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二章 逆水行舟 核动力水滴型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08-16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陈右铭 李忠效 著


第二章 逆水行舟

核动力一水滴型


陈右铭自述—
核潜艇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称为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其主要使命是攻击敌核潜艇和水面舰艇,以核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称弹道导弹核潜艇,人们一般都称它为战略核潜艇,其主要使命是打击敌战略目标。
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成立以后,很快,办公室的参谋人员就配齐了。大部分是从海军来的。我给他们分配了任务,然后大家开始工作。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乱麻,从哪抓起呢?毛主席说过,干工作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我认为,核潜艇工程的主要矛盾就是方案。方案不定,总体的研究设计工作就无法进行。你都没说搞什么样的核潜艇,我怎么给你设计配套的系统?就好比我不知道你造什么样的杯子,我怎么给你造盖子?
总体研究设计不仅要承担艇体线型、结构和各系统、设备的安装研究设计,还要根据作战、生活的需要,研究主要系统、设备的理论计算和运行操作,提出装艇配套和各种设备的技术要求,构思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
核潜艇研究设计比常规潜艇技术上要复杂很多,而我国在幵始研制核潜艇时还没有自行研制过常规潜艇。各国研制核潜艇都是保密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在技术上难关是很多的。
虽然核潜艇的总体设计方案在1961年6月就定下来了,但是关于到底采用什么方案的问题,随着核潜艇工程的第二次上马,各种意见又冒了出来。
当代潜艇的外形有四种:
一是水面舰艇型,这是潜艇建设初期采用的艇型;

二是鲸型,它的外形像鲸鱼,这是各国常规潜艇较普遍采用的艇型;

三是水滴型,它像一滴水由上往下滴的形状,这是各国核潜艇较普遍采用的艇型;

四是拉长了的水滴型,这是为了装更多的设备而采用的艇型,如美国的“华盛顿”级核潜艇就是采用的这种艇型。

各国核潜艇之所以采用水滴型,主要是水滴型的每个切面都是圆的,摩擦的面积小,所以阻力小、速度快、稳定性好,最适用于水下航行。

科学家曾做过试验,两种外形不同,其他条件相等的潜艇,航行试验证明:水面舰艇型的潜艇要比水滴型潜艇慢2节。

总体设计师们在进行方案论证时,有的提出第一步研制常规线型的核动力潜艇,他们说,美国幵始就是研制的“常规线型-核动力”和“水滴型-常规动力”的潜艇,试验成功后才开始搞“核动力-水滴型”的潜艇。不然步子迈得太大,技术上太复杂,容易出问题。有的同志甚至说:搞得不好,出了问题,连原因都找不出来。方强部长就是这种观点。

七院一所所负责核潜艇总体设计的只有一个研究室,人员少,任务重,难以按期完成设计任务。我提议将该室从七院一所中拉出来与七院十五所的总体、船体专业合并,专门成立一个研究所。上级很快同意了。于是,核潜艇总体研究所——七院+九所诞生了。


李忠效插叙——

据尤子平在《搞核潜艇,要当无名英雄》一文记载:新组建的七院十九所成立大会于1965年10月6日召开,由于笑虹院长亲自主持。会上,于笑虹说:“你们的历史,叫03潜艇起家,31潜艇成长。1958年当中央就批准09上马,摸了一些门径,搞了一些协作,还带方案去苏联希望得到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去美国和艾森豪威尔会谈后跑

到北京,他认为艾森豪威尔看得起他。毛主席提到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他说,你们不要稿,我们搞了以来可以搞联合舰队,毛主席当即拒绝,说你不给,我们自己搞,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们听到后,就想争一口气,于是提出‘09为纲’,可是后来做检查,脱离实际,林总(林彪)提出以‘两弹为主’,09放慢。成立的几个院时,提的是从仿制入手,过渡到自行设计。现在条件不同了,有反帝反修的重大政治意义,我们要拼命干。”

尤子平说,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毛主席所说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话。


陈右铭自述

七院十九所的所长为夏桐,副所长为王诚善、宋文荣,副总工程师为尤子平、黄旭华。

夏桐主管全面,王诚善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宋文荣协助夏桐负责科技行政保障。夏桐主外,宋文荣主内。尤子平、黄旭牮负责09科研业务工作,尤子平主葫芦岛,黄旭华主北京。研究所除直属办公室外,下设一部+科六室,即政治部,下属组织科、宣传科、干部科、保卫科;机关有计划技术科、资料复制科、协作科;供管科、财务科、卫生科;6个研究室为:总体研究室、船体研究室、动力研究室、装置系统武备研究室、电气研究室及技术情报硏究室。全所编制700人。


李忠效插叙——

据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记载,十九所创建初期,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是很苦的。住房拥挤,吃的

大部分是粗粮。所里同志说我胃动过手术,每天给我蒸六两大米饭。食油每月三两,猪肉连定量供应都不能保证,文化生活也只是轮番看《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

葫芦岛气候恶劣,“一年刮二次大风,一次刮半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葫芦岛,葫芦岛,两头大,中间小,风沙多,姑娘少,兔子狐狸满山跑”……

面对艰苦的条件,全所同志发扬艰苦创业的精耕,干群一心,不计得失,热火朝天地从事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据尤子平回忆录记载,09工程起步和建所工作交叉结合,科研技术工作和政治运动难分难解,头绪纷繁,意见纷纭。在夏桐所长领导下,经过共同努力,逐一理出思路,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首先抓了几件事:急务是与十五所的工作关系,事关总体和核动力的分工合作,十九所派出一个由相关各专业的二十余位同志组成的工作组,有汪祖辉、邢洁本等,带着任务和要求到北京十五所去边学习边工作,夏桐称之为去‘‘种菜,’。

什么是“种菜”呢?

夏桐在《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创建初期的几件事》一文中这样解释:在研究设计单位,过去通俗地把总体所比作“厨师”,把舰艇中采用的设备比作“菜”,“厨师”按规定把“菜”炒出来满足用户要求。但在09首艇设计时,核动力这个“菜”还没有长出来,怎么办?只有打破常规,“厨师”去参加“种菜”。我们当时所说的“种菜”,就是指我所派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到十五所参加一、二回路设计。1968年,彭士禄同志又带领715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091总体的技术设计,与我们一起“炒菜”。091总体的初步设计和核动力系统196工程的施工设计是同时进行的,715所与719所紧密配合,对确保核潜艇一次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据尤子平回忆录介绍,当时在葫芦岛这边,科技人员是大多数,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夏桐提出“两论起家”和“三个入手”的口号,并发动群众大鸣大放,为09如何起步献计献策。

“两论起家”原是当年研制原子弹和大庆油田开发成功的口号,同当时提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政治要求相一致,《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部著作通篇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精髓,对于身处复杂环境中处理复杂问题时,有了这个思想利器确实会使人聪明起来,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这个道理非常深刻。

“三个入手”是从当时科技人员的实况和素质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技术途径,即从情报入手,从核知识入手,从调研入手,调动大家积极性,掀起学习热潮,边学习、边思考、边展开工作。


陈右铭自述

所领导和技术骨干经过多次讨论,逐步取得一致的看法:瞄准国外,了解世界先进水平;立足国内,从实际出发;既要排除不顾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实际,欲集世界先进技术于一艇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也要排除只想简单地“核动力-常规线型”的所谓“保险”的保守思想。

他们提出:第一步研制“核动力-水滴型”的潜艇。七院、六机部、海军和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大多数领导都支持他们的意见。主要理由是:水滴型优点多,像美国那样“三步走”,拖的时间长,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花钱也多。至于说“核动力-水滴型”一齐上,技术复杂,但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

1966年11月,核潜艇总体所完成了鱼雷核潜艇的方案设计,有关领导机关在审查方案设计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如果领导看法不统一,就无法召开方案设计审查会议,总体方案定不下来,一切设备的研制工作都难以进行。我非常着急,便找刘华清和刘放、边疆副部长汇报,一起讨论。

我说:“核潜艇总体方案领导之间意见不一致,如果定不下来,就不能召幵方案审査和协调会。方部长要搞常规线型加核动力,原来方案设计是按水滴型搞的,现在要按常规线型设计,要全部重来,而a,我不赞成。你们看怎么办?”

他们几个互相看看,都不说话。他们哪敢说:听你的。不能说这个话。我是将他们的军。

他们说要研究。

我说:“哎,不能研究啊,今天研究,明天研究,还能搞核潜艇啊!中国的事都是研究研究,那怎么行啊?我希望马上给聂总汇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他们说好,支持你,跟聂总汇报,最后请聂总定,聂总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这时,刘华清已出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他将此情况报告了军委聂荣臻副主席。

12月7日,聂总专门召集会议,全面听取核潜艇研制情况的汇报。这是我当09办公室主任之后第一次向聂总汇报工作。过去我在七院一所当所长的时候,聂总曾到所里去过。他对我说:别人告诉我,一所调来个懂使用的所长,就是你啊?后来我又在七院党代会等场合见过聂总几次,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和蔼,平易近人,对下级很少发脾气。所以我向聂总汇报时,心情并不紧张。

方强部长也参加了汇报会,倒是他给我造成的思想压力比较大。我这是在直接否定我的领导小组组长啊!但是,为了核潜艇,我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还好,方强部长毕竟是老革命,很有胸怀,此后还是一如既往的和气待我,并不曾给我脸色或小鞋穿。我知道他也希望早一天把核潜艇搞出来,只是怕技术复杂了,搞不成功而已。

我向聂总汇报了研制原则、实施步骤、进度安排和反潜鱼雷核潜艇方案之后,便如实地反映了在某些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也就是方案之争。

我说:“我不同意搞‘核动力-常规线型’。如果跟美国人那样走的话,先造一条试验核动力的潜艇——‘核动力-常规线型’,试成了,不用多,按美国的速度,10年。再搞一个试水滴型的潜艇——‘常规动力一水滴型’,再试10年。这就是20年。然后经过讨论鉴定,商量商量,研究研究,搞出一个正式的‘核动力-水滴型’潜艇,又10年。一共30年。我现在40多岁,那时70多了,我这个办公室主任还能搞出核潜艇?你们大概年龄都比我大吧?你们还能看到核潜艇?那不正像有的人讲的,‘我的儿子孙子都看不到下水’ 了吗?那怎么行。”聂总笑了。我知道聂总是不爱笑的,但是他笑了。这对我是个不小的鼓舞。

我接着说:“其他国家已经走了第一步,我们为什么还要那样走呢?水滴型的问题估计不太大,我在一所的时候就分析过,我认为,没有大的风险,不会失败。”

聂总问:“你估计可能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说:“顶多是性能好一点,差一点,完全失败,不可能。别人已经把名字很形象地叫出来了一水滴型,我们就是按照水滴的样子弄,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聂总又笑了。

我说:“我们弄的水滴就跟美国人的水滴不一样?幵玩笑嘛。顶多是我们设计出来的水滴长一点,短一点,性能不太好,失败的危险是不会有的。就请首长们放心吧。”

听完我的分析,聂总表态了,说:“艇体不要用常规潜艇的艇型,要重新设计,不然搞得两不像,又不像常规潜艇,又不像核潜艇。”后来的实践证明,聂总这一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就像摩天大楼决不等于小木屋放大一样,核潜艇决不等于常规潜艇中间加一个核电站就可以了事。

对于是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还是先研制导弹核潜艇两种不同主张,聂总指出:“就按专委批的先搞反潜鱼雷核潜艇,但七机部的导弹也要抓紧研究。”

我汇报说,担负研制任务的有些研究所、工厂需要扩建或新建,如果等建好了再开展研制工作,进度跟不上,因此,要采用边科研、边设计、边基建、边研制、边生产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搞大协作,幵展研制工作。

聂总指示说:“你们说的‘五边’,我看就应该那样搞,不能等什么都搞好了,再开始研制,那样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搞出来?科研、设计、生产就应该结合起来搞。”

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采用“五边”的办法。在后来研制过程中发现,

采用的“五边”办法,有的设备科研样机未做完试验,就开始生产装艇设备,因而造成因设计修改而返工和一些技术质量问题,造成了浪费。

“五边”办法是当时历史条件采用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

当我汇报进度安排时,聂总向大家征求意见:“进度先这样安排,

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都表示同意,聂总又强调说:“你们在掌握进度时要注意,

要在保证安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求进度。”

当汇报到战术技术指标时,聂总说:“先这样搞出来,以后再改进提局。”

关于抓总问题,聂总根据大家的意见强调说:“抓总就科委、工办共同抓,潜艇由六机部抓总,核动力由二机部抓总,海军要协调各工业部、研究院抓。”

聂总的指示非常重要,把核潜艇的研制方针原则进一步确定和明确下来。三天后,在北京饭店召幵了方案设计审查会议,大家根据聂总的指示精神,对设计方案和研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将会议讨论的意见上报了中央军委和中央专委。六天后,中央专委便做了批复,同意方案设计,“有关科研协作任务、设备制造等问题,由国防科委会同国防工办协助六机部、二机部进一步落实。”


李忠效插叙——

总体所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在技术上并不是十分有把握,对水滴型只是从外国刊物报道中得到一些启示,对操纵性、静水性能,以及采用这种线型在艇体结构上会带来什么问题等等都需要从头做起。总体所在702所等有关单位的配合下,从1966年到1968年,经过20多项水池、风洞、潜操仪和自航模等有关水滴型的操纵性、快速性、适航性、抗沉性等反复30余次的试验,取得了上万个数据,摸清了水滴型的技术问题,从理论上认识了水滴型的优越性和问题:

一是水下湿表面积比常规潜艇线型小很多,因此,水下阻力小30 - 40 %。

二是尾部附体可布置在螺旋桨之前,不像常规潜艇要布置在螺旋桨之后,这既降低了阻力,又有利于水下操纵。

三是螺旋桨可大幅度加大,从而可提高螺旋桨的推进效率。

四是水下回转直径小.

五是水下操纵性好。

六是导弹发射后,艇的姿态恢复快,升沉幅度小。

综上所述,如鱼雷核潜艇要采用常规线型,其航速要降低,相应的续航力要减少,其水下操纵性也不如水滴型好。

水滴型的缺点主要是水面航行阻力比常规线型大,水面倒车不稳定,靠码头不如常规潜艇好操纵。

后来经过首艇航行试验证明,采用水滴型是正确的,有的同志高兴地对陈右铭诜美国人分三步走。苏联人分四步走才搞成功“核动力-水滴型”潜艇,而我们“一级跳”就搞成功了。

陈右铭说:我们第一步就搞成功了“核动力-水滴型”潜艇,是应该高兴,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起步晚,比美、苏的核潜艇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更加努力,尽快搞出第二代核潜艇来。

--- 待续 ---

前文回顾: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