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ZaFM6Awx64r1qz3qXjLicJT6kiaO5w.png)
一位军工的难忘岁月(三)
文 / 东东
我们进厂后,海军702厂根据上级机关指示的精神,专门抽调了全厂各专业的8位技术骨干组立了一个培训队支部,鲍训义为党支部书记。培训队制订了详细的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对我们进行为期2年的全脱产强化培训,经过培训后要达到中专学业的水平。培训的内容有初中数学、物理,电工基础、电源基础、电子管学、半导体基础、无线电学、无线电收、发原理等等。我们实行全军事化管理,一个星期只能周末回家,周日返厂,实行严格的请消假和值日制度,每天安排6节正课,晚上安排晚自习,实行晚点名。早上听到起床号就要起床列队出操,回来之后马上开始洗漱整理内务卫生,每天要进行内务卫生检查等等。
我们的教员无线电有范广发、田生明,雷达是沈华岗和吴正义,声纳是葛均声,有线则是文唯美。无线车间的70年辽宁庄河籍战士王永江担任我们的排长,鲍训义是队领导兼基础理论教员,所有的教员都是702厂的精华,是702厂各专业的技术大拿。
我们一周上6天课,从初中代数、初中物理开始补习,这对我们这些才小学文化程度,而初中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游荡,根本没有上过什么正规课的人来说压力很大。但是,这些教员他们显得非常有耐心,为我们量身打造,精心制订适宜我们的学习方案,帮助我们学文化,帮助我们尽快脱盲。排长王永江24小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随时解决我们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那时候,我们的定粮标准是32斤,部队战士的定粮标准是45斤,每天的伙食标准是0.45元,我们和所有的干部、战士都统一吃大灶,大家也风趣的把大灶称作“团结灶”,过节及星期天则可以按标准退伙。每逢节日厂里都会宰一口自己养的肥猪改善伙食,厂里还有一个豆腐作坊,每周为食堂及干部供应一次豆腐,每个车间都有蔬菜自留地,厂里的一口鱼塘每隔几年就捕一次鱼,这些副食品都在最大程度上补充了当时副食品供应不足。
那个时候能够吃上病号饭也是大家的一种向往,只要凭卫生所的证明,伙房就会为你做一碗上面撒了青蒜的香气扑鼻的猪油红汤面,当然还会有一个荷包蛋,不然怎么会被成为病号饭呢?
每逢吃包子的那天也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热气腾腾的包子管饱,许多人会撑的直打饱嗝,人都难以下蹲。如果碰到8.1建军节或其他国定假日会餐,桌上一般都是八菜一汤,上海黄啤、黑啤完全管饱,唯一就是不提供白酒和黄酒。
二年的学员队培训时间过得很快,有好几个要求上进的师兄妹都已经入了团并且已经开始积极靠拢党组织了。我们30个人通过2年的学习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掌握了一些无线电的基础知识,接下来该下车间学习专业知识了。培训队生活即将结束。我们大家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教员、找排长摸底打听自己最终会被分配去哪个车间?学习什么专业?可就是没有人告诉我们。遇到我们前去打听,他们总是笑眯眯的说什么专业都是一样的,要正确对待革命分工不同,让我们接受组织的挑选和安排。
我们大家各自打着小算盘,不少人片面的认为有线电比较简单,声纳比较辛苦,无线电是女同志干的活,大家一致公认只有雷达专业既有技术又体面,觉得如果能够分到雷达车间是最理想的。
于是有些人就天天就往教员那里跑,和排长加强感情联络,争取以后能够去雷达车间学习。各个专业的教员和我们在一切共同生活学习了二年,对我们所有人的学习成绩和脾气、秉性都了如指掌,和我们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作为代培训,我们终于还是会离开他们到外地厂去,但是今天为了我们分专业,教员们也顾不上互相之间的交情和面子,为争夺某个优质学员能够投其麾下而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听说,为了解决我们分专业的问题,培训队支部专门开了好几次会,统一思想,摒弃了抓阄的议案,最后达成共识,采取由各专业轮选。无线电、雷达、声纳、流动和有线各专业先确定需要的配置人数,然后按照比例采取首轮挑选,二轮再选这样的选人方案,搞得像NBA选秀似的。
分专业的这一天来到了,培训队支部闭门选秀。经过几个回合挑选,下午名单外宣。确定:无线电9人,声纳10人,雷达6人,流动车间无线电3人,有线电2人,宣布完名单之后,培训队支部即刻解散,各车间把所属学员带回各自车间,同时安排各单位学员的宿舍。我们无线电5个男生其中3个被分到702厂的流动车间,流动车间由无线电、雷达、有线电和电机专业组成,主要负责4805厂修舰船的通信雷达修理,我和另外一位师弟及7位女生留在了702厂厂内的电讯车间无线组。从那一天我正式踏入了无线电专业,开始了我今后40多年的无线电维修的职业生涯。
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挑选我们30个人来学习这些“高、大、上”的专业?让我们成为幸运儿?后来听说,当时上面的领导考虑到我们这30个人虽然不是什么红二代、官二代(当时的红二代、官二代都被送到部队当兵去了),但是我们这些人都还是属于“赤二代”,每个人的父母亲都是共产党员,都是共产党的基层干部,根正苗红,属于可以放心培养的革命接班人,所以幸运才会砸落到我们身上。
坎坷让我幸运,在那个科技水平还不高的年代,我们的工作自然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每当回想起那段的青春岁月经历,至今还是那么令我难以忘怀。
/3_41vYBAeAh3UibKvWtqr2uHVibdwXsg.png)
编后:因为政. 治风云的关系,各个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唯有培训年轻的技工才是当时解决问题的方案,正好他们幸运入围,虽然后来部分技工举家到了外地厂生活和工作,但是不变的任然是对上海深深的眷恋,和那份永远的乡愁,这些技术骨干后来分别通过各种方式辗转离开了外地厂,生活在各个中大型城市里。
/4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5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6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7_z7vwIzfJ2ND71aR1sicMc2fQOiagOA.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