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高中的毕业照片,高中男女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六个,一个因为早点回家而没参加拍毕业照,后面三排全是男生,中间一排还有三个男生,中间一个是当年选拔飞行员选上的,进入航校学习,后来因身体原因改政工干部,再后来转业返乡,另外一个选拔上飞行员的男生到今天仍然翱翔在蓝天。
那年那月的校园青春
一直想着写写象山一中的故事,拍了好多照片留在手机里,一晃就是半年,看了几篇文章后终于下笔了。

时光荏苒,一转眼高中毕业已几十个年头。我们这群曾经十六七岁的少年经过风霜雨雪的洗礼,如今两鬓也已染霜。往事清晰的浮现于眼前,声犹在耳,仿佛就在昨天。
想起当年的顽皮和惰性,如今仍带着不少遗憾...
当年就读于莲花公社中学,初中毕业时2个班级只有6名同学考入象山中学,排名前三都去读了中专,那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比现在的一本还好,毕业就能有工作分配了,这对当年生活困难的农村家庭来说是非常荣耀的,后3名同学进入象山中学高中部就读。
象山中学是当年省重点中学之一,他有着当年象山县最好的高中部,师资力量齐备的初中部。
80年代初初中进高中是需要考试的,现在叫中考,录取象山一中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能录取到这个学校的也是非常庆幸的事情。如果在努力一把就离那时非常崇高的大学距离就不远了呢!
当年象中对校本部招生两个班级,面向全县招二个班级,共四个班级,每个班级人数不超过50人。
我们也是这学校最后一批二年制毕业的高中。
象山中学的初中部进高中时可以特殊优待的,分数比农村中学低不少,他们好像是六个班级考二个班级吧!记得当年考试是语数理化英语,英语占总分百分之三十的分数,满分470吧。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总是觉得没受到啥挫折一直顺顺利利,不愁吃穿,没啥后顾之忧,在象山话成堆的地方说着普通话,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吧!
和同来另外两个女生若即若离,学习慢慢不上心了,总以为靠天资还能拼拼他们的。其实到了象山中学上高中真的理解到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含义,那些农村中学来的同学除了天资聪明以外都非常努力,学习劲头和目标比我们这些吃公粮的、城镇来的明确的多。
这两个之前和我成绩不相上下的女生高考后第二年复习都考上了大学,就业于丹城医疗系统,甚比金饭碗吧,不过后来一女生身体不好早早的就离开了人世,也是一件蛮伤心的事情。
那时差距就这样慢慢的拉开了,我们中学出来的学生英语是短板,王老师是上海知青,他的英语课上的生动有趣,高二换了一个老师,个子不高,但是英语也是上的有声有色,可以在有吸引力的上课对我们几个也好像总是提不起劲,除了农村中学的,还有就是那些调皮捣蛋的英语差,呵呵!
上课逃出去看电影啥的,上课走神啥的就是俺们这些人的专利了,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他们还为自己的行为哈哈大笑。
说实话那会学校配备的老师都是全县最优秀的,让我头疼的是初中时期一直成绩比较好的物理和化学,高中以后需要背和记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天资和努力,再有就是兴趣了,兴趣很重要,物理老师带个眼镜姓郑,上课太枯燥,比初中翁老师教物理生动形象的教学差太远了,化学也是女老师忘记了姓啥,上课水平不如我们初中的老师,互动性差,学着学着就头大了。
大概这叫不对路吧,慢慢的步子就拉下来了,难度加大,兴趣减退成了主因。教学楼边上有小树林

这就是教学楼边上的小树林,曾经在这里复习。
也许是命中注定吧!当年高中毕业我们是有退路的,工厂子弟直接招工进厂,没有后顾之忧,虽然三线厂地处偏僻,但是每年固定的招工指标,不论初中还是高中毕业都能直接进单位上班,不用家长操心的,家长对我们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加上自己的不上心。
那时前途对我们来说好像没有他们这些农村同学那么重要,有了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也没有比当时机关单位工作的差多少。没有现在的层次之差,也许这就是当时的优越性吧?当时还挺不在意。

看到这张照片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在下午上课前教同学们唱歌的情景。
学校来了一批西沪港大院里孩子,以初中生为主,他们也是通过一定的选拔考试考进象山中学读书,不是中考,是针对他们的测试,读书不好的会留着当地农村学校墙头中学和丹城中学读书。
而学习成绩好的可以来象中,他们读书成绩参差不齐,天资聪颖,男孩发育比农村孩子早,逆反心理和成熟性甚比我们高中生,不凡有好几个熊孩子,贪玩,好斗,因为少年不经事,那时部队大院家庭的条件好些,而计划生育还没开始家里孩子多,不会关照多。
他们个个特立独行,放飞自我,哼着港台歌曲跟着时尚的脚步,走起路来是一阵风似得,喜欢结帮结派,哥们义气重,看着那些不上眼的学生主动找事,打架作弄人啥事都干,学校为此有点头疼,当然这里说男孩子,指初中的这批“学兵”哈哈。惹是生非的那种哈哈!多年以后仍然是他们群里的谈资。那个哥们吃点亏,一堆人不赢不罢休,倒像江湖人士。
那每周一次的大卡车接送西沪港子弟回家让农村中学上来的孩子和丹城镇石浦镇的学生足足羡慕不已,多年之后的同学会每每被提起的就是这个事情。
周末一辆威风凛凛的带篷布的军用大卡车停在学校门口,呼啦啦一群人一拥而上,轻松翻上后车厢,女生需要帮助下才能上去,上学来的时候也是大卡车送来。
他们带着加工厂的鞋底饼干,拿着家里发来的罐头食品,普通话、蓝色军便装让他们在我们这些同学里显得特别突出。
男孩子喜欢吆五喝六的一帮一帮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因爱惹事生非,横着走的好几个。
头疼的结果就是学校和西沪港的沟通,部队专门派了一个基地的水兵过来管理这些熊孩子日常生活。多年以后那几个调皮的男生回忆,最喜欢那个辅导员,就是帮助他们洗衣服,任劳任怨的,还有自己调皮能让人理解的。
熊孩子捉弄起人让人哭笑不得,一次大冬天把一盆水搁在门框上面,门虚掩着,支队派了的水兵辅导员来查房,咣当一盆水从天而降,大冬天真是够呛,然后整个寝室男生全部被纠出来罚站,身上披个被子像个俘虏,但是他们就是不屈服,没人招供,哈哈!谁干的案子没破!不知道那个管理员是否还记得!几十年以后他们才在微信群里坦白是谁干的好事。
后来舰队组建了一个部队子弟学校,这帮孩子这才全部转学去了那里,现在这个学校早就归地方了。这些当年的熊孩子还总是念念不忘这里,常回去看看。

这是几个西沪港的孩子
2020年4月28日
---未完待续---
作者其他文章: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半夏微衰2020-05-03 04:45:39
文中提到的莲花中学翁老师,我们都叫他伟斌老师,印象里个子高高的鱼泡眼,大概年纪轻所以跟男同学很合得来又没有老师架子,于是大家也经常到教室隔壁他的宿舍溜达。印象最深刻的是伟斌老师管的学校广播经常播放梁祝,如听仙乐...
作者
物理教的最好,比象中那个强太多

幕兮兮累2020-05-02 12:07:45
学弟学妹写的吧,写的不错,文笔有功底。回忆总是美好的,大概只有经历过这段时光的才会有共鸣。印象里4819的子弟更多了些优越感,就是可以回厂工作。老师们也更关照些。赞 2
作者
初中老师的确对我们有关照,高中没有,教数学夏老师我常和他争论,他总是谦让我,数学那时我很棒

钢住红福2020-05-02 18:11:58
读了海风的美文,感到十分亲切。丹城,石浦都曾去过。西沪港是我曾经学习和生活半年多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纯朴的民风,至今难以忘怀。赞 1

倦成泓静湖工2020-05-02 14:53:17
这张照片只知道左下角的姓吴,都是小朋友。赞 1

白墨汐鹅2020-05-02 13:09:06
光阴如箭转眼也已退休了。回想(其实不用想)几十年前的事好像就在昨天。王家溏赵师楷师傅每次到我这里拉物资都要坐下来聊聊,虽说他我相差二十几岁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其中就有人生的感悟,当时他四十多岁,他说“小李呀趁着还年轻能多学点就多学点对以后自身有太多好处,人的一生可快了,我现在四十多岁回想起儿时的记忆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当时没大在意,可能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吧,虽已失联多年,但此言一直萦绕在我的不同年龄段,而且都能清晰的想起,现如今更加理解至深。赵师傅你现好吗?祝你晚年幸福(西沪港的点点滴滴还是印记挺深刻的)。赞 1

月月悅2020-05-02 19:38:15
初中和高中接触过一些同班同学是西沪港和4819的子弟。大部分都跟随父母去新的地方生活了,多年以后都甚少联系。可能三线子弟就跟电影《我十一》和二湘小说中《暗涌》中的贵林一样,成年后大多没有归属感,不属于任何地方。可能只有部分内心特别强大的才能走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