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第二十四章、同命相连
原创
潜艇战友
深海蛟龙
深海蛟龙
微信号
shjiaolong
功能介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回忆峥嵘岁月,教育影响一代人!
2020-05-14
收录于话题
这里是复退海军
的
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
西沪港战友之家
”
然后点
关注
即可成功归队!
《
从 海 底 出 击
》
李忠效 著
第二十四章 同命相连
送走了燕抒琴和浦丹梅,日子又恢复到先前的样子,每天吃饭、睡觉、踢正步,单调而枯燥。然而在叶嘉栋看来,情形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经常会在闲暇之时走一会神儿,在脑子“放电影”。这种美好的回忆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
过去在学校里,他和女同学接触的机会不多,更谈不上了解了。这次和燕抒琴的短暂见面,让他对燕抒琴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女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燕抒琴是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儿,率真、坦荡,心里藏不住喜怒哀乐,所有的心事都挂在脸上。那天晚上她笑他,并不是觉得他被教官单独教练有什么可笑,而是觉得他们练习踢正步的“分解动作”就像动画片里面的木偶一样,很好笑。她还有个特点,一笑起来就收不住,浑身痒痒,如果这时候有人胳肢她,她会笑得尿裤子。
那天晚上,燕抒琴为了不让叶嘉栋产生误解,把她的那点底细和盘托出,让叶嘉栋很感动,他故意不怀好意地问她:“那你刚才尿没尿裤子?”
“讨厌!”燕抒琴有些矫情地说。
叶嘉栋听得出来,用这种声音说的“讨厌”不是真正的讨厌,然后就拉了她的手,然后就抱了她,吻了她。李正文和浦丹梅出来的时候,他看见了他们,但是他并不在意被他们看见。
“傻瓜!”燕抒琴柔柔地说。
“傻瓜?”叶嘉栋有些懵懂。
“不过呢,傻得很可爱。”
“什么意思?”
“你亲了人家那么半天,人家还能无动于衷?”
“我还是不懂……”
“唉!告诉你吧!外国小说上说,那叫爱液……”
叶嘉栋还想进一步探幽,被燕抒琴果断地拒绝了。
“抒琴,我爱你……”
“那也不行!”
这次相见的很多细节,都已深深地印在叶嘉栋的脑海里了。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感到单调的军营生活比原来丰富了许多。虽然画饼不能充饥,却总会给人带来希望。
心情一好,精神就好,劲头就大,站在队列里面,就像是换了一个人,目光有神了,腰板挺直了,踢腿也有力了,不断受到教官的表扬。
这些变化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燕抒琴临走前留给他一句话:千万不要落在李正文的后面,不然我会感觉自己比浦丹梅矮一头。
女人爱虚荣,可以理解。燕抒琴希望的,也正是叶嘉栋所追求的。二人的想法如此合拍,难得!叶嘉栋哪有不应之理?
一转眼就到了9月上旬,队列练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到北京与其他舰队的受阅部队会合,再集中合练几次,预演几次,就等着10月1日到天安门前正式受阅了。按照预定计划,集训队9月14日赴京合练,大家已经准备好了行装。9月13日,上级传达中央军委紧急通知,所有部队原地待命,飞机不准上天,军舰不准出港。
一定出大事了!这是叶嘉栋的一个感觉,当兵一年多来,大大小小的事情经历了不少,这个阵势还从来没遇到过。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最终也没议论出来个所以然。只有等待。
两天以后,集训队接到命令,集训队解散,所有人员回原单位待命。没说什么原因,却明确传递了一个信号:今年的国庆阅兵不搞了。
有人猜测:是不是毛主席身体不好?
别的,还会有什么原因导致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的阅兵任务突然撤消?
叶嘉栋等所有参训人员都满怀希望要到北京去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突然间,希望破灭,大家心里都有些失落。不过,大家对事件的背景充满好奇,这种好奇远远超过了失落。
一周以后,谜底终于解开:原毛主席的亲密战友、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的飞机在蒙古国的温都尔汗坠毁,机上人员全部死亡,其中包括林彪的老婆叶群和儿子林立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913事件”。
中央文件是一级级传达下来的,等传达到普通士兵,几乎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了。这件事确实让大家震惊。林彪是毛主席亲自指定的接班人啊!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叛党叛国、企图暗杀毛主席的罪犯了呢?
接下来就是长达两年的批判运动,先是批判林彪一伙炮制的“571工程纪要”,后是批判林彪批判孔子批判陈伯达,简称“批林批孔”。虽然这三个人看上去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中央要求批那就批吧!据中央文件解释说,“571”就是“武装起义”的代号。这还得了!林彪一伙简直是无法无天,胆敢和毛主席对抗,还想搞武装起义!
长达一个月时间,潜艇没有出海,每天政治学习。在大家统一了思想之后,部队开始进入正常的训练,“林彪事件”的出现,对海军部队最大的影响就是,原定的“潜艇事业大发展”计划被搁置,那些从陆军、海军和空军抽掉来的“潜艇新兵”,被陆续调离潜艇部队,留下来的只是一小部分。曾经被叶嘉栋、李正文和王兴国带过的钱根宝、冷延昌和张明溪有幸被留了下来。另外还有一些与叶嘉栋和李正文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就是“五好战士”评比被取消了。原因是,“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评比活动是在林彪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开展起来的,现在随着他的倒台,这两项活动也寿终正寝。
叶嘉栋和李正文都有些遗憾,却没有办法,两次初评榜上有名,两次都是年底落败。就像是两棵葫芦开了两次“谎花”,最终没有结果。
叶嘉栋对李正文感叹:“看来咱们两个都没有当‘五好战士’的命!”
李正文“哼”了一声:“还不是怪你!”
叶嘉栋不服气:“林彪叛国,怎么能怪我?”
李正文嗤之以鼻:“你还真把自己当盘菜啊?都扯到林彪身上去了!”
叶嘉栋当然知道李正文说怪他指的是什么,本来想插科打诨狡辩一下,没想到李正文的反击更加猛烈,他只好偃旗息鼓,甘拜下风。他能明显地感觉到,李正文看不起他,从神态、语言、表情,都能看得出来。这对于叶嘉栋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动力的来源。燕抒琴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千万不要落在李正文的后面,不然我会感觉自己比浦丹梅矮一头。
表现,需要机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天天读”、转动机械、出海训练、战备值班、政治学习、体育锻炼等等。部队的“天天读”据说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才有的,据说也是林彪提倡搞起来的,但是在林彪倒台以后,其他的与他相关的东西,如“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评比都取消了,唯独“天天读”没人敢取消。后来一直到1972年的年底,上级才正式下达通知,取消了“天天读”。
1972年2月19日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一条消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离开美国首都华盛顿,前往中国首都北京,途中要经过檀香山和关岛,将于2月21日到达北京,对我国进行访问。
21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尼克松和夫人于中午11时30分到达北京,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等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尼克松。
尼克松的此次访华,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军人的影响也非常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几年间,美国政府就一直站在国民党蒋介石一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出兵台湾海峡,挑起朝鲜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敌。毛泽东主席对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官员发表过很多重要文章和讲话,如《别了,司徒雷登》、《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等。早在1948年1月15日,毛主席《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是个纸老虎,它的强大是表面的、暂时的。它不可能像流水一样地援助蒋介石。”1956年7月14日,再次发表题为《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重要讲话:“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
中国军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与美国军队有过惨烈的生死之战,李正文、叶嘉栋他们这一代年轻军人,都是在敌视美帝国主义的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美国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被妖魔化了。现在,“纸老虎”来了,是张着嘴、呲着牙、瞪着眼来的,还是面带微笑、和善友好而来?
叶嘉栋问李正文:“你恨不恨美国鬼子?”
李正文没明白他什么意思,看看他,没有马上回答。
“你父亲不是从美国飞机的炸弹坑里爬出来的么?”
“是啊,怎么了?”
“你父亲要是被炸死了,就没有你了。”
“你到底什么意思?”
“我是说,美国总统到中国来了,两个敌对的国家可能要和好了。你什么感觉?”
“感觉很好啊!中美关系一好,苏联就得考虑考虑和中国的关系了。说不定勃列日涅夫正在和柯西金开会,研究怎么对付中国和美国呢!”
叶嘉栋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对啊!我发现你挺关心政治的!”
李正文不以为意地说:“军人当然要关心政治,因为军队是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不知道政治是什么,怎么服务啊?”
此后几天的报纸和广播都在报道尼克松访华的消息。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从此以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此时,中苏边界问题谈判一直在进行之中,边界上的硝烟在渐渐飘散,部队的备战气氛在渐渐变淡,日子变得平常起来。
不过,平常的日子,也有不平常的事情发生。当时对于士兵来说,除了恋爱、结婚,最能吸引他们的事情就是入党、提干了。发展新党员一般每个季度讨论一次,由各党小组提出建议,支委会讨论,确定发展对象,然后发放《入党志愿书》,经支部党员大会表决通过后报上级党委批准,即可成为正式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预备党员的阶段,一年预备期,到期后经支部讨论没有问题,即可转正。也有因为种种原因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的。“文革”期间,预备党员制度一度被取消。
提干,一般情况下为一年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当时可以从士兵直接提干,排级干部,行政23级,工资52元人民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军队院校全部停课,1967年全军没有招收新兵,部队干部战士出现青黄不接,1968年入伍的士兵提干很快,有的刚当一年兵就入党,刚当两年兵就提干了。
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出路很少,工厂基本不招工,中学毕业除了上山下乡,就是当兵。当上两年兵,即使不能入党、提干,起码复员回家也可以找到工作。另外大家还有一个基本共识:解放军是个大学校,部队是个大熔炉,当兵可以锻炼人。因此年轻人当兵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年招兵几乎不用宣传,报名踊跃,人山人海,体检站里面的年轻人如过江之鲫。
正常的入伍年龄在18至22周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思想比较成熟,对个人前途也比较重视,几乎每个人当兵的时候都怀着个人目的而来。在127艇上,只有李正文是个例外,他当兵时才16岁。叶嘉栋比李正文大1岁,他总觉得李正文比他老成持重。可他没想到李正文刚满18岁不久,就被发展入党了。
因为叶嘉栋把李正文视为自己的“坐标”,所以对李正文的事情比较关注。有一天,在艇上值更时,军士长王峻岭找李正文谈心,碰巧被叶嘉栋听到了。
“李正文,你为什么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我一直在向党组织靠拢啊!”
“那你为什么不写入党申请书?”
“我写了,入团以后就写了。”
“那都多长时间了?别人恨不得一个月写一份。”
叶嘉栋没看见李正文是什么表情,自己倒是恍然大悟,所谓“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就是要积极写申请书。他听见李正文当即表示:马上写。第二天,李正文就把申请书交上去了。
让叶嘉栋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星期,王峻岭就把一份《入党志愿书》交给李正文,告诉他,党支部决定吸收他入党,周末党日活动就要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
李正文有些喜出望外,叶嘉栋则有些嫉妒。入党,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大事啊!有的人苦苦争取了一辈子,临终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而李正文,居然这么快就入党了!
叶嘉栋看见李正文趴在上铺认真填写了《入党志愿书》的样子,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干,争取下一批入党。
叶嘉栋很担心李正文将入党的消息告诉浦丹梅,浦丹梅知道了,肯定会和燕抒琴说,然后燕抒琴就会把这个信息反馈到自己这里来。
叶嘉栋的心理压力很大,这种压力别人可能感觉不到,只有他心里最清楚。比他压力更大的还有王兴国。有一次他听李显武说,王兴国的女朋友非常希望王兴国在部队提干,如果他不能提干,他俩的恋爱关系很可能要“吹”。王兴国觉得,他在部队提干的希望不大,能在退伍之前解决入党问题,就不错了。
男人的很多心理压力来自女人。当一个男人喜欢上一个女人,就非常在乎自己在女人心中的形象。在举国上下大讲“突出政治”的年代,一个男人的政治觉悟和政治上的进步,是一个男人彰显形象的重要元素。男人可以面容不很英俊,身材不很高大,但是政治觉悟不能低,政治面貌不能平庸。叶嘉栋在政治上一直有一种自信心。在他与燕抒琴的关系上,也一直充满了自信。如果没有李正文的存在,他就更自信了。
自从燕抒琴来青岛探望过他,彼此有了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他们的关系便有了“突破性进展”。他给燕抒琴写信时用词更火辣了,燕抒琴的回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叶嘉栋心里充满纠结,那就是燕抒琴和浦丹梅找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因为燕抒琴是“农业户口”,不在工厂招工范围之内。当时工厂招工的主要对象是“非农业户口”的下乡知识青年。“农业户口”的学生到生产队干活儿,叫“回乡”,不叫“下乡”。当时所有的“农业户口”学生都希望有一天被“农转非”――这几乎是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标志。很多农村青年积极当兵,很大成分是为了“农转非”。
燕抒琴被工厂招工的可能几乎等于零,但在蛤蟆塘地区,有一个介乎于农与工之间的单位――蛤蟆塘国营农场。
这个农场的正式职工是非农业户口,农场的主要经营内容为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农场有养鸡场、养猪场、奶牛场等。农场职工也称工人,只因为农场工人干的大都是农民的活计,所以,一般城里人都不愿到农场工作,就连农场工人的子女也都希望能分配到城里就业,而农民的子女却非常愿意到农场里当临时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场是按月发工资,不像生产队是每天记工分,要到年底才能根据收成进行结算。按月领工资是农民的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
燕抒琴来青岛看望叶嘉栋的时候曾经告诉他,她小时候的愿望是考大学上医学院,将来毕业当医生,可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她的大学梦,当医生无望,当工人无门,只能回家“修地球”。她有些不甘心,她不想挣工分,她想挣工资。惟一的希望就是到国营农场当个临时工。而这个临时工也不是那么容易当上的。
叶嘉栋建议燕抒琴找冯金亮帮帮忙,冯金亮的爸爸是农场的场长。燕抒琴无奈地回答:“他凭什么帮我?班上几十个同学不知有多少人想找他帮忙呢!”
燕抒琴从青岛经烟台回丹东以后,曾经给叶嘉栋写信讲述过一个她表姐的故事。表姐的男朋友是个空军飞行员,两人原来是高中同学,已经恋爱了好几年。几天前,表姐突然接到男朋友的来信,宣布断绝恋爱关系,理由是表姐的“社会关系复杂”,有一个亲戚出身不好。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飞行,要么放弃女友。他只好放弃女友。表姐一连几天不吃不喝,人都瘦得脱了相。燕抒琴只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没有提任何问题,也没发任何议论。叶嘉栋当时因为工作很忙,没有认真对待这封信,也没对此事表示态度,只说他很同情她的表姐。后来也是因为工作忙,竟把此事忘到了脑后。再后来,燕抒琴的来信渐渐少了,语言也渐渐平淡。叶嘉栋反映很迟钝,直到有一天,他收到她的一封短信,表示要结束朋友关系,他才如梦初醒。他忽然想起,他对她讲述的表姐的故事所表现的态度过于冷淡,他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他的自信心在那一刻彻底崩溃。
这件事发生在1973年的春天。叶嘉栋正在武汉造船厂接新潜艇。1972年秋天,127潜艇的原班人马将老艇交了出去,整建制地来到武汉,接一艘新造的33型潜艇,舷号为155。1973年的年初,1968年入伍和1969年入伍的老兵都已服役期满,一下子复员了二三十人,叶嘉栋和李正文等人成为骨干。李正文还当上了轮机班长,叶嘉栋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接新艇的任务很重,要学习新艇新技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在对待女人方面,叶嘉栋犯了“马虎主义”的错误。
接到燕抒琴断交信的时候,叶嘉栋很想请假回家看看,可是当时潜艇正准备出厂,叶嘉栋没法开口请假。潜艇要从武汉沿长江而下,途经上海在黄浦江口的吴淞码头短暂停留,然后航渡到青岛。潜艇到达青岛,马上投入试航工作,叶嘉栋是班里的主力,工作绝对离不开,他只好把回家的事情搁置下来。
好不容易熬到了服役期满,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回家休探亲假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李正文提出和他一起休假。他隐隐约约感觉李正文有什么事情要和他说,什么事呢?一时想不出来。
回家的时候,他们每人带了一个纸箱和一个人造革旅行袋,里面装的都是罐头。潜艇部队的官兵有一个习惯,关系比较好的战友要回家,都会互相送罐头,这次你送给我,下次你回家,我再送给你,也算是礼尚往来,同时都把积攒的旧罐头送出去了,等自己回家的时候,互相送的又是新罐头了。当然,也有与别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回家带的是自己积攒几年的罐头。
战士探家只能报销硬座车票,不能报销卧铺车票,从青岛到丹东的联票是23元,买卧铺也多不了几元钱,但是在当时,1元钱能办很多事,大家都是尽量省着花。当时陆勤士兵的津贴费第一年是6元,第二年是7元,第三年是8元,第四年是10元。潜艇兵每月比陆勤士兵多3元补助,潜艇军官每月比陆勤军官多15元补助。叶嘉栋平时很节俭,当兵四年,津贴费一共500多元,他竟然积攒了300多元。有一次他问李正文攒了多少钱,李正文回答说,300多元,他很高兴,起码在这方面他和李正文旗鼓相当。
从青岛到丹东没有直达列车,需要从沈阳转车,只有慢车,没有快车,加上转车时间,两天一夜才能到家,这样漫长的旅途,最好的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聊天。叶嘉栋和李正文从新兵连开始就在一起,后来又分到一个艇上,但是四年中有这么长时间在一起相处,还是第一次。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和你一起休假么?”火车开动以后,李正文对叶嘉栋说。
“为什么?”叶嘉栋真的不知道。
“我准备和你联手做一件事。”
“什么事?”
“教训教训冯金亮。”
“为什么要教训他?”
“燕抒琴不是和你分手了么?”
“你怎么知道?”
“我不但知道她和你分手了,我还知道她为什么和你分手的。”
“你……怎么会知道?”叶嘉栋瞪大了吃惊的眼睛。因为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李正文居然说他知道!
“因为,浦丹梅也和我分手了……”
“你们也分手了?”叶嘉栋再次瞪大了眼睛。
“我们的分手,也和冯金亮有关系。”
“啊?”叶嘉栋张大了嘴巴。
前 文 回 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
、
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从海底出击》第七章、英雄情结
《从海底出击》第八章、水下敌情
《从海底出击》第九章、事在人为
《从海底出击》第十章、学习潜水
《从海底出击》第十一章、灵山锚地
《从海底出击》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第十四章、船坞惊魂
《从海底出击》第十五章、秘密远航
《从海底出击》第十六章、水下晚会
《从海底出击》第十七章、红杏出墙
《从海底出击》第十八章、路见不平,第十九章、维护尊严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章、老木趣事
《
从海底出击
》
第二十一章、阴差阳错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二章、握手言和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三章、花前月下
---END---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