潜艇训练哪有这门技术?这又算什么技术?叶嘉栋把后一句话说了出来。
“这是基础课目。”鱼雷班长说。
苏波是河南兵,身材比较瘦小,力气不大,每次手操发射管都累得呼呼直喘,而且速度也不够快,为了提高操作速度,他便坚持加强臂力的锻炼。海上条件有限,他就因地制宜,不是把一根管子当单杠练“引体向上”,就是趴在地板上练“俯卧撑”。
苏波一直做了50个“俯卧撑”,才从地板上爬起来。
副政委递给他一条毛巾,对他说:“小苏,明天开水下晚会,你得出个节目。就说说你练兵的体会吧!”
苏波点点头说:“好。”于是他就连夜写了一首诗《练》――
 
……
把刀磨得更快,
把枪擦得更亮,
把兵练得更棒!
舀来乌苏里江的水
――磨刀!
扯来珍宝岛上空的云
――擦枪!
时刻想着保卫祖国的海疆,
我们把技术练得当当响!
……
 
苏波的诗歌诵很有激情,也很有气势,鱼电班和航电班联合演出的“三句半”更有特色。他们把工具箱当鼓,饭盆当锣,两个盘子当镲,说半句用的小镗锣是饭碗代替的。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从扩音器里传出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呢!
这个名为《龙宫奇事》的“三句半”,把叶嘉栋的那点糗事也编进去了――
 
……
甲:龙宫厕所故事多,
乙:黄龙飞腾向天歌,
丙:满脸笑迎菊花露,
丁:使(屎)者。
……
 
叶嘉栋是“三句半”中的“丁”,就负责说最后那半句,这个内容让别人说可能不会有任何“笑点”,而叶嘉栋是当事人,全艇都知道他的“屎者”身份,自己演自己,那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只要能让大家开怀大笑,就算达到了目的。
“最后一个节目……”
李正文还没报完,“嘟――”警报器响了,从指挥舱传来机电长急促的声音:“战斗警报,战斗警报!”
水兵们一跃而起,各自奔向自己的战斗岗位。
水下晚会的这个压轴戏,将由艇长指挥全体艇员一起来完成了。
前文回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从海底出击》第七章、英雄情结

《从海底出击》第八章、水下敌情

《从海底出击》第九章、事在人为

《从海底出击》第十章、学习潜水

《从海底出击》第十一章、灵山锚地

《从海底出击》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第十四章、船坞惊魂

《从海底出击》第十五章、秘密远航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