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的校园青春 · 续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5-04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前文回顾:
那年那月的校园青春

那年那月的校园青春 · 续

文 / 海风


这是西沪港子弟,看看你们认识几个?到了舰队子弟学校后考上了军校

也许和西沪港子弟都是说普通话,又来自环境差不多的地方,一不留神我们关系就走近了,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读书好坏除了靠头脑灵活聪明还要靠自己的自控能力,看着现在家长带孩子送着学送那里学,其实真的没必要,读书好有出息本来就没几个,除了多生气,花销大外,没啥得到。


这是一届四个班级能到的同学,弹指一挥30年。
隔壁班男同学中有个小时候得小儿麻痹,双腿走路不方便了,只能靠凳子支撑的同学,每当教室的楼梯上嗒嗒声出现就知道他来了,当年我们对他是敬佩有加,他学习成绩很好,声音洪亮,还喜欢一路高歌,开朗。现在在群里也是活跃分子,对财经大咖时事评论有独特的见解,当年他已应届生考上大学,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被录取,也是一种遗憾,他是个才子。现在想想如果学习他,那么我们还有啥难题解决不了呢?
丹城大白象好多人的记忆了
想起班上一个头发始终油光铮亮的同学,苍蝇打滑的亮,多年以后问他是否上了发油,他说不是,是头发真的油哈哈!还有就是那些体育生,穿着喇叭裤,烫着头发,人高马大的,在一群还没发育完全的高中生显得格外突出,奔弛在体育场上显得帅帅的,他们中也有后来非常出息的,所以学习好坏不能代表未来。当时尽力了,做到自己该做的,发挥了就好。只是上课还带头逃出去看电影啥的,英语老师拿他们没招。
我们住在是学校大门口一进去右转的一个平房里,木地板,非常陈旧有些年代了,木地板常有破的地方,窗户也是全木的,花格子的老式,现在早已经不复存在,地板不平整,老鼠会在里面做窝,一间宿舍五、六同学,自来水集中供应,位于女生宿舍门口外面,我们洗衣服就着前面的房子台阶席地而做,而男生住在山坡上的大教室,好多人一间,晚上夜自习结束,九点多熄灯,一日三餐在学校食堂就餐一日三餐大米饭(主要是下饭菜的原因,早餐也是大米饭泡上冬瓜汤)。食堂是一个单层的单体建筑,普通的大食堂样子,昏暗老旧,在校园的最西边。我与所有的农村同学一样,用铝制饭盒蒸饭。放蒸饭盒的是一个个竹子扎成的长方形笼,蒸饭的时候食堂师傅把空笼子放在大台子上,我们每人整整齐齐依次把淘了米匀了水的铝饭盒码好,并记住自己放置饭盒的笼子号码。
全校只有一个食堂,高中二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几百住校生都一起用餐,除了西沪港子弟有初中住校生外,其余都是高中住校生,每到下课用餐时间,总是人声鼎沸。由于人多,有时饭盒被混乱的人群倒翻,饭被倒翻的同学只好去校外花钱解决了。油水少,胃口好,想想学校门口的光面也能流出口水,用餐没有凳子,八人一桌围着四方桌捧着饭盒站着吃饭,米饭自蒸,菜肴一般向食堂购买,也有很多同学自己从家里带来。当时菜肴价格冬瓜汤的印象最深,五分钱一碗,素菜1毛多点。
这是当时通往食堂的路,画面是教工宿舍
农村同学,经常从家里带些罐头玻璃瓶装和茶缸装的的土豆咸菜黄豆芽、酱豆腐之类。咸菜土豆是他们最爱带的菜,早餐食堂不供应复杂的菜肴,只供应单一的冬瓜汤。油条啥的如果想吃只能周末去街上国营早餐店有买,记得从学校出来只有200米的样子,不到十字路,那里算闹市区了。周末偶尔会去那里吃顿好的,比如油条豆浆包子类,已解馋老。
由于用餐时间集中,一日三餐洗碗淘米时人头攒动、自来水龙头前争先恐后,有的同学偷懒,饭后不洗饭盒,直接抓米蒸饭。那时校门口面店的生意特别好,顾客多,但基本是学生。花一角钞票就可吃一碗光面,偶尔我就到那面店去吃。一大碗只有葱花的光面,那种美美的味道如今再也无法找寻了,这是好几届象中人美好的回忆了,面店应该是私人开的,里面有几个阿姨和妈妈年纪差不多大。印象中有光面和1毛,5分一个的油饼。想想现在还有点口水流下来。好吃! 
食堂的地面总是湿漉漉的,一半是因为地势低洼,另一半原因是学生们常往地面倒水或者洗涤时把水散落地面。说起倒水,估计很多住校生都做过此事。不必费时去盥洗处清洗,为排队买菜肴争得时间。早锻炼结束,同学们以百米赛跑的速度从操场一路狂奔至食堂。
节假日可以放假休息,可以回家了,车站在丹城西北一个山脚下,我们要穿过小路,十分钟就能到达那里,大厅不大,窗口很小,拦着栏杆,排队人不多,可以提前一天买票,回家主要是要带大米,那时粮食是按量供应的,街上不能随便买到大米,父亲常会到丹城出差,也经常给我带菜带米,记得一次带来一茶杯白菜炒肉,放着我们班主任那里,班主任年轻的大学刚毕业的老师,对着我唱歌,
北国之春
亭亭白桦
悠悠碧空
微微南来风...

哈哈!挺有情调。
记得丹城到莲花渡头街车票是5毛5一张,我大概一个月、半个月样子回家一次,坐车会晕车,每次回家头晕脑胀的,而农村来的同学近的回家基本是步行,多年后同学说起当时为节省几毛钱车钱,早晨三四点起床步行三、四个小时赶山路到学校,真是不易啊!挑着米挑着书包和菜。现在还能想象到那时候的样子,个子小小的同学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米,一头挑着书包,快步走在沙石的大马路上,翻过丹城门口那座山到达学校。对于现在孩子来说是神话一般了。
这应该是当年篮球场位置,貌似被铲平了建了大楼。
象中旧校址位于丹山脚下,由南而北呈阶梯状逐步抬升。
高坡乱石砌成墙。多年之后我信步走到教学楼后面山坡,原来这里距离很近,就是现在是食堂的位置,后面就是盘山公路,现在这个公路应该不多用了,以前曾经是到达丹城的必经之路,整日车水马龙、尘土飞扬。
当时彭姆岭隧道尚未开通,去往亭溪墙头方向的车辆都必经丹山盘山公路。这些寝室,恰好在丹山盘山公路之下。
房屋都是依山而建。
坡上都是男生宿舍我们去的次数不多,当时听说上面还有个篮球场,高二学习紧张有的男同学为了放松心情半夜起来打篮球。女生宿舍都是大门口位置,应该这样便于管理和安全,女生宿舍都另外有个大门,晚上是关闭的,吴爱文老师带个眼镜,每天早去起床铃响过就来吹哨子,督查让我们去晨跑。冬日6:30天蒙蒙亮操场起着薄雾,一堆堆住校生就开始一天的第一次运动。每届的象中同学对他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说话大嗓门!戴着眼镜,有点严厉。 
夜半三更夜深人静时,老鼠吱吱声伴人入眠。记得夜里还从我们被子上跑过去,印象中还有一个女生耳朵被咬了,因此高中期间我们都喜欢用蚊帐,不管冬天还是夏天。蚊帐被咬个洞的事情经常发生,瓜子被老鼠吃了是常事。
校方为此在每个寝室门口台阶下安装了简易的一个自来水龙头,我们女生水龙头安装在靠近最里面寝室大门口,没有水池,接水不小心就会被淋湿,也没有洗衣的搁板,大家干脆在走廊水泥地上洗衣。由于没有浴室,洗澡就在寝室里面用热水擦擦。男生可以在龙头那解决。。厕所比较简易,分布在一栋楼的侧面集体大厕所通的,之分男女,可以在蹲坑时候相互聊天,卫生条件哈哈一般。
晚自习晚9点结束,宿舍晚9:30点统一熄灯,半个小时的时间,上厕所、洗漱,时间集中,挤挤挨挨人多,需要等待,常觉时间不够。就算熄灯上了床,同学们常常并不马上睡去,而是在黑暗中高谈阔论,什么话题都有。还有同学点着蜡烛做作业,用手电筒看书,近视眼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吴爱文老师常常来监督,门外“笃笃”敲门警告大家停止讲话。有时各班班主任也来监督。
学校为鼓励大家争先创优,还评文明寝室,从寝室卫生、早锻炼出操情况等综合考察。。住校生每天6点起床,起床铃声一响,急急忙忙穿衣、叠被子、洗漱、跑向大操场等待列队点名,吴爱文老师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观察一排排队伍,立马会发现哪个寝室缺员,他基本把我们住校生所有人的名字都记住了。
那时最好的娱乐就是看电影。电影院就在校门对面,学校管得严,不允许住校生晚间私自看电影,常常校门紧闭不让进出,那些偷偷溜出去观看的同学只好爬铁门或翻墙而入,这事好多住校生都干过,班里男生英语成绩不好还不想学的竟然和体育生偷偷在白天上课时间跑出去看电影。夜晚我们睡在寝室里都能听得电影院的播放声音,吸引力巨大的。
高中二年住校生活,飞快有充满想象。同学间纯朴天真,既有美丽的憧憬,也有对前途不定的茫然不安,高中毕业,同学们各奔东西。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招工招干参加工作,有的回乡务农,有的学手艺赚钱养家,多年以后聚在一起感慨万千。叙事当年宏图大业,原来想想快乐和身体健康才是人生的追求,个人的高度不一样,但是最终回归,这样已过几十年。
三十几年来,昔日的同学有的默默无闻,有的成名成家;有的贫贱,有的富贵;有的沉沦,有的腾达。人生百态,大浪淘沙。在同学群里谈笑风生,当年一个年级就四个班级 ,现在能聚在群里天南地北的跨洋过海的也就100多人,有些同学在群里夸夸奇谈,愤青,大部分同学都是默默的看着不做声,人生好比一出戏,追求的到最后都是返璞归真。
我们心中始终深藏着那份惦念与牵挂,只是在现实的社会里让好多曾经铁哥们已经变得陌生又熟悉,有些人有些事早已都已过眼云烟!那曾经的学校也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变成纯高中的省重点中学,移址他处,但是对于象山一中的惦念始终只记得这座位于丹山脚下,拾级而上的这个心里深处的学校。
现在大学普及,而孩子们大学毕业在也没工作分配了,都天南地北为了活的更好漂泊在人生路上,在此祝愿学校越来越好,前途光明,同学越来越棒! 
这里当时有栋房子医务室就在这里。


这个操场就是我们晨跑的地方,还有就是每天广播操体育课地点。


这些都是现在的式样了。

前文回顾:
那年那月的校园青春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的没道理凸2020-05-04 21:47:25

真情实感!赞 3

爱飞的big你52020-05-04 20:23:11

文笔好,写得赞赞 3

姑娘妳真招暮2020-05-05 00:04:19

读后过往重现,一幕幕涌现眼前。18年全路组织去南昌交大培训,公私间顾公免票多开几天,地点开到厦门。学业结束后一路边观由南昌至武夷山到厦门经福州来到宁波,沿途看风景,访战友,理所当然西沪港是必定要去的,几十年过去今非昔比,顺便也游走一下象山县城,除了城中大象雕塑外全无往日的记忆。在西沪港时去县城出差要经墙头翻过座山,当时也不知叫啥山,后就是很陡的石子路,左侧靠山,右侧是很深的山沟,拐一胳膊肘弯一路下行,往右下看印象中是一座学校,路的左上坡有象山机械局,当时我们单位的陈助理就转业到这个单位,我曾经在象山县委招待所住过一段时间(据说经常接待过遇台风的台湾鱼民),为的是修理改装一部拖拉机,开着它没少走这条路。而这次重游没了往日的艰难,宁波到西沪港,再到象山县城,一马平川的柏油路没有一丝灰尘,走跨海大桥,钻明亮山洞,路况很安全,是一条全新的路径,不知过去的老山路现况如何,是停用了就不得而知了。赞 2

姑娘妳真招暮

更正,老路自上而下拐弯后左边路下方是一所学校,右上坡是机械局(或农机局)赞 1

dpxjjjv金牛2020-05-05 08:15:18

时光荏苒,居然还能认出一个...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