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第二十六章、训练外军

潜艇战友 深海蛟龙 2020-05-22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从 海 底 出 击
李忠效 著


第二十六章 训练外军 

叶嘉栋看见李正文大病初愈的样子,心里就明白了,李正文和浦丹梅之间问题严重。他刚想问李正文情况怎样,李正文抢先问他:“你和燕抒琴谈过了?”

叶嘉栋叹口气道:“她不见我。昨天好不容易见了一面,她什么也不说,光是哭。”
“一定是冯金亮这个王八蛋!”
“你为什么那么肯定?”
李正文就简单地把浦丹梅的遭遇说了,叶嘉栋一听,大有兔死狐悲之感,于是火冒三丈,要去找冯金亮,狠狠教训教训他。李正文正憋着一股火没地方出,于是就和叶嘉栋骑上自行车,直奔农场。
冯金亮虽然被推荐上了几天高中,但是学习成绩太差,他自己也不愿意上学,高中没毕业就不念了,父亲想让他当兵他不愿去,怕吃苦,就回到农场当了工人。在农场里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好好干,父亲拿他没有办法。
叶嘉栋和李正文在农场里没有找到冯金亮,就找到场长办公室,想让冯场长帮助找他儿子。冯场长听他们二人说明来意,很无奈地说:“你们要是能把他送进监狱,我谢谢你们。别的,我也管不了。”
李正文说:“是你的权力助长了他的恶习!”
冯场长不以为意地说:“也许是吧。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还想剥夺我的权力?”
叶嘉栋气愤地说:“现在我知道这个流氓、无赖为什么会出在你们家里了!”
冯场长没听明白:“什么意思?”
李正文说:“什么意思你自己琢磨吧!”
说完,二人扬长而去。只听冯场长在他们背后大声说:“年轻人,你们也太自以为是了吧?”
说来也巧,李正文和叶嘉栋刚刚走出农场办公楼大门,就见冯金亮迎面走来。
“哟,是你们哪!我刚才听说有两个人找我,我一猜就是你们俩。”冯金亮嬉皮笑脸地说。
“冯金亮,我们问你点事。到那边说吧。”叶嘉栋指着旁边的篮球场说。
冯金亮摇晃着大脑袋,大大咧咧地说:“要不要到饭店去,我请你们喝啤酒?”
叶嘉栋摆摆手说:“这么冷的天,不喝啤酒。”
冯金亮说:“这么冷的天,在球场上说话?不去。”
叶嘉栋一把薅住冯金亮的衣领:“去不去不是你说了算!”说着就往球场那边拽,李正文在后面上去就是一脚,把冯金亮踹了一个趔趄。冯金亮本来还想挣扎,一看两个人满脸怒气,杀气腾腾,只好跟着他们来到球场。
“哥们儿,有话好好说,别这么粗野啊!”冯金亮陪着笑脸说。
“那你先说说,你把燕抒琴怎么了?”
“没怎么啊!是她自己找上门儿来的……”
“她找你干什么?”
“她要和我谈恋爱,让我帮她找工作,然后我们就好上了……”
“那么,浦丹梅呢?”一直没说话的李正文问。
“浦丹梅看见燕抒琴到农场上班了,也要找我谈恋爱……”
李正文不等他说完,上去就是一脚,正踢在他的裆里,冯金亮“哎哟”一声蹲下身子。李正文上前把他拦腰抱起来,将他的前身暴露在攻击范围之内,叶嘉栋上去又是几脚,冯金亮连声惨叫。
这时有人看到冯金亮被打,连忙跑了过来,看见是两个海军在打冯金亮,谁也不敢上前阻拦。李正文和叶嘉栋打够了,放下冯金亮,扬长而去。冯金亮像狗熊一样倒在地上直哼哼。
教训完冯金亮,叶嘉栋和李正文来到一家小饭馆,点了几个小菜,要了一瓶60度的“凤城老窖”,两人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借酒浇愁愁更愁。他们感慨人生无常,探讨女人心思,他们怎么也搞不懂,浦丹梅和燕抒琴,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人,怎么就会先后屈身于冯金亮呢?如果冯金亮是个优秀男人还可以理解,偏偏他是一个流氓、无赖!
覆水难收。燕抒琴和浦丹梅已经脱离了她们原来运行的轨道,她们会走向哪里,已经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了。他们商定,各自在家休息几天,提前结束这个伤感的假期。本来他们还计划去看看刚复员回家的王兴国的,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那个心情了。
1974年1月15日,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与南越海军发生冲突,打响了震惊中外的“西沙之战”,叶嘉栋和李正文的假期还没休完,他们各自对家人说,部队要战备,需要提前归队,然后就一起买了车票,匆匆赶回部队。
叶嘉栋和李正文本来以为回到部队就会参加战备,没想到刚刚放下行李,就被政委叫到艇部,政委严肃地问道:“你们两个,回家去都干什么了?”
“没干什么啊?”叶嘉栋看看李正文,嬉皮笑脸地说。
“没想到南边打仗,你们在北边也打仗哈!”
叶嘉栋和李正文面面相觑,不知政委指的是什么。
“政委,我们只知道西沙在打仗,北边……哪里打仗?”
“啪!”一向和气的政委突然拍了桌子:“你们两个太让我失望了!居然学会争风吃醋了!人家都告到部队来了!你们自己看吧!”政委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扔在桌上。
此信是以冯场长的名义写来的,信中说,叶嘉栋和李正文与他的儿子冯金亮争风吃醋,将他的儿子打伤,将来很可能会影响生育,因此,严正要求部队对叶嘉栋和李正文予以严肃处理,并要求他们对冯金亮进行经济赔偿。
“政委,我们是把冯金亮教训了一下,但是事情的原委完全不是他爸说的那样。”李正文解释说。
“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李正文和叶嘉栋就把事情的经过详细述说了一遍。政委听了,沉思了半晌,没说一句话。
“政委,我们说的都是实话,不信你派人去了解。”叶嘉栋说。
“看来问题有些复杂。组织上会派人调查处理的。不过你们要有思想准备。”
“准备什么?”李正文不解地问。
“准备接受纪律处分!”
“啊?教训流氓还要受处分?”
“如果致人伤残,你们还要负法律责任的!”
第二天,支队派出的调查人员就出发了,支队政治部保卫科派出两名干事,其中一人就是曾经到丹东带兵、后来被提升为本艇声纳军士长的杨成儒,一年前被调到支队政治部当干事的。
一星期之后,杨成儒等人回来了,带回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浦丹梅和燕抒琴联手将冯金亮杀了!
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杨成儒解释说,他们找浦丹梅和燕抒琴了解情况时,她俩都非常关心部队会对李正文和叶嘉栋怎样。杨成儒说,如果冯金亮真的留下残疾,被诊断将来不能生育,李正文和叶嘉栋就要负法律责任,并要进行经济赔偿。当时她们互相看了一眼,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就传来消息,她们把冯金亮骗出来,在一个河边,用石头把他砸死了。
“一定是在大沙河的柳树林。”李正文喃喃地说。
“对,听说是大沙河。你怎么知道?”
“因为那是他的犯罪现场。他应该死在那里。”李正文幽幽地说。
“她们现在怎么样了?”叶嘉栋关切地问。
“她们杀死冯金亮以后,主动投案自首,现在被关押在看守所,公安局不让我们见。”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你们现在什么也不要做。坐等结果。我分析,这两个女孩儿是为了给你们洗刷罪责,才走出这一步的。不管她们曾经做了什么,她们在心里还是爱着你们的。你们一定不要让她们失望啊!”
叶嘉栋和李正文听了杨成儒的这句话,都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你们傻呀,不值得这样做啊!”李正文喃喃地说,“我想回去看看她们……”
“不行,绝对不行!她们已经干了傻事,你们就不能再干傻事了。否则会让她们失望的!”
“杨干事说得对,我们不能让她们失望。”叶嘉栋说。
“都怪我们不好,是我们把她俩逼上了绝境。”李正文说。
“我们也有责任,不该对她们说你们将要受处分的情况。咳,哪里想到她们会这么无私、这么刚烈……”
鉴于冯金亮已死,冯家不再追究叶嘉栋和李正文的打人责任,部队免予对叶嘉栋和李正文纪律处分,但是在全艇军人大会上予以点名批评。叶嘉栋和李正文表示要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报答组织和那两个深爱他们的女人。
 
西沙之战掀起的战争风云,主要由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在应对,北海舰队的任务是应付来自北方苏联的威胁。部队一直处于战备状态,只是一直没有实际行动。
叶嘉栋和李正文总想要拿出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他们在等待机会。不久,机会来了。
1974年春节之后,155潜艇接受了一项外训任务――训练朝鲜人民军海军潜艇兵。这是中国海军对朝鲜海军的第二次带训。第一批参加外训的朝鲜海军人员是1972年冬天到达青岛的,半年后回国。
据说,1970年,副总参谋长兼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鹏率领中国政府军事代表团访问朝鲜,与朝鲜签订了援助潜艇和帮助培训潜艇兵的协议。1971年“913事件”以后,李作鹏被定为林彪“死党”遭逮捕,但是援助计划是政府间协议,不能因为李作鹏出了问题就废除,因此中国政府决定继续履行协议。
为搞好外训,中国潜艇部队抽调了最好的潜艇和最优秀的官兵,担任外训教员的都是精兵强将。叶嘉栋和李正文也被选中担任外训教员。
这些所谓教员,就是严格按照编制定编,对朝鲜官兵进行“一对一”教学。唯一不同的是,朝鲜军队沿袭苏联军队的模式,实行“一长制”,潜艇上没有政委和副政委,只有一个政治副长。
第一批外训,朝鲜一共来了两条艇的人马,支队倒出两层宿舍楼给他们用。第二批也是两套人马。由155潜艇和另外一条33型潜艇负责外训。
朝鲜人员的两次进驻,为码头上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首先,支队为了迎接朝鲜客人,花费了很多人力、财力和时间,把整个码头整理了一番,艇员宿舍和码头设施以及人员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其次,朝鲜海军的服装很漂亮。藏青色的冬装,配上金黄色的军衔标志,在灰色的中国海军中间,显得非常亮丽。
第三,朝鲜军队的队列形式和步幅以及行进速度与中国军队有些差别。比如,他们齐步走的第一步是用正步踢出去的,显得很精神;步幅似乎要比中国的步幅大,尤其是大个儿在前面,小个儿在后面,看前面的大个儿感觉不明显,而后面的小个儿几乎是撅着屁股迈大步,才能跟上队伍;行进速度大约每分钟要比中国队列快几步,所以乍一看很不习惯,特别是后面的小个儿,两条腿在那里紧倒腾,不像走步像跑步,要是长途行军,一定吃不消;如果他们在行进中再唱上一首队列歌曲,总觉得那歌唱得气喘吁吁。
第四,朝鲜人吃饭也与中国不同。艇员食堂很大,倒出一半给朝鲜人使用,对他们的就餐方式看得清清楚楚。部队进入饭堂之前,饭菜已经摆好,人员就位以后,由值班员下口令统一坐下、同时开吃、同时结束、同时离开食堂。据说这是按照苏联海军的方式执行,孙学礼政委当年在旅顺潜艇学习大队学习时,就是这种程序。大家看了直咂舌头:多亏中国和苏联闹翻了,不然中国水兵也得这样吃饭,多受罪啊!
第五,可以多看很多朝鲜电影。当时中国电影很少,除了“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就是“老三战”,台词都能背下来了,偶尔会有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朝鲜和越南的电影,但是也很少,朝鲜电影有《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等,这些都是翻译成中文的。朝鲜人来了以后,几乎每周都会为他们放两次电影,大多数是未翻译的朝鲜故事片,如《战士的誓言》、《作战文件》、《江水奔流》、《血海》、《一个护士的故事》、《劳动家庭》等,一般情况下会有专人做同声翻译,偶尔也会遇到翻译不在的时候,那时就是和朝鲜艇员一起看真正的“原版”电影了。好在朝鲜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与中国相差不大,没有翻译也能看懂大概意思。
看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朝鲜的苹果非常多,多得堆积如山,可是一看朝鲜潜艇兵对苹果的亲热劲儿,就会发现,他们平时一定很少吃到苹果。朝鲜的潜艇兵是朝鲜海军的骄子,在国内待遇应该很高,然而从与朝鲜水兵的接触来看,他们在国内的伙食并不是很好。他们刚来中国的时候,一个个面黄肌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放出了红光。中国潜艇兵经常发苹果,一人一脸盆,很少按个分。朝鲜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准在宿舍吃水果,只能在食堂里面吃。吃饭的时候每人发一个苹果放在桌上,结束吃饭的哨子一响,不管吃完没吃完,都要马上离开饭堂,一起列队回宿舍。所以,朝鲜人吃饭像打仗一样,没有人说话,顾不上说话,也不许说话,只有碗筷响和咀嚼声。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吃苹果,干脆在吃饭中间放下碗筷,先把苹果吃掉,然后再接着吃饭。他们吃苹果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一个苹果三口两口就吃得差不多了,就像多年之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表现鼹鼠故事的动画片,手拿苹果在嘴里一转,就吃完了。可见朝鲜水兵对苹果的喜爱。而中国水兵,一脸盆苹果吃一个星期吃不完,最后会有将近半盆苹果烂掉、扔掉。
潜艇兵冬天的工作服是一种黄颜色的棉衣,没有兜,朝鲜水兵和中国水兵穿同样的棉工作服。出海的时候,2舱会专门为朝鲜军官准备一些水果。有一次,叶嘉栋亲眼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
朝鲜军队上下级之间等级森严,军官在的时候,士兵都规规矩矩,军官不在的时候,才敢干自己想干的事情。那天出海,2舱的电工兵舱室长洗了几个苹果,装在一个盘子里,那是为艇长等军官准备的。后来军官们有事离开2舱,旁边的水兵立刻一拥而上将苹果“抢”走。因为工作服没有兜,他们只能藏在怀里,然后用手在外面挡着,以防掉下来。结果还没等他们把“战利品”转移出去,艇长过来了。按照规定,士兵见到长官必须立正。水兵看到艇长,一紧张,忘记了怀里有东西,马上立正,结果怀中的苹果便接二连三地滚了出来,让艇长脸上很难看。因为有中国军官在旁边,朝鲜艇长不好发作,只是狠狠地瞪了部下一眼,用朝鲜语嘟囔了一句什么,朝鲜水兵慌忙拣起苹果溜走了。
由此可见,朝鲜电影里面那堆积如山的苹果,可能有些浮夸。后来叶嘉栋在值更的时候和朝鲜水兵聊天――很多朝鲜水兵会说简单的汉语,有的还是在中国延边等地出生的,几岁以后才回到朝鲜――问他们朝鲜的苹果是不是很多,像电影《摘苹果的时候》里面表现的那样,他们坦率地说:电影里面都是假的,那堆积如山的苹果,底下是沙堆,上面才是苹果。
并不是所有的朝鲜水兵都那么坦率,有的人很爱虚荣,比如那个叶嘉栋带的鱼电兵朴哲南,就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主儿。朝鲜没有橘子和香蕉,朴哲南不知道橘子和香蕉需要剥皮,以为和苹果一样可以带皮吃。结果他拿起来就咬,橘子皮和香蕉皮的难吃程度可想而知。叶嘉栋告诉他,橘子和香蕉要剥皮吃,朴哲南则硬着头皮说:没关系,在我们那里就这么吃。朝鲜和丹东只有一江之隔,根本不出产橘子和香蕉这类南方水果,其实他在来中国之前根本没见过橘子和香蕉!就连叶嘉栋在当兵之前也没吃过橘子和香蕉。
叶嘉栋觉得自己就够爱虚荣的了,没想到还有比他更爱虚荣的人。他自我分析,爱虚荣是因为心里底气不足,都是些穷人和没见过世面的人所为。他发誓要逐步丰富自己,要早日成为一个不爱虚荣的人。
朝鲜水兵带来了很多朝鲜画报,内容和中国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差不多,大都是领袖图片和工农兵图片,几乎没有别的什么内容,不过朝鲜人的穿戴毕竟与中国人不同,特别是朝鲜女人穿的民族服装,要比中国人清一色的蓝黑服装好看多了。另外上画报的朝鲜女人也很漂亮,仿佛个个都是美女、明星,看了养眼,所以每次值更,中国水兵都会让朝鲜水兵带几本朝鲜画报到艇上看。让叶嘉栋没有想到的是,看画报居然看出了一个“政治事件”。
这个“政治事件”说起来有些荒唐。画报上有一张金日成像,不知什么人,在金日成的脸上用圆珠笔轻轻画了一个道道,被政治副长发现了,他认为这是对伟大领袖的不忠,因此要进行严格追查。结果,最后追查到朴哲南头上,是他把画报带到艇上以后出现画痕的。这样一来,就追查到了当班值更的中国水兵,朝方需要中方水兵出面作证。
叶嘉栋是当班的中国水兵之一,又是朴哲南的教员,自然难脱干系。叶嘉栋被叫去作证时,心里有些紧张。因为那个阵势他从来没有经历过。朝鲜方面有两个人,一个是政治副长,一个是翻译。中国方面是三个人,一个是支队保卫科科长,一个是本艇副政委,还有一名保卫科干事,负责记录。副政委基本没说话,都是保卫科长在提问。也许是职业习惯,保卫科长的口气就像是在审问犯人。姓名、职务、专业等基本情况问完之后,开始问具体经过。
“你第一次看到这本画报是什么时间?”保卫科长问。
“大概是晚上八九点钟。”
“当时图片上有没有这道画痕?”
“好像没有,我没注意。我不太爱看这种图片。每期画报都有金日成那张脸……”
“问你什么说什么,没问你就不要说!”保卫科长说着,还看了朝鲜的政治副长一眼。
叶嘉栋马上意识到,自己有点画蛇添足了。对保卫科长说:“您问吧,我绝不多嘴了。”
“你后来又看过画报没有?”
“凌晨3点接更以后又看了一次。”
“看到什么没有?”
“没有。”
“那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这道画痕的?”
“刚才。”叶嘉栋迅速回答,然后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被人察觉的微笑。心里说,你想把我绕进去,没那么容易!
保卫科长大概觉得问不出什么结果,就对叶嘉栋挥挥手说:“你回去好好想一想,想到什么问题再报告。”
叶嘉栋站起来就走。按理他应该给保卫科长敬个礼,但是他忘记了,潜意识中就没想给他敬礼。走出政治部的小楼,正好看见李正文从门口走过,李正文和他开玩笑说:“哟,到政治部上班了?”
叶嘉栋气哼哼地说:“操,朝鲜怎么和中国一样啊!”
“怎么了?”李正文问。叶嘉栋把事情的经过一说,李正文笑了,“现在不是说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嘛,朝鲜向中国学习也正常啊!”
自从林彪摔死以后,中国的“个人崇拜”活动渐渐式微,比“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头几年弱化了许多。大约在1967年吧,丹东蛤蟆塘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反革命事件”,原因就是把一句俗语用错了地方。
那天,几个农民在布置一个批判大会的会场,主席台背景墙中央要贴一张毛主席像,因为那个贴毛主席像的农民要站在高凳上提着糨糊桶刷糨糊,手里的毛主席像没地方放,就卷起来夹在两腿中间。刷完糨糊,他竟然忘记把毛主席像放在哪里了,就问别人,毛主席像呢?别人反问他,你两腿夹的是什么?他恍然大悟,自嘲道:你看我这记性,骑驴找驴!

“骑驴找驴”本来是一句很平常的俗语,在丹东地区很流行,是记性差、反应迟钝、脑子不好使的意思。但是在特殊的年代,把这句话用在这里,就犯了大忌。“文革”时期流行一句话叫“无限上纲”,这个农民就被人“无限上纲”:把毛主席像夹在胯下已经很不严肃,还称毛主席是驴,这不是反革命是什么?于是,那天的批判大会,被批判对象临时改变,这个“骑驴找驴”的农民本来是布置会场的,却转瞬之间变成了会场上的“主角”。批判大会之后,那个农民就疯了,见人就说:“我是贫农,我没说毛主席是驴……”
李正文有些担心地说:“他们不会把老朴打成反革命吧?”
叶嘉栋摇摇头:“说不好。看那架势,够他喝一壶的。”
李正文说:“老朴除了爱虚荣,别的没什么大毛病,打扫卫生啥的挺能干的,咱得帮帮他。”
叶嘉栋疑惑不解:“这种事,咱怎么帮?”
李正文挠了两下后脑勺,对叶嘉栋说:“有了,你带我去见见他们。”
叶嘉栋问他什么主意,他就简单说了说。叶嘉栋有些担心:“这样行么?”
李正文胸有成竹地说:“行不行,试试就知道了。”
叶嘉栋惴惴不安地带着李正文去见保卫科长。保卫科长见叶嘉栋又回来了,满心欢喜:“小叶,你想起来了?”
叶嘉栋介绍说:“这是我们艇轮机班的李正文,他想看看那个画报。”
保卫科长打量一下李正文,问道:“你为什么要看画报?”
“我听叶嘉栋说,金日成主席的照片被人画了道道,我想看看是不是我看过的那一本。”
“哦?你看到过?”保卫科长把画报拿给李正文看。
“是这张啊!我几天前就看过。”
“哦?你确定?”
“确定。当时我还想,谁这么不小心,把金日成主席的照片画了道道。我反复研究过,这不是谁故意画的,你看,笔画很轻,是不小心画上的。”
几个人围上来看,认为李正文的分析有道理,频频点头。
“你是什么时候看到的?”保卫科长问。
“具体哪一天我也记不清了。反正有好几天了。”
“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在艇上。”
“当时还有谁和你一起看的?”
“没别人。当时画报就放在2舱的桌上,不知别人看没看到。”
保卫科长看看朝鲜政治副长:“副长同志,你还有什么问题?”朝鲜政治副长摇摇头,保卫科长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对李正文说,“那好吧,小李同志。谢谢你介绍的情况。你们可以走了。”
走出政治部小楼,叶嘉栋好奇地问:“我真佩服你,撒谎撒得就像真的一样。”
“你凭什么说我是撒谎?”
“难道你说的是真的?”
“你用什么证明我说的是假的?”
叶嘉栋无奈地说:“我说不过你。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假做真时真亦假。”
“什么意思?”
“你去问曹雪芹吧。”
“曹雪芹?为什么要去问他?”
“因为这句话是他写的。《红楼梦》,知道么?”
叶嘉栋被李正文弄得一头雾水。《红楼梦》他是听说过的,但是没看过。“你看过《红楼梦》?”李正文没有回答,叶嘉栋不得不佩服李正文的知识面比他丰富,可是心里还是不大服气。他决定去找一本《红楼梦》来看看。毛主席都喜欢看的书,一定要看!
金日成“照片事件”根本不可能查出什么结果,最后只能不了了之。虽然很多人都对李正文这个特殊证人的特殊证词心存怀疑,却都心照不宣。中国人早就经历过了那个疯狂的时代,对这种事情已经失去了兴趣,更不会有神圣感,看到朝鲜人还那么当回事,认真地查来查去,心里感到非常好笑。不过一般人也不会去管这种事,更不会像李正文那样主动去当什么证人。你爱咋折腾就咋折腾,与我何干?
别人不了解李正文,他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爱管闲事,这次帮助朴哲南渡过难关,其实也是一种侠肝义胆的表现。朴哲南对李正文当然感激不尽。他对叶嘉栋说:“李正文,是好人!你替我谢谢他!”
叶嘉栋向李正文转达了朴哲南的谢意,并继续向李正文求证:“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你说的那种情况?”
李正文反问叶嘉栋:“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就是得到答案,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么?”
叶嘉栋说:“如果是真看到了,你不怕引火烧身,挺身而出勇敢作证,精神可嘉;如果你没看见,敢于冒着被定为伪证罪的危险,为一个朝鲜水兵勇敢作证,那简直就是侠客转世,义士再生!”
李正文笑道:“叶嘉栋,我发现你现在口才了得,水平见长。不过你言重了,他朝鲜的火再旺,也烧不着我啊!所以我不用怕什么,更不会有什么危险。”
叶嘉栋说:“我是在为你担心,我们不能让她们失望啊!”
李正文顿时沉默不语,神情变得有些阴沉。他知道叶嘉栋所说的“她们”是指浦丹梅和燕抒琴。因为她们的“壮举”,把叶嘉栋和李正文也“绑”在了一起,她们成了时刻鞭策两个男人前进的动力。
五一节前夕,他们得到消息,浦丹梅和燕抒琴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都是“杀人偿命”,但是考虑到此案“事出有因”,并有自首情节,故予以轻判。当时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一阵唏嘘。能活着,自然好,但是20年的刑期对于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说,是何等的煎熬?
五一节前夕,海军部队开始换装,由灰军装换回原来的上白下蓝和全蓝军装,战士恢复水兵服、水兵帽。叶嘉栋和李正文商量,穿水兵服拍了一张合影,给燕抒琴和浦丹梅每人寄去一张,鼓励她们好好改造,争取早日出狱。这封信是经过艇上领导批准,才寄出的。他们一直没有收到燕抒琴和浦丹梅的回信,也不知她们收到照片没有。他们在盼回信的同时,仍然积极工作,防止出现纰漏。
训练朝鲜人的过程和本国潜艇训练课目相同,从一号课目开始,一直训到七号课目。只不过训练的严格程度有所不同,时间也没有那么长,主要是带着他们把所有的课目走一遍,从理论到实践,亲自感受一下过程。更深层次的战役和战术问题,则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摸索、总结、提高了。
一开始是中国人操作,朝鲜人看,然后是朝鲜人操作,中国人看,等到朝鲜人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干了。
当时中国有两个造船厂造33型潜艇,一个在武汉,一个在上海。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材料,上海人比较细致,武汉人比较粗犷,上海人造出来的潜艇,要比武汉人造出的潜艇精致许多,因此,提供给朝鲜的潜艇都是由上海的船厂制造的。武汉的船厂制造的潜艇只供本国使用。比如,同样的管子,上海人会让它顺着潜艇固壳走,既美观,又不会影响到任何人;而武汉人会让它突出在外面,不但难看,甚至会碰头!
等把朝鲜官兵训练完毕,另一路人马从上海船厂接来的新艇就到了,然后朝鲜人高高兴兴地开着潜艇回家去。中国海军会派出专家组进行“保驾”,一直把他们送回家,并在那里逗留一段时间,以便他们遇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专家组人员很少,每条艇只有10来个人,大都是机关的业务长,艇上派出的人员就更少了,基本都是干部,没有战士。
叶嘉栋和李正文当然不会成为专家组成员,把朝鲜人送走,他们的外训任务就算结束了。朝鲜人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北海舰队在东海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双方参加外训的人员。朴哲南特地让叶嘉栋带着他给李正文敬酒,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最后竟哽咽着说不下去了。他希望李正文能去朝鲜看他。李正文说,如果我能去朝鲜,一定去看你。
看见朴哲南哭得稀里哗啦,叶嘉栋心里有些不大自在,长这么大,还从没见一个大男人这么哭哭啼啼的。
外训结束,一切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转动机械、出海训练、战备值班、政治学习、体育锻炼等等。战士的青春就是在这样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度过的。
叶嘉栋和李正文也一直没有收到燕抒琴和浦丹梅的来信。她们就像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叶嘉栋和李正文商量,想委托复员回丹东的王兴国去监狱看看她们,李正文同意了。过了好些日子,王兴国来信说,他去了监狱,因为燕抒琴和浦丹梅是重刑犯,监狱有规定,不是亲属,不让探视。他把带去的水果留下了,也不知她们能不能收到。
---END---

前 文 回 顾

《从海底出击》第一章、百里挑一

《从海底出击》第二章、闷罐列车

《从海底出击》第三章走进军港

《从海底出击》第四章、登上潜艇

《从海底出击》第五章、战斗警报

《从海底出击》第六章、上浮下潜

《从海底出击》第七章、英雄情结

《从海底出击》第八章、水下敌情

《从海底出击》第九章、事在人为

《从海底出击》第十章、学习潜水

《从海底出击》第十一章、灵山锚地

《从海底出击》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第十四章、船坞惊魂

《从海底出击》第十五章、秘密远航

《从海底出击》第十六章、水下晚会

《从海底出击》第十七章、红杏出墙

《从海底出击》第十八章、路见不平,第十九章、维护尊严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章、老木趣事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一章、阴差阳错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二章、握手言和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三章、花前月下

《从海底出击》第第二十四章、同命相连

《从海底出击》第二十五章、沉重打击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晴子拳2020-05-24 09:21:38

我们参加了那次外训,小说中的情境是真实情况的艺术处理,今天看来,既是小说也是历史,值得记取、怀念、反思、联想。谢谢忠效先生,点赞。

柒希趋2020-05-22 19:42:39

“中国人早就经历过了那个疯狂的时代,对这种事情已经失去了兴趣,更不会有神圣感。”本章的这句话,让我心底居然会接收到一种来自理性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