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复退海军的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1949年初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的战斗进入尾声之时,毛泽东给中央军委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部署》,在这份部署中,毛泽东对入闽作战提出了要求。
6月21日,已经“下野”的蒋介石特意赶到了福建,他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在这里召集了一次高级将领间的军事会议。会议后,国民党军队对东南沿海的布防进行调整,做了严密的部署。
当时蒋介石基本上,他的军事设想就是三部曲,第一个就是先止血、收拾残局,要稳定战线,第二个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战线,第三个如果能“反攻”,那么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可以准备“反攻”。
从1949年7月上旬起,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主力,从苏州、常熟一带出发,冒着酷暑向福建行军,开始了解放福建的作战。统率这支入闽大军的,是当时年仅35岁的兵团司令员叶飞。第十兵团在叶飞的率领下,一路长驱直入,很快完成了对厦门和金门的三面包围。10月15日,距离新中国成立刚刚过去十五天,五星红旗胜利插上了厦门岛。
厦门顺利解放,似乎让解放金门指日可待,而早已节节败退的蒋介石,此时也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金门。
金门对台湾而言,是靠着大陆的一个岛屿,金门是返回台湾一个前线基地,所以金门、马祖在蒋介石的政策,坚决要固守,不能放弃。
金门,共辖两个主要岛屿,分别叫做大金门和小金门,它屹立于台湾海峡西部,西与厦门岛遥望,东隔台湾海峡和台中市相望,北与福建泉州晋江市相望。距离福建角屿仅1.8公里,离台湾岛有210公里。

1949年10月24日深夜,和厦门相距不远的大嶝岛上,解放军近万将士在这里集结。他们的目标,正是与厦门一水之隔的金门。国民党方面,指挥金门作战的指挥官是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1949年10月,胡琏接管金门防务,率部增援金门。由于胡琏的增援,此时的金门守军,从1万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按照作战部署,解放军在金门登陆的第一个梯队3个团,率先登陆,他们冒着炮火,顽强抢滩,成功占领了一线阵地。他们一边作战,一边等待着第二梯队的支援。可是,在国民党军密集的火力攻击下,运送第一梯队的船只,在返回的途中互相碰撞,失去掌控,一部分被大潮冲上滩头搁浅,另外一部分,则沉入茫茫大海,没有一条返回,第二梯队四个团的兵力根本无法渡海登岛。已经登陆的第一梯队战士们,在金门岛上,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在此之前,解放军在陆地上可以说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了,但是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海上情况跟大陆可不一样,到了海上,海况气象条件,是决定登陆作战能不能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国民党军绝对的兵力和陆海空立体进攻下,登岛的第一梯队战士们英勇不屈,拼死抵抗,在岛上和敌人激战了三个昼夜,直到弹尽粮绝。金门岛上解放军血战到底的英勇精神,是国民党军队无法企及的,然而在这场特殊的战役里,当时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凭着绝对的优势和火力,打赢了这一仗。接到金门战报的电话后,蒋介石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蒋介石当时不相信,就命令空军再去侦察,蒋介石日记就写,前线将领往往浮夸,意思就是说他们又虚报军情。因为他败仗吃太多了,他不相信打胜了。
金门战斗的胜利,让节节败退的蒋氏父子看到了希望,也收获了久违的信心。从此,金门这座小岛的命运,将长久地和蒋介石父子“反攻大陆”的希望捆绑在一起。也像衣扣一样,将台湾和大陆连在一起。
金门一战的失利,震撼了解放军全军,1949年10月29日,距离金门战斗刚刚过去五天,毛泽东亲自为中央军委起草了通报,他指出:“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
金门失利虽然是个坏事,其实也变成个好事。人民解放军打完金门登陆之战之后,当时上下都认识到,这个海战确实比陆战复杂得多,马上打海南岛,就很谨慎了。
蒋介石做梦也不会想到,令他惊喜的金门“大捷”竟成为日后解放军渡海作战的取胜之匙。就在解放军充分总结金门失利的教训,积极备战,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之时,中国大陆的解放战争也已接近尾声,到1949年12月初,兵锋已直指成都。1949年12月10日,下午两点,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专机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飞往海峡对岸的台湾岛。
退居台湾后,蒋介石无时无刻不谋划着“反攻大陆”的计划,作为“反攻大陆”的第一块跳板,蒋介石对金门寄予厚望。1949年,金门战斗后,蒋介石从台湾调来大量部队,所有的民政单位都被裁撤,所有的民政事务全部转由金防司令官胡琏管理,蒋介石把金门由民管划为军管,其用意可想而知。戒严时期,军方一直掌握着实权,岛上的几代人都在戒严和军管中生活。在两岸对峙的时期,金门始终是两岸对抗的前沿阵地。除此之外,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也牵动着这座小岛。


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题为《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一时间,解放军数十万精兵云集东南沿海。就在台湾海峡上空战云密布的时刻,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骤然爆发,杜鲁门政府立即出兵朝鲜半岛,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进攻台湾。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剧变,也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安全,毛泽东果断作出决策,暂停解放台湾计划,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海峡的另一边,台湾国民党当局则利用朝鲜战争的机会,企图依靠美国的支持“反攻大陆”。随后,美国对台军事援助开始呈几何倍增长,蒋介石手下数十万残兵败将也因此重新武装到了牙齿。
台湾国民党当局依靠美国,不断加强金门等岛屿的军事建设,企图将其建成“反攻大陆”的前进基地。到50年代中期,金门岛已构成坚固筑垒防御体系,成为一座横亘于台湾海峡的军事要塞。

蒋介石当时跟美军顾问的规划,是要把金门完全要塞化。也在美军的协助之下, 50年代的时候开始进行金门的全面地下化。
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还积极同美国商谈关于共同防御的问题,最终双方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以这个条约为借口,继续将台湾置于其“保护”之下,持续介入台湾问题。
为了宣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并对美台商谈“共同防御条约”予以警告,1954年9月,解放军对金门进行了大规模惩罚性炮击。12月,周恩来总理发表声明,指出,所谓“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的完全统一。
为遏制美国干涉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坚持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揭露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是对中国的侵略。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曾指出:“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和美国政府谈判,讨论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抛出的谈判意愿,美国人接招了,同年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正式举行。到1957年底,双方进行了多达73次的谈判,然而在最关键的台湾问题上却毫无进展。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向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倡议,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国民党传递和谈诚意,但蒋介石却并不以为然。
50年代中后期,美国政府一面加强对台军事援助,一面加紧制造“两个中国”,台湾国民党一面需要美国的庇护,另一面仍图谋“反攻大陆”,既不愿接受美国“两个中国”的主张,也拒绝两岸和平谈判。从1957年起,美国拖延并中断中美大使级会谈,纵容蒋介石骚扰、破坏大陆沿海地区,使台湾海峡形势再次紧张起来。中共中央决定加强台海方向的军事斗争。正当台海上空局势日渐紧张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国际政治事件,让毛泽东找到了时机。1958年7月18日入夜时分,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什么人,这次会议又决定了什么呢?一场围绕着金门,牵动着北京、华盛顿的大戏,即将拉开帷幕。
二、炮击金门!解放军三军部队如何秘密转场?
1958年7月的台湾海峡暴雨滂沱。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参与炮击金门作战的32个炮兵营须在5天之内全部进入前线阵地。在平时,官兵们咬一咬牙,完成任务不在话下,但恶劣的天气却让这次行动充满了艰难。

那一天突然碰到,下那么大雨,发那么大水,这就是偶然碰上的,所以困难多。上级命令来得紧,限你什么时候就要到位,那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吧。在滔滔洪水面前,指战员们不顾一切跳入水中,抢修桥梁道路,甚至靠人拉肩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部队一路狂奔,最终在7月24日最后期限前抵达阵地。
在当时的金厦海域,海军主要负责海岸巡防和护航护渔,而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主角、曾让国民党海军闻风丧胆的鱼雷快艇部队,此时却还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吴淞军港。怎样把这批“海上爆破手”隐蔽、安全地转移到金厦海域参战,这道难题摆在了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的面前。
经过反复权衡,陶勇选择了铁路运输,并将这项绝密行动取名为“陆地行舟”。然而,军舰“坐”火车,这个今天看来仍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光有铁路是远远不够的。要将鱼雷快艇这样的庞然大物安全装上火车,绝非易事。
全长超过19米的P-4鱼雷快艇,超出了铁路平板车的长度,鹰厦铁路弯道又多,列车通过这种弯道,装载的鱼雷快艇极易超出限界,造成损坏。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上海铁路局货运处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同。他们提出了以3节平板车运载2艘鱼雷快艇的巧妙方法。装载时,可让两艇艇艏相对,这样鱼雷快艇的重心便会落在前后两节板车之上,在过弯道时,两个艇艏就可以在中间一节平板车上左右摆动,而不用担心超界受损。
伴随着几声高亢嘹亮的汽笛,编码为10689的列车从上海张华浜站启程,旱地操舟,沿浙赣线、经鹰厦铁路,穿山越岭,日夜兼程驶往千里之外的厦门前线。1958年8月2日拂晓,伴随着列车的轰鸣声,装载着12艘鱼雷快艇的10689次列车顺利抵达。8月3日午夜时分,12艘鱼雷快艇悄然入水。重回大海的“海上爆破手”有如蛟龙入海,只待“猎物”出现,便可出其不意,一击毙命。
作为一次规模空前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炮击金门的成功与否,与制空权的掌握息息相关。
因为在现代立体作战条件下,地面部队作战离不开空中掩护。没有空中掩护的话,你想集中几百门地面火炮,长时间炮击金门,那根本办不到,人家炸就把你炸得七零八落了。然而,想让大批飞机悄无声息地进入被国民党军掌握制空权的台湾海峡作战,这绝非易事。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空军入闽作战由刘亚楼指挥,并组织实施。刘亚楼将聂凤智调到了福州空军前线指挥所,坐镇指挥。考虑到此次空军转场的隐蔽性,刘亚楼、聂凤智最终决定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将五百二十架战机分三批秘密进入一、二线机场。
此时,这些刚刚落地的飞行员或许还不知道,仅仅2天之后,他们就将起飞迎敌,率先拉开金门空战的序幕。
1958年7月29日上午,空18师驻扎的汕头机场指挥所里,年仅28岁的师长林虎正在侦听台以及雷达屏幕前捕捉着海峡对岸的微弱异动。

发现了几点,很不连续的一点、两点。这个时候我戴着耳机,听到空中的国民党飞行员讲了一句好像“前面就是吧”,而且声音比较清晰。我根据标图上发现的两点和前面的预报,就肯定这飞机不是很远,立即叫赵德安进入一等起飞。面对国民党空军的战斗机,大队长赵德安率4架米格-17战斗机升空迎敌。为迅速接敌,赵德安打破常规,下令在150米的高度就编队爬升。
当年作为长机飞行员的赵德安,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便再次打破常规,立即命令位置更好的高长吉咬住敌机,率先进攻。在赵德安的掩护下,高长吉一串点射,便将敌机击落。与此同时,另一位飞行员张以林也紧紧咬住了敌带队长机刘景泉,追到相距150米时才果断开炮,重创敌机左翼,迫使刘景泉弃机跳伞。原本掩护的赵德安也抓住战机,趁乱咬住一架敌机,连开三炮,敌机当即起火下坠,贴着海面狼狈而逃。七二九空战中,赵德安率各机密切协同,打破常规战法,仅用6分钟就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取得了一场干脆漂亮的3:0空中首胜。
1958年8月1日,身在台湾的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共的米格十七飞机一中队35架已进入澄海机场,今后台湾海峡之制空权已难完全掌握,此乃严重形势。”
在国民党震惊之余,解放军空军在刘亚楼、聂凤智的指挥下,其它两个梯队的战机也秘密转场,进入一、二线机场随时待命。现在五百二十架蓄势待发的战斗机,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呼啸而起,在台湾海峡上空与来犯之敌展开较量。此时的福建前线,三军部队正在等待着北京的最新命令。此时的毛泽东却仍在反复思考炮击的最佳时机。此刻,金厦海域万籁俱寂。箭已在弦上,只待北京一声令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