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院

向海而歌
解读海洋文学 传承精神血脉
2020.8
“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中华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自上古时代起,中华民族就向着海洋迈出了勇敢探索的脚步,在蔚蓝色的海洋文明长河里,谱写了不朽的篇章。这期间,无数文人墨客以海洋为主题,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传承不息的经典,更在字里行间显示出中华海洋文明博大、和平、包容与劲健的精神底蕴。
为增强学员们对中华海洋文明与中国海洋文学的了解,并通过解析经典,思接历史、喻古观今,构筑学员们知海、爱海的海洋情结,激励大家更加坚定、自觉地培育弘扬新时代海军精神,近日,在基础部教员的悉心指导和学员大队的大力支持下,潜渊文学社的同学们策划了一次主题为“向海而歌——解读海洋文学经典 传承精神血脉”的第二课堂活动。


活动采取学员小讲堂的形式展开,也是“小教员”们的讲台初体验。六位“小教员”经过精心准备,以史为脉、以文载道,为同学们解读了上古、先秦、魏晋、唐宋、清末民初五个时期的中国海洋文学经典作品。


新时代海军精神,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向海而歌的精神血脉,当经典与精魂相融,又会迸发出怎样精彩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教员”们的精彩解读吧!

轻轻翻开古朴的书卷,一个光怪陆离的海洋世界呈现在眼前,《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著作,书中的四海诡谲玄奇,缥缈的海上仙山、奇特的海中异兽、荒诞不经神话传说,无一不为上古海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品读这本奇书,在汲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应学习华夏先民们迎风踏浪的冒险情怀、战风斗浪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秉性品德和永不放弃的战斗意志,这种精神与新时代海军精神一脉相承。
—— 谢晓东 《<山海经>中观山海》


《列子》有云:“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百川归海,海洋既能博纳最广大之水,自然幽深莫测涯涘莫辨,先民对其展开了无限想象。少昊之国诞生的传说,反映出先民对于海洋的态度是渴求、向往但却止步于想象,而现如今人民海军的足迹早以踏入深海大洋!年轻的我们,身披浪花白,不断地经历磨炼和成长,用一生去守卫深海大洋,不正是先民山海之梦的今日传承。
——曾世杰 《山海抒怀的源头》


“建安风骨,曹氏为最。”曹操的《观沧海》抒人生之宏图,曹丕的《沧海赋》展大海之瑰丽,曹植的《远游》叹内心之郁郁。曹氏父子可谓承秦汉之恢弘灿烂,起唐宋之奇绝灌顶。但前人一直都是在陆地上观海,而作为新时代中国海军的一员,我们在未来将会走向深蓝,更加深入地观察海洋、了解海洋。我相信,“忠诚使命、英勇善战、建功海洋”的中国海军,将拥有更璀璨的诗和远方,一定会在未来歌咏祖国海洋的篇章中,熠熠生辉!
——沈泽东《曹氏文学中的星辰大海》


在璀璨的中国文学中,我最爱大唐诗歌,它如广袤海洋般包容和开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李白吟诵出的千古名篇,抒发着古今多少志士的心声。从曾经的“行路难,多歧路”到新时代海军“挂云帆,济沧海”,从筚路蓝缕到乘风破浪,这中间是海军发展历史中一曲曲动人心弦、撼人心魄的时代赞歌,一代代海军人创造了永载海军史册的光辉业绩,凝练出激昂崇高的新时代海军精神,大唐的诗篇展现出中华民族最豪迈的气魄,而未来的我们也将续写中国海军最辉煌的乐章。
——雷烨 《海纳百川 大唐气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展现了文天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但也是他在战败后发出的悲愤感慨。而如今的中国军队,早已不同往昔。中国海军日益强大,奋进新时代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守护祖国的万里海疆。如果文天祥将军有幸能看到今天的繁荣富强,我想他一定会为我们感到欣慰与骄傲!
—— 李灏《<过零丁洋>:一片丹心照汗青》


《祭海》作为沪剧的著名片段,描写了甲午战争后,百姓深受其苦的悲怆社会现实和对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深切追思。每一句唱腔,都仿佛在哀叹那段令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甲午之殇,而北洋水师之挫败,此时再看仍有锥心之痛。作为海军,我们应从这场溃败中得到深刻启示,思想的锈蚀比枪炮的锈蚀更可怕,精神的萎靡比肉体的萎缩更恐怖。“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作为新时代海军的我们,要以北洋水师为戒,不再给任何国家的军人提供创立功勋的机会!
——李军 《<祭海>与甲午之殇》

活动从赏析文学经典出发,在六位同学精彩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同学们自主编排的情景短剧、自行制作的视频音画、精彩的歌曲演绎等,丰富的形式,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运用和自主创新能力,也使大家对新时代海军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学们自己编排的情景短剧 《过零丁洋》

演唱歌曲《海阔天空》

活动受到在座嘉宾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文武双全的文学社成员们,希望以这种独特的形式,携手每一位潜院学子,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新时代海军精神,在文化中传承精神血脉,在为海军建设贡献力量的征程中,向海而歌,踏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