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记得那晕船的滋味?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5-14

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战 胜 晕 船

文 / 杨太平

 

作为一名海军战士,战胜晕船是你踏上战舰的第一关,只有经历过这一阶段的痛苦,再从痛苦逐渐磨砺到适应,最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海军。

潜艇部队虽然不像水面舰一样非要披风搏浪,但许多时候也有意识地在波涛间航行,锻炼战士们的意志。比如从码头到训练海区,一般都是水面航渡;还有训练大纲要求,就有水面科目内容;特别是参加年度舰队组织的大锚训,海空潜联合演练,那么从锚位到战区也有水面航渡的过程。同时在攻潜、对海攻击等部分,根据战术需要,仍然有浮出水面的计划安排。所以,潜艇遇到风浪只会下潜,是不符合实际的。

 

旋梯
在潜校训练团期间,每一名学员都要进行相应的体能训练,其中旋梯、滚轮、浪桥等锻炼平衡技巧的器械,都必须一一过关。例如旋梯训练,人的双手和双脚要交叉攀附在旋梯的档口,通过自身摇摆,大幅度达到旋转状态,直至360°飞转起来。初时不敢睁眼,只感觉耳畔“呼呼”风响,人如同被抛离的坠子,只想飞出去。后来锻炼的次数多了,就可以大瞪两眼,看天地轮回,云彩和大地交替出现,自己仿佛驾驭着快感,兴奋无比。

 

滚轮

滚轮就小“切丝”了,你只要把身体扩展成一个大大的“大”字,双手斜上方抓住把手,双脚斜下方套进蹬口,朝左右晃动,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用力下坠,即可完成滚翻动作。你不要停息,如此便像一个陀螺,或正或反,不停地滚转,什么心肝脾胃肾,零零碎碎的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直到口吐酸水为止。

 

 浪桥
浪桥相对简单些,那是一种在中学校园里都有的东西,木制或钢制的跳板,两头被锁链吊着,悬于沙坑之上,可以前后左右摇动。我们训练的幅度较大,前后荡起的位置较高,同时身体转换方向自由运动,左右也有摇摆,模拟风浪下的船员行走。
真正上了潜艇,考验才真的到来,出海第一关就是晕船了。因为舰艇在航行时,面对的不光是看得见的波浪,还有水面下的暗涌,所以舰艇既会随着波峰前后晃动,也会随着涌流左右摇摆,那么身体和神经系统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便出现头晕、乏力、呕吐等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船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榭军港

我第一次出海是从大榭到普陀,支队位于镇海北仑港的东面,码头是在内神马的北侧,通过外神马小岛,航渡穿越朱家尖水道,就可抵达普陀外海。如果选择直接去外海训练,就走桃花岛附近,航程会稍短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近海养殖已经起步,网箱围栏遍布航道,潜艇水面航行要尽量避开这些东西,如果有撕烂漂浮的渔网卷进螺旋桨就不好了。渔民的小舢板也随意的很,左窜右突,毫不在乎身边的驶过的潜艇。艇长和航海长他们站在舰桥上,迎着海风指挥航渡,我们在艇内的如果不当班就掏出出海包里的毛毯,铺在吊床上休息。我是在四舱左舷前部最上的位置,躺下后我习惯的在日记本上记录下出海的点滴故事。
海浪应该是在潜艇出了鹰窝湾以后出现的,其实那还是在内海的行驶中,没有出舟山群岛的圈子,海浪三四级左右,但不少新兵开始有晕船反应了。我尚好,因为我家祖辈就是船民,我小学中学那会每逢寒暑假都会上船一阵子,故而一般的小风浪奈何不了我。一起上艇的电工班陈J就不行了,小脸蜡黄转白,直接抱住赃物桶不放手了。
当时250最高长官是刘艇长(请原谅不说出他名字了),他是浙江嵊泗人,这个越剧的发祥地,除了嘤嘤咛咛的越调,最多的还是风里浪里的渔民,刘艇长就继承了渔民的不屈性格,越是艰险越向前,晕船这个词,在他身上是绝不会出现的。

 

33艇出海
艇上的老同志,经历过远航与战备值班的这些人,一般的风浪是毫不畏惧的,但新兵,特别是内耳前庭器官平衡不好的人,是要大吃苦头的。如果潜艇左右摇摆幅度超过了30°,生理反应就比较明显了,你悬着的那颗心始终在吊着,仿佛海浪一个劲地揪着它,什么东西都在天翻地覆地转悠。你头晕眼花紧闭双眼,准备倾肠倒肚般的呕吐来临,直到憋不住猛地将胃中食物全部吐尽,紧接着还是吐,吐酸水吐胆汁吐胃血,直到你浑身发抖、四肢酸疼、两腿软绵无力不能站立,或躺或趴、或倒或歪,一幅狼狈不堪的样子。倘若遇到七八级以上的风浪,那么神仙也要晕船的,连艇上贼眉鼠眼的耗子,平常滋溜溜跑的飞快,此时也像打了麻醉药,一动不动蜷缩在那里。你可以和它对视,甚至鼻尖也可以相互触碰到,老鼠咕噜噜的绿豆眼就在你的眼前,真正的“大眼瞪小眼”,你却连抬手驱赶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你们就这样看啊看,谁也懒得理谁,等你稍稍缓过一丝劲儿,想抓住这只老鼠的时候,它的反应比你还快,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上面提到的陈J,我们一年兵,体格还是不错的,足球踢的也好,但就是晕船,怎么也适应不了。艇一离码头,就像得了软骨病,立马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更不能闻饭菜味道,守护着一个赃物桶,生怕别人抢了去。有次支队准备迎接一位领导人视察,我们训练站坡,他站在甲板上一会竟然都坚持不了,直挺挺后仰了下去,差点掉海里。后来被安排去镇江封艇了,他是真过不了晕船这道坎儿。 
33艇上浮
但绝大部分同志是可以战胜晕船的,那就是出海经历的增加,提高了抗晕船能力,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吃了吐、吐了吃、吃再吐、吐再吃。记得有一次出海连续一个星期了,身体疲乏,政委亲自冲了一大壶咖啡,一舱舱的给大家倒上,有的同志不习惯喝咖啡,他就耐心劝说,让大家提高精神头,圆满完成这次训练任务。我喝了一大搪瓷缸咖啡,不一会就全部吐了出来,当时是水下30米潜航,但刚转入水下不久,所以晕船还是带来了诸多不适。
1988年大锚训,赶在XX号台风前进行,有舟山基地驱护舰、普陀猎潜艇大队、宁波海航歼八、22和42支队的七条潜艇组成,浩浩荡荡在东海海域演练,那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协同演练。台风即将来临,波浪滔天,我们这些年青的海军战士,在狂风大浪的肆虐下,许多人食欲不振呕吐不止。可是,当战斗警报拉响后,每一个晕船的水兵立即抖擞斗志,生龙活虎地在战位上忙碌起来,准确无误地执行口令,完成协同作战的任务,这是意志迸发出的力量,体现了中国海军无往不胜的昂扬精神。
夕阳下返航的潜艇

返航的途中,我登上舰桥,海浪划过刚刚露出脊背的潜艇,艇艏升降舵如撑开的鱼鳍一样拍打着水面,夕阳透过云层金光万道洒在乘风破浪的艇身上,猎猎军旗随风招展,鼓动着我们满腔热血,汽笛一声长鸣,那就是祖国对战士骄傲的呼唤!
2020年5月11日
---END---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弦瀑匚岩2020-05-14 08:59:29

晕船滋味: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实在难受。赞 9

丈乞2020-05-14 16:23:17

写的太好了,我记忆犹新。七三年秋天第一次出海四天三夜,吐了数次,我足足掉了三斤称。返航后夜间在大榭岛操场看电影,感到整个操场还在摇晃。赞 5

作者

俗称晕码头赞 7

小凡切安好脆2020-05-14 07:59:41

写的真棒!赞 7

雨的郁望淌2020-05-14 09:31:05

写得好,同感。“ 他是浙江嵊泗人,这个越剧的发祥地,除了嘤嘤咛咛的越调,最多的还是风里浪里的渔民”,这段话是否表述有误了,越剧发祥地是绍兴市的嵊州市,那儿没有渔民赞 6

旺仔小西瓜汝2020-05-14 12:55:09

79年第一次出海,老兵带着我在六仓底看大轴,老兵半躺着在啃“砖块“(特制出海专用大蛋糕)喝着咖啡,而我却爬着地上紧紧抱着脏物桶吐着象咖啡色一样的胃汁……第二年躺着啃“砖“喝咖啡的我,看着爬在地上的新兵吐着咖啡色的胃汁……赞 5

乐观的市丝柳52020-05-14 09:17:06

72一月年我到江南厂接艇,试航就在大榭岛,冬季的东海涌浪很厉害,我们一批新兵蛋领教了风浪苦头,晕船吐得如得了一场大病,但经历了这个阶段,回到北海后几乎再也没有晕船,赞 5

凝视宇宙绎2020-05-14 21:50:22

写的很好,看了很入戏,仿佛又感觉到初次晕船的滋味。刘艇长应该是浙江岱山人。赞 4

断苦苦别2020-05-14 16:04:42

唉,不好意思了没有晕过船赞 4

謌灬狠低调乐园2020-05-14 12:54:55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怎能领略劈波斩浪的豪情!我是我艇三个不晕船之一。赞 4

说了再见理2020-05-14 12:12:11

我第一次晕船是七八年五日份,我们早4点从旅顺出发去青岛,在老铁山水道遭遇9级强风,吐的一踏糊涂,翻天倒海,死去活来,至今记忆犹新。 通过这次出海,让我爱上了军舰,爱上了海军事业,在部队24年,让我终生难忘赞 4

岛是海的心溪2020-05-14 09:35:16

晕船的滋味记忆犹新 虽苦 但如果人生可以重来 我还会选择271赞 4

原则变圆则壕2020-05-20 08:51:18

我对天发誓,晕船比死难受![骷髅][骷髅]赞 3

四公分憧憬枚2020-05-15 11:27:50

老兵写的太好了赞 3

小阿秀保2020-05-15 07:22:39

刘艇长叫刘来明浙江岱山人号称老渔民南海舰队副司令位退,当时我们号称还有个老农民浙江象山人叫郑必会作训科长赞 3

狮子玉鼠凌峰2020-05-14 22:21:07

希望太平同志再接再厉,继续下集的创作、早日发表。赞 3

不去太在乎孤2020-05-14 20:18:34

艇长刘来明,外号老渔民[偷笑][偷笑][偷笑]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