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黄)家塘的记忆(十一) —— 说说我们的上海学习时光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6-21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这是一张保存了30多年的进厂证,登船证没保留下来有点遗憾。


王(黄)家塘的记忆(十一) 

—— 说说我们的上海学习时光


文 / 海风

曾经说句大话,我的经历够写一本书了。现在看看真是笑话,一本书没有写成,只是一个个让人差点已经忘了差不多的小故事。

1987年春节后,在我们几个人的强烈要求和争取之下,厂里同意了我们车间各个专业八个人到上海海军厂进修,出差是我们的向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公差走四方蛮有意思。
大都市的向往对于我们来说,影响了好多年,以至于后来在离开黄家塘的若干段时间里只对城市感兴趣不喜欢偏远农村山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反了过来。反而对农村的院落、农耕生活感觉到美好。

这是当年月票,那时已经改革开放,月票上还有广告,月票也是实名制的,需要单位介绍信才能购买

  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我们奔赴上海学习,那年代上海市一个公交月票是6块钱,轮渡月票3块,那时工资印象中是38元,凭着一张卡可以随意乘坐任何一部公交车,随意在上海任意渡口船来回浦西、浦东,学习期间自由时间多,我们到处转悠,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金陵中路,条条道路留下我们的足迹,漫步在南京东路上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竟然遇到一个同时来学习的同事哈哈!大上海真小。这样的偶遇在大上海发生了好几次。
  到了上海我们奔赴到二个不同类型修理厂,直到33年后今天兄弟姐妹们还能清楚的记得第一天到达上海的情景,以及上海生活的日夜,702厂位于上海市区边缘地带的江场路,好像那里附近曾经有个靶场,还有条很臭的小河,不知通向哪里?到了夏天产生成群结队的蚊子轰炸队,肆虐702厂的角角落落,几个同事住的宿舍里也是这样,白天一个不留神就给蚊子叮上了,晚上更别提了,嗡嗡的一群群,我们只好躲在蚊帐里面吹牛聊天,一聊就是半夜。
  那时我住在亲戚家,自己独立有一处住房,这在当时上海算上不错了,但是异乡人,有种孤单感,总是想到同来的伙伴那里蹭热度,蹭吃、蹭喝住上一晚。当时没手机,预先约好打个公用电话联系上,他们会在食堂买好饭菜等我来一起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外号,就是那时候起的,现在叫起来很是亲切。
702厂门口是一条砂石路。晴天车辆驶过一路灰尘,雨天都是水坑。路边上一条臭水沟,里面爬满了黑黝黝的鳌虾,也就是俗称的小龙虾,膘肥体壮,行动迟缓。这样的虾后来居然成了吃货们津津乐道的美味,真的让人匪夷所思。水沟边是一大片农田,菜农们一年四季耕种,为市民提供时令蔬菜。水仙洗衣机厂四周都是农田。
702厂地处偏僻郊区,附近有农田,臭水沟,杂草多,也成了蚊子的天堂。没到夏季,蚊虫肆虐。住宿舍,没有蚊帐,蚊香,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同事的评论。
702厂虽然偏僻、蚊子多,那也是我们的最爱,哪怕住家里的在702厂学习的同伴,下班不急于回家,到这宿舍转转,公用洗漱间里洗个澡在磨磨蹭蹭才回家,65路公交车沿着弯弯曲曲得一条臭水河行驶了点距离到站牌停下,沿着河不远是702厂,边上有个水仙洗衣机总厂,貌似现在没在听说这个品牌了,702厂区和家属区招待所相连的,一楼住着职工,二楼单间住着来厂里办事的人如同我们这样来学习的相关人员,没服务台服务员,类似单身宿舍,盥洗室是公用的大房间,木板隔开一 个个蹲位,成了独立的冲凉房。外面洗漱、洗刷刷,里面如厕,冲凉,男女只隔开一层木板,大家相安无事,纯真年代,心静如水。这样的里外,隔壁都可以扯着嗓子呼来唤去,,生活工作都在一起,如同兄弟姐妹。


  说起蚊子想起一件小事,那次我住702厂同事的宿舍里,不小心有点接触到了蚊帐,早上起来看到腿上局部密密麻麻的蚊子咬的包。蚊子真是厉害,哈哈! 
 902厂没有给我们这些学习人员安排住宿,那年在搬厂房,从浦东陆家嘴黄金地带搬到中山北路一处不起眼的小地方。我们三个同来学习的人分成二处,我在浦东陆家嘴,他们俩在浦西中山路,见面机会不多,想见面也只能厂里电话约好,好在我们有内线电话。曾经电话在上海也不普及,家庭的联络只能靠弄堂口那门百人联络的公用电话了,记得接电话也要钱的,还有喊话费。
我们三个发挥家里的能力想办法找地方居住,那年代的上海都是老街坊,高楼大厦不多。我闺蜜家住在老火车站附近,那房子走进去黑洞洞的,白天一抹黑还要开灯,木楼梯木房子,没有卫生间,这样子木质结构老宅,现在早该拆迁了。那个叫什么石库门房子还属于高端点的。虽然上海大变样,因为房价太吓人了,所以这样石库门房子上海还能看到。
现在寸土贵如金的东方明珠的地点就是我当时工作的地方,当时那分布着一个海军厂,和一个海军职工疗养院,一个小公园,沿着蜿蜒的黄浦江堤坝遥看延安东路外滩。陆家嘴这边几乎没见什么游客。

早晨6点多从五角场出发,乘坐公交55路7点多到达延安东路外滩,然后轮渡到陆家嘴,步行路过一个弄堂口买上二个热乎乎的上海有名的生煎包,记得一元钱还是5毛钱二个,一个纸袋子一个竹签香喷喷的很入味,早餐就它了。步行五分钟到达厂里,导航几个部门还在陆家嘴守着,这没有领导和行政人员查岗,上班自由,我们工作性质就是都在外面跑修理.....吴淞口、控江码头、江南造船厂,4805厂....

一般接到任务后下午我们分配好工作,早上直接家里出发到各厂门口集合..一周也就是一二天会在陆家嘴报到下。那时单休,只有周日休息。

修舰艇的日子还是比较自由,有许多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这厂里陀螺球调试组不是我们实习范围,可我有兴趣,跟着他们调试陀螺球,一个陀螺球的调试周期要几天,一次十几个小时,印象中要做好一个阻尼段才可以停机,中途要抄写数据观察陀螺球的工作状态,这就意味着一开机就离不开人,到了晚上不算太小的厂区就剩下我们二个人,结束已经半夜时分,踏着夜色乘着24小时都通行的延安东路摆渡船我们到了浦西,站在轮渡上夏夜的凉风习习,街头还有不少人匆匆走过,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慢慢安静!半夜的黄浦江上泛着灯光,灯火辉煌的大都市,有许多渺小的我们匆忙行走在夜色里。
说说那时工作,江南造船厂是我国最大的造船龙头企业,他承担着大量军品造船和修理任务,江南厂门口的十八路公交我特熟,辗转虹口公园出发到终点站就是江南造船厂边上小门,路上摇摇晃晃一个小时,横跨虹口区四川北路、黄浦区南京路、西藏路、淮海路口,江南造船厂可不是随便能进的,门口的保卫人员认真负责核对身份,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我们则是要提前到保卫科办理好相关证件,记得我们接到修理任务的是国防科工委的卫星发射测量船——远望1,远望2号,都是二万多吨的大船...是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了..上船很严格,还要办理一张贴着本人照片的特定船舶通行证.....站在码头上仰望这二条大船,潇洒的刚劲黑色大字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耀眼闪亮。我们神气的漫步走在登船的舷梯上,往下看码头上人如同蚂蚁在移动。往江里看船厂的码头上靠着一条33型潜艇,如同小舢板漂浮在岸边。看着黄浦江渺小的渡轮来往不停歇移动,一派繁忙。站在这条船的上甲板上,看到甲板上布满各式的天线,这船是科学考察和发射卫星等重要特大任务执行是观测检测回收船,足迹遍布世界。船后甲板还有个直升机停机坪。
船舶的驾驶指挥舱真是宽敞,和咱们潜艇比起来不能同日而语,一排排仪器挂在墙壁上,舱室中间是好几组操舵用的仪器,宽阔的驾驶指挥舱视野宽广,室外船舷左右两边常规的安排有我们专业的二个方位分罗经,电视里文章杂志各种军舰照片上最常见的那个仪器。驾驶舱还有许多新式仪器有我们都没见过。。。好多协作单位聚集在这里还真是热闹....
记得在这里遇到了我们同事的大学同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当时他穿着军官服装,好像是上尉,那年刚换87式军装,金色的五角星在肩膀上闪亮,穿在一个高挑的帅哥身上还是很引人注意的,记得当时 他是带着另外协作单位同行在检查装备。聊天中说起我同事,竟然是同学哈哈!没有距离感!一股亲切感!一切随风而过一下子30多年了。
我们导航的仪器位于船的中下部,记得位于第五、六层,那房间10几个平方米,和潜艇上转不了身的地方相比宽敞无比,船舶的各个房间里安装着中央空调..每层还有几个水房、卫生间...生活条件还真不错.....船分好多层,只记得他们的分层法和我们普通思路不同,统称的一楼是船的最高处,这里二三层便是船员居住的地方,房间类似客轮客舱,船层次以此类推,五,六楼就依次往下。
江南厂的码头吊车大的吓人....船坞巨大无比..到处一片繁忙景象.深深感触到国家大型船舶企业巨大的魅力。
船厂边门有个面铺,依着造船厂围墙而建,嵌着玻璃的门窗,可以看到里面的师傅们忙碌得身影,夏天吃的是凉面,烧熟以后放上芝麻酱啥的,蛮简单的,厂里有许多食堂,大概办理饭卡和带碗筷太麻烦吧,我们到江南造船厂修理,中午饭基本就是到门口对付一碗面条。一般吃完中午饭,我们就撤了,那时候年轻,这么早回家也没事干,最多时间就是坐车公交车到处跑在上海有名的大马路上,也不买啥,就是感受大都市气氛。 
4805厂位于上海浦东那条有名的大道上,门牌号码铭刻心中几十年,无论那个修理艇的当兵的随时脱口而出,轮渡口边上那个进厂小门竟然多年之后依然存在,这个轮渡在我幼年的心里就有记忆,那时父亲带着西北来的我,稀罕的来回几次乘坐轮船,那是我第一次在大上海乘船。只见不远处刷着舰艇油漆颜色的驳船还停留在老位置上,多少年了竟然没有变过,脑海一直有个记忆就是下船左转直接就是那厂区的边门,沿着黄浦江一路的码头驳船,厂区里面的车间让我仿佛回到30年前,匆匆走过蓝色工作服熟悉而陌生。站在大门口好像就是这里的人,门卫竟然啥也没问,很自然就进厂了。
走在往日经过的路上,虽然物是人非,但仿佛时间在倒流,靠在码头上那卸了八块的舰艇喘着粗气,一队队蓝色年轻的身影从身边略过,说笑间好像回到从前。看到了那时的大型驱逐舰132、133.。还有护卫舰515。
修艇部队住过的宿舍门口的篮球场还在,五层楼也没变,食堂也在,多年了咋没看到时光流过的痕迹。这也许是上海为数不多变化最小的地方了。
那时到 4805工作的时候去他们大食堂吃饭,感觉就像到了老家,我们买了饭票..偶尔也会去舰艇食堂蹭饭,会餐啥的当兵的会热情相邀。这里规模和江南造船厂不可比,那种龙门吊这里不多见,厂区穿梭的拉着机器的是后面平板的电瓶车.还有几个穿着太熟悉的蓝色工作服的年轻的兵,回到30年前..从码头到食堂距离需要走七八分钟,穿过好几个车间到达食堂,那个二层楼的食堂真的不小,吃中饭排的队很长。
一直还记得是食堂的大馒头,一层层的,做的很结实,超好吃,每次去那都记得买几个带回家,多少年没吃了,那天想着去看看,朋友说没啥好吃的,不如外面吃,现在外面热闹非凡,不在是一条宽马路一片老式住宅小区了。路上车水马龙。
说到这让我想起902厂食堂的红烧狮子头,味道好,那里面面粉类掺的比较多,他们开玩笑说:买红烧狮子头要交粮票啊!我隔着黄浦江听说它好吃,特地跑去浦西厂里吃了好几次这道名菜。  
记得那年夏天去吴淞码头,交通不方便....辗转公交车到火车站附近转车,早上家里6点多出发,七转八转到吴淞码头已经八九点了,哪里有现在地铁的快捷呢!师傅交通工具十公里之内全是自行车,师傅在大门口等我,通过卫兵把守的大门然后一起步行到码头。天气热码头上有点风,走过长长的引桥上舰。那条船是也是当年非常有名的X615辅助船,也是二万多吨!值更验明我们的证件才能通行....记得船的前甲板有一个大食堂....后甲板一个直升机的库..和停机坪。。。没有飞机在,那个地上画着线好像是个运动场。在那里吃了顿午餐,也体会下水面舰的伙食标准(那个年代万吨以上的军舰并不多见)。

期间有个在吴淞口当兵的同学来船上找我们玩,那次以后我们竟然在没见过面,听说他四处闯荡,漂泊在外,30多年未曾见面了。

光阴如梭!时光如箭!生活依然!往事只能回味!

1977年8月31日,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正式下水。“远望”一号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中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中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1975年,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也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经过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终于建成“远望一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船总长191米,船宽22.6米,船高37.2米,平均吃水7.5米,满载排水量21157吨。
远望二号于1977年下水,船长192米,宽22.6米,高38.5米,满载排水量2.1万吨,最大行速20节,自持力100天。先后27次圆满完成了亚洲一号、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烽火一号等卫星和神舟号试验飞船的重大海上测控任务。创下了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六个之最”和“四个首次”的纪录。
2019年4月28日,远望2号测量船在完成41年海上测控和卫星长期管理任务后正式退役,被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正式赠与地方政府,将作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场所向公众开放。至此,中国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远望2号全部退出海上测控序列。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成的“X615”号等航行综合补给船,满载排水量2.2万吨,航速18节,曾伴随舰艇编队远航太平洋、印度洋,为在海上执行战备训练、科学试验与海洋考察、出国访问等任务的舰船补给油、水、食品等。航行补给船将进一步提高适航性和机动性能,使其同舰艇编队航行性能相适应;采用效率更高的自动化补给设备,以实现综合快速补给。
前 文 回 顾
王家塘的记忆(一)
王家塘的记忆(二)
黄家塘的记忆(三)
王(黄)家塘的记忆(四)
王(黄)家塘的记忆 (五)
王(黄)家塘的记忆 (六)
王(黄)家塘的记忆(七) —— 说说大榭的几条艇
王(黄)家塘的记忆(八)—— 封艇纪实 续
王(黄)家塘的记忆(九)—— 怀念刘祖斌
王(黄)家塘的记忆(十) —— 说说我们的师傅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堇色安年湾2020-06-21 10:35:15

军工厂里故事多,又是一个综述,可以分写成多个篇章了,谢谢作者赞 3

早安忧郁怕2020-06-21 15:32:41

702厂的早饭又便宜又好吃,4805厂的新解月饼[强][色]赞 1

靠谱的富贵2020-06-22 05:16:03

炎热的夏季,吹来一阵清爽怡人的海风,让人好不惬意。 军工的故事,勾起无数水兵沉睡的记忆,令人手不释卷。 海风的文章,传递海量的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使你脑洞大开,回味无穷。 海风好样的!谢谢你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