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中枪”

深海蛟龙 2020-07-13

以下文章来源于窥海楼 ,作者刘俊科

窥海楼

专注情怀,潜心原创


我 的 “ 手 中 枪 ”

文/刘俊科

枪具有绝对的金属的质感。枪身发出的幽幽的烤蓝的光,其穿透力可以让人的灵魂发颤,还有黄灿灿的子弹,流线顺畅的手柄,灵性隐秘的准星,击发时后座的快感,这一切对男人都形成了强烈的诱惑。
可以这样说,男人没有不被枪的形象吸引过的,这是男人的天性决定的。只要你被称为“男孩”,就一定玩过各式各样的“枪”。把枪作为玩具,绝对是对男孩子塑造的必需。记得一次,我的老队长的儿子在玩具柜前被枪吸引,父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几乎是绝望地盯着那支枪,号啕大哭。直到后来他长大了,穿上警服成为警察,我才意识到小时候他对枪的那种渴望与喜爱,是多么自然而直接的表达着他的理想啊!
我小时候没有现代的玩具枪,但我们都用过木制的、塑料的、甚至是秫秸秆的、铁丝的等等不一而足,手里有枪,冲冲杀杀地喊起来,不仅煞有介事,更重要的是,内心里的想象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幸福感成为人生的底色,让我们具有了勇敢、刚毅、坚强的性格,使我们被称为“男子汉”。
我对枪的向往,比起多数男孩来,除了身体里纯粹的天然因素之外,还多了一个原因。我父亲从解放初参加工作,就是在政法战线上,他玩了一辈子的枪,对我的影响自然就深远些。每当我帮他一起擦那“盒子枪”时,总是举起枪,朝着假想的目标,嘴里“啪啪”地响上一阵子。现在想,男人最初对枪的感觉,大多都在这个层面上,就好像女孩戴上一朵花一样。当然,除了枪漂亮的外壳和其刚烈的内质,使男孩子心灵产生强烈的响应以外,我还从父亲给我讲述的有关枪的故事里,增进了对枪的敬重感。一次是他在一个雨夜里骑自行车去看望一位长辈,路上,把枪插在农村厕所的高粱或玉米的秆 “墙”上方便,由于赶路居然给忘了(当我听到这里,就感到这些个穿便衣挎枪的人不正规,心里多少有些不恭——怎么像电影里的特务)。他连滚带爬折回去,嘿!那枪竟然还在!他说,他心里那个激动啊。就好像找到了走失的孩子。还有一次,他与同事对面桌坐着,俩人都准备擦枪。正当他把那一层层红绸布打开时,对面的枪走火了!他回头看到墙上一个黑洞口,汗就出来了。再看那同事,不禁额头上有汗,眼里也“出汗”了!得了!枪可不是玩儿的啊!从那儿开始,我见到父亲的枪,投过去的目光,就有了敬重的成份。
及至我当兵了,持枪站岗、巡逻、训练了,慢慢地对枪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用我们军人的话说,枪是第二生命。把枪与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除了职业特性以外,那就是男人的完整甚至完美的体现了。然而,军人与枪的关系远远超过这一意义,真正意义上人与枪的结合,是军人对枪所进行的情感化过程,让枪具有了精神,成为信仰的精灵。
第一次打靶是半自动步枪。真枪实弹,按口令“卧姿装子弹”,那一刻,心里是紧张而激动的。加上我们队长在下达口令的时候,还加上一句:“正前方,胸环靶,瞄准侵略者的胸膛,开始射击!”他给我们营造的气氛,让我们心情更加紧张。老实说,前三枪根本就没有看清报靶,只是听我身后的区队长说:“打得好,两个九环,一个十环。”也许是区队长的鼓励让我稳定下来,后面越打越好。后来我们改打冲锋枪了,当指导员的时候,我们几个区队长都希望我包他们的区队训练,因为我总结出了一些训练经验,一般说,我包的区队,都可以打优秀的。不过,我们是潜艇兵,“手中抢”只是一种基础训练。但是,在对越反击战开始的时候,我们个个摩拳擦掌,还写了请战书。
枪,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着自身。从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的数十年间,各国相继开发采用半自动手枪做军用手枪。这其中,托卡列夫于1929——1930年,以勃朗宁设计的m1911手枪为基础,设计出一种新枪,并以图拉(兵工厂)和托卡列夫的缩写TT将该枪命名为TT——30,成为苏军制式手枪,并受到众多国家的青睐。我之所以提起TT——30,是因为枪的设计者为苏军在战争中创造的辉煌业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由于保密的原因,许多设计者,一直默默地过着隐居一样的生活。这又给枪覆盖上一层神秘色彩。随着科技的发展,枪的重量越来越轻了,以我国的手枪为例,54式手枪重0.85公斤,59式手枪重0.73公斤,64式手枪重0. 56公斤,而77式手枪仅重0.5公斤,且可以单手上膛,被冠以“国产先进手枪”。把枪做些技术性解释,似乎有碍对枪的理悟。好比解剖人的身体,是不可能发现人的思想的。但是对枪的理悟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从进入和平年代开始,枪身是越来越轻了,但在军人心中却愈发沉重起来。枪里装的仅仅是金黄的子弹吗?军人的焦渴、灵魂、信仰被天天压进枪膛。我要问:我们真正处于和平年代吗?眼前的硝烟战火提示我们,所谓和平,不过是战争的间隙。对于军人来说,没有和平年代,只有战争年代与战争准备年代。这一点,对于今天的军人来说应当是心照不宣的!
当然,枪在这样的年代,其嗜血的一面被和平的鸽哨隐蔽起来,军人只能在看战争片时,追忆枪的神圣与神威。但作为战争准备的训练,枪依然成为军人的伙伴。“卧姿装子弹”的口令,总能警醒军人:枪不能沉默。当子弹呼啸着寻找靶子时,军人也在寻找,而寻找的全部意义,就在食指轻轻的扣压中实现。我在诗里写过这样的句子:
为了和平/军人不会拒绝战争
今晚让枪保持沉默
由我替它歌颂和平
再响亮的和平呼声
也要乘着子弹抵达彼岸
军人和枪就是这样成为伙计的。
对枪的赞颂决不是对战争的美化。无论怎么说,黑洞洞的枪口,指向的总是生命,哪怕是一只麻雀。但是,不是因为枪才有了战争,而是战争产生了枪。只要让枪具有了正义,它便可以高歌和平。
--- END ---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灰色控移2020-07-14 07:51:24

刘指的文章总是有着军旅阳刚之气,又不失隽秀细腻,阅读这一刻让思绪有跨越时空之感,入情入景。。赞 4

言西叔琳2020-07-14 18:04:10

枪 压满正义 喷发汪洋的子弹! 枪 装填罪恶 射出妖魔的化身!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