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2_yQ4yzcl3zfszTG5uAtDjoVvpurVlWQ.jpg)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陈右铭 李忠效 著
第四章 质量与安全 (下)
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
把他揪下来!”接着几个造反派就冲上了台,要把刘世雄拉下去,甚至把他的领章都扯掉了。
当时的气氛非常紧张。造反派正在那里破条条框框,你还公开宣讲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不是和造反派过不去么?
但是我知道,周总理的威信很高,只要把周总理抬出来,造反派是会有所收敛的。我跳到台上,大声对那些造反派说:“你们给我住手!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这么冲动。放毒,谁放毒?你们胡扯八道。
刘主任传达的是周总理的指示!”
台下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可见大多数的工人对造反派的做法并不认同。
接着我就把六机部领导向周总理汇报工作的情况,以及周总理的指示,原原本本和他们说了。然后我问他们:“你们自己说,你们总工程师,总工艺师谁都不敢签字,工人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能够制造核潜艇吗?你们说没有规章制度行不行?”
他们谁也不吱声。
造反派灰溜溜地溜走了。
就这样,我大声严厉地把会场的气氛安顿下来。然后刘世雄继续传达周总理指示,宣讲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工人情绪热烈,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之前,总装厂在焊接核潜艇环缝问题上,曾经发生过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我想借此机会,好好整治一下有关人员。
核潜艇固壳的环缝,对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按规定,要三级以上的电焊工人经过实际考核,达到99 %合格的人才能上岗。
我曾经对他们讲,所有参加核潜艇壳体焊接的人,必须是三级以上的工人。全部要进行模拟训练。特别是焊不锈钢的,都要实际操作,
你们没有材料,我叫十五所给你们拉些不锈钢的钢管和毛坯来练习,
然后检查。100%合格以后才能上艇操作。
结果,这个船厂的军管会主任听不进去,他不懂技术,倒是很突出政治,他认为过去的那些关于焊环缝的规定是苏联人制定的,为了表示以实际行动来批判“教条主义、修正主义路线”,就叫一个20来岁的群众组织头头去焊试验件。这个群众组织的头头是个女徒工,人很聪明,也很爱学习,但她毕竟是个年轻的徒工,技术不行。焊完以后看外表很光,里面有没有气孔,焊透了没有,眼睛看不着,谁也不知道。他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就在大会上理直气壮地说:“有人讲,焊潜艇的环缝,一定要三级以上的工人,要经过考核才能焊,你看,我们现在,徒工不照样焊得很好吗?叫那些教条主义的老爷们来看一看!”
海军驻厂军代表室和总体所驻厂工作组都向我反映,希望我予以制止。
传达完周总理的指示,我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顾他的面子,我单独把军管会的几个人找来,对那个军管会主任说:“你不是要那些教条主义的老爷们来看一看吗?我来了。我来就想请教你一下,你怎么知道徒工焊的就合格了?”
他说:“我们检查了。”
我说:“你用什么检查的?”
他说:“用两种手段检查了,一是打压试水,二是用煤油渗透。”我说:“你看到我们的那个规定了吗?要用两种以上手段检查。必须用X光照相和超声波探伤,你们做了没有?”
他说:“没有。”
我说:“我现在已经给你调来了检查焊缝的工人,上海江南造船厂的8级检验工,他来检查。”
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检查结果出来了。那个女徒工焊的那几个试验件,用X光照相,发现有24处气孔。
军管会主任不相信:“怎么会呢?24个气孔?”
我说:“我们不要争论,你也不要叫我教条主义的老爷们来看,我也不要说你叫我来看不对,检验完了之后咱们再说话。”
结果,检验师说的那24个气孔,最后一检验,全部准确。铲一个有一个气孔,再於一个又有一个气孔。
我对这个军管会主任说:“焊接潜艇环缝要三级以上技术工人的规定,是根据实践经验写成的,我们不能随意作为教条主义来批判。你记着,保证核潜艇焊缝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潜艇存亡的问题。这不是儿戏,这个要是出了问题,弄不好你要蹲监狱的!”
后来他见了我很不好意思,见了我就检讨,走到哪里就检讨到哪里,说:“我不懂啊,看来做政治工作不懂业务技术也是不行的。因为我不懂技术,到处乱说,结果把正确的东西当成错误的东西去批判。如果按我的办法去搞的话,那核潜艇不知道是什么结果。我感到很惭愧。”当时,什么制度都破坏了,总工程师不敢审查图纸,不敢签字。后来09工程办公室宣布:“按技术责任制规定,逐级审查签字,不管他审査不审査,签字与否,都由他负责,出了事,该杀头的照样杀头!”工程师们就讲了: “没话说,签字也杀头,不签字也杀头,还不如审查了图纸以后,签字。”
汽轮机叶片飞了
陈右铭自述——
1969年1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军工办公室和09工程办公室同时接到报告,哈尔滨汽轮机厂生产的蒸汽轮机,在陆上试验时,发生锁口隔叶件甩出的事故。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处理时,一机部军工办主任〇张树南给我打电话,约我一同去哈尔滨处理。我就带着办公室的参谋
一起去了哈尔滨。
我们到达哈尔滨后,立即查看事故情况,连夜开会分析事故原因,研究改进措施。
负责设计的研究所边所长汇报说:叶片是按照设计规范设计的,其叶片的拉应力,按照计算,需x x x x公斤,而实际上是按三分之一余量计算的,余量足够,不会有问题。而a在交给工厂生产之前,已经经过上万次的试验,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汽轮机厂汇报说:生产是按图纸施工的,在质量上没有出现问题。
会议开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仍无任何结果。
事故原因都找不出来,当然就更无法讨论措施了。早饭后,我到研究所实验室查看试验记录、设计图纸和计算书,与研究所汇报的情况相符。也就是说,设计上应该没有问题。据驻厂军代表说,他们检验的结果,产品质量也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根据以往的经验,科学研究领域有些偶然出现的现象是暂时无法解释的,既然设计和生产都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在那里追究谁是谁非,而应该另辟蹊径,继续试验,尽快把汽轮机搞出来,不能影响装艇的时间。
我经过与张树南等同志商量,并征求边所长、汽轮机厂张厂长和王副厂长意见,在第三天的会议上,我果断拍板:“研究所继续在实验室做试验,为了争取时间,不等试验结果,将叶片拉应力的余量增大到三分之一以上,汽轮机按修改后的图纸修复,第二套暂缓投产,待试验出结果后再定。”
有的同志对我的决定不以为然,说:“设计是根据规范计算的,余量已经够了,你要修改设计的根据是什么?”
我说:“主要有三条:一是没有发现生产上有质量问题;二是张树南多次跟我说,不是生产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他同意增加拉应力余量,这更增加了我的决心;三是设计上虽然找不出明显问题,但面对甩出叶片的事故,只有从设计拉应力余量小了来考虑,况a增大一点拉应力余量没有坏处,只会更保险。”
有人说:“可能是偶然现象,以后不一定再发生这种现象,你是把偶然现象当成必然现象来处理的。”
我说:“偶然也罢,必然也罢,我们总不能坐在这里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只有实干才有意义。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出了问题我负责!”
后来研究所在进行实验室试验过程中,当拉力达到X X X X公斤时,叶片又甩出来一次,证明原设计的拉应力余量小了,修改设计后再没发生过问题。
一机部沈鸿副部长后来也对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他是有名的机械设计专家,曾获得过美国某大学机械设计专业博士学位,他认为我这样做是科学的,无可挑剔。在当时情况下,不这样就没办法,有些事情等弄清楚原因,就会耽误整个工程进度。
无损探伤
陈右铭自述——
核潜艇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全国性的工程,参加工作的有24个省、市、自治区,21个工业部、研究院,2 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和海、陆、空部队。为了保证这个工程能够正常进行,我曾经向各部委和各省市提出要求:所有需要参加09工程的高级技术人员、总工程师,每一个单位至少要有一个人工作,凡是现在没有查清楚的问题,不是叛徒,不是特务,都要让他们工作。至于其他的,什么出身是地主、资本家了,现在的高级技术人员,过去没有钱谁上得起学?这些人要叫他们出来工作。还有不同认识的,我们跟各工业部、研究院联系,共同组织调查组,直接到厂里去,调查落实。
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抓。最难的是武汉,因为那里武斗打得最凶。
武汉锅炉厂负责生产核动力装置的一个重要部件,厂长叫郭长掉,是个很能抓生产的厂长,可是运动一来,厂长副厂长都“靠边站”了。我到那里去,想把郭长倬弄出来。
当时武汉正是最乱的时候,长江大桥被造反派占领,一派把守一头,对着开枪。
我到武汉军区要他们给我派车去工厂,他们劝我不要去,过长江大桥太危险。
我说,要是他们在大桥上守几个月怎么办,我们等不起。我又不是去参加武斗,他们还能不让我过桥?
我坐上军区的汽车就上了桥。造反派查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给
他们看了国防科委开的通行证,然后就过去了。我们刚下桥,大桥上又响起了枪声。子弹在头顶上呼啸,仿佛又冋到了战争年代。只是我不再是这些枪战的参加者,而是旁观者。我实在不知道这些枪声响得有什么意义。过去,毛主席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是共产党的天下,他们还想在枪杆子里面闹出个什么政权来呢?
汽车很快来到武汉锅炉厂,枪声远去,我的思绪又回到核潜艇工程上来了。你打你的枪,我搞我的核潜艇。这也叫“井水不犯河水”吧。
我直接到工厂找军宣队和群众组织头头做说服工作。因为郭长倬历史上没有什么说不清楚的问题,很快就把他解放出来了。
我还在厂里召幵了群众大会,宣读了“特别公函”,号召大家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只要不是叛徒,不是特务,就要让他们出来工作。有问题的,你们两派群众组织可以调查。
有一派的群众组织当场就退出去了。这一派是只“革命”不干活的。我毫不理会他们的退场,继续讲。
郭长倬是干活的一派。他一出来,生产就搞上去了。
不久,我和一机部军工办的张明汉处长,还有我们办公室负责核动力装置的昝云龙参谋一起,第二次来到武汉锅炉厂。
我问郭长倬有什么困难,他说:“困难多啦!基建、设备、技术上都有困难,但最大的困难,还是技术上的问题,如不锈钢的切削加工、焊接、锻造、表面处理和无损探伤。我们组织工人在试验件上练习,有的搞得还可以,车间有的领导就说没有问题了,可以开工生产。
我认为这是偶然碰上的,因为我们厂没有搞过不锈钢产品的生产,既不懂这方面的理论,又缺乏实践经验,决不能把偶然当必然来对待,
这对质量是没有保证的。”
我说:“老郭,你说得很对,既要组织他们实际操作练习,又要学习理论。”
张明汉对郭长倬说:“別的厂也存在这些问题,能不能按专业开办几个全国性的训练班,比如:由技术尖子参加的不锈钢切削加工、
焊接、无损探伤检验等三个训练班。”
郭长倬说:“很有必要。”
张明汉说:“那就在你们这里先办一个,总结一下经验。”
郭长倬说:“在我们厂开办哪一种训练班呢?”
“就开办无损探伤检验训练班吧!”
“可以。”
我听了张明汉与郭长倬的对话后非常感兴趣,一再向他们表示,
希望早点办成。
回到北京不久,张明汉告诉我:“张树南主任、张儒生副主任组织我们做了研究,决定在武汉锅炉厂幵办不锈钢无损探伤检验训练班。”
这些训练班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效果非常显著,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技术水平,对攻克核动力装置生产的技术难关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
训练班的开办,还促成了工厂学习技术工艺的好风气。武汉锅炉厂、
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哈尔滨电机厂、上海先锋电机厂等许多工厂纷纷“走出去,请进来”,拜师取经、交流技艺,对一些难题进行会诊,
解决了许多技术难关。
郭长倬厂长后来告诉我说:“工厂经过大学习,研究试验成功了113项新工艺,终于摸清了不锈钢产品的生产规律,从偶然到必然,
又从必然王国跨进自由王国了。”
大海捞针
陈右铭自述——
在恢复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了两种规章制度,一个是技术责任制,一个是岗位责任制。从设计,到描图、打印、晒图、审查、审定,每级都要签字。生产工序也是同样,上一道工序没有检验,不能进行到下一道工序,没有经过检验的产品不能出厂。在这方面,导弹总装厂做得更加严格。
因为导弹是整个核潜艇工程的重中之重,所以我经常到那里去,给他们讲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促进。
为了保证核潜艇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导弹总装厂对设备安装做了许多规定:在设备安装期间,不能倒班,不准换人;一个设备未安装完,中途不能停止;重要设备安装时,实行双岗制或三岗制,即一人o安装,另一人对设备安装进行检查,认为没有问题了,都在安装登记表上签字。
他们为了在安装时不把工具、零件等多余物遗失或掉进弹体或设备内,对物品存放地点、使用登记、用后清点、人员(不论任何人)进出车间检查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这个厂有很多同志工作很出色,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总装车间的车间主任徐鸿喜。
有一次,在安装完后的检查中,发现少了一根缝尼龙布的针。徐鸿喜急了,叫住几个在场的人立即查找。那么大的车间,要想找到一根针,那真跟“大海捞针”差不多。结果没有找到。
晚上回到家里,他饭也没吃好,觉就更睡不着了。老婆半夜醒来,见他还在那里翻来覆去的唉声叹气,就安慰他说:“不就是一根针嘛,还用得着这样?”
他说:“你不知道,别小看一根针,它要是掉在导弹里面,就可能影响到导弹的发射试验。到那时,什么都晚了。”
第二天,徐鸿喜根据分析的情况,决定先在设备外边找,但找了两天未找到。
第三天,又组织人在设备内部找,也未找到。
从第四天开始,徐鸿喜把工人排成横队,在车间来回寻找,找了三天还是没找到。
这时,一位当班工人说:“我保证,针是掉在外面什么地方了,再别浪费时间了!”
徐鸿喜批评他说:“这可不是浪费时间!你保证也没有用。这根针找不到,上级不放心,我不放心,你们也不放心!”
到第七天,他们终于在擦地的拖把上找到了这根针。为了消除这类事故苗头,徐鸿喜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总结了教训,又提出了防止发生类似事故的新措施。
“大海捞针”,捞出来的不是小小一根针,而是徐鸿喜的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们核潜艇事业,正是靠这样的一些人才搞成功的。
——待续——
前文回顾:
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3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4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5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周总理说:一马虎,核潜艇就可能出事/6_z7vwIzfJ2ND71aR1sicMc2fQOiagOA.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