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我的故乡(1)
东东
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的“三乌文化”是绍兴地方特色的一种产物,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
/2_4OjvKJOWhickJDQo0GmLxZxiaKSc3A.png)
/3_SNtoUsMctMvKibYLhgctBKRQKswm7g.png)
乌毡帽是绍兴的传统手工艺品,乌毡帽顾名思义就是用毛毡制成颜色乌黑的帽子。内外乌黑,圆顶,卷边,前段呈现畚斗形,冬经风雨夏遮阳,四季可用。其制作精细,牢固耐磨,厚实硬邦,湿之即干。乌毡帽下雨时不会漏水,睡觉的时候还能当枕头,翻过来还可以装米、装花生、装茴香豆,一举多用。
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并把老虎打死,猎人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的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以后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可分为白
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拿这种菜晒制成的干菜,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乌干莱曾是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
绍兴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
我的老家在绍兴柯桥湖塘宾舍一个叫老二房的地方。宾舍三面环水,位于柯桥与钱清之间,西南面七八里路就是层峦叠嶂的会稽山。正南四、五里就是著名的“十里湖塘”。鉴湖又称镜湖,鉴湖在湖塘境内湖面宽阔笔直延伸数十里,烟波浩渺,故被称之“十里湖塘”。鉴湖,湖面波光粼粼,堤岸翠柳倒映,近水青瓦粉黛,远处峰峦起伏,景色十分秀丽。
/4_45CyVGntg54wsgSoQKthObXzKibZ8w.png)
/5_msXKCCJWJoeVj0ne5ibia7UDVyDibA.png)
绍兴是地方色彩很浓的河网水乡,素有“九分半水半分田”之称,过去出行交通工具主要靠乌篷船。乌篷船是绍兴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我小时候坐过几次乌篷船,船家坐在船尾,后梢背倚一块小木板,以脚躅桨,航向则是靠划船人左腋下夹着的一支浆来控制。船家在极窄的船舷上,放着一碟茴香豆之类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壶,呷一口加饭酒,嚼一粒茴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进。此时乌篷船犹如剪刀一般将平静的水布撕裁开来,只听到汩汩的水声和船老大有节奏的划桨声,两岸犹如仙境,此时连空气里都充满了甜醉的气息,令人销魂。曾经有两个上海亲友随我们一起去绍兴游玩,我介绍他们应该尝试一下乘坐乌篷船的感受,结果他们从柯桥租了一条乌篷船沿官塘、鉴湖回宾舍家中,途中船家一路为他们讲解了绍兴的历史典故和鉴湖的风土人情,鉴湖沿途的美景让他们如痴如醉,大呼过瘾,二小时的游程令他们至今难忘。
/6_G5eJvJfmWpoWdS6IIwSAdDSd660Kqg.png)
/7_vynrawUiax3vSEtckxF9elsE6BC6Jg.png)
古时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赞美绍兴、赞美鉴湖的绝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越女词》中所描写的“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就是指鉴湖。南宋大诗人陆游多次游历湖塘,曾写下“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晚清绍兴籍文学家李慈铭写有《望江南》“清明忆,风景最湖塘。新水暖香浮笋市,乱山晴翠落鱼床,斜日酒旗黄。”词中“风景最湖塘”五字,可谓是对湖塘美丽风光的绝赞。
我的家乡湖塘是鉴湖的发源地,湖塘因水而兴,因水出名,水是湖塘的魂。浩瀚的鉴湖水域,使湖塘的花白鲢鱼远近闻名,用胖头鱼(花鲢)制作而成的鱼圆是绍兴一绝。湖塘是绍兴黄酒主产地之一,清澈、甘洌的鉴湖水,为酿制优质绍兴老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其中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绍兴鉴湖酿酒有限公司(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东方绍兴酒有限公司、浙江越景绍兴酒有限公司、绍兴湖滨酒厂等著名酒厂都在湖塘境内,2018年湖塘年产黄酒20万吨,占绍兴黄酒产量的50%以上。
人生逢十为寿,在绍兴办寿酒十分讲究,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廿岁做寿丈姆家,三十岁要做,四十岁要叉(开),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酒”在绍兴人心底魂牵梦萦,绍兴人“逢十为寿”,均要办寿酒,已成定规。
绍兴黄酒有六味,即:甜、酸、苦、辛、鲜、涩6味。绍兴酒化学成分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绍兴酒不同寻常的色、香、味。绍兴酒澄黄清亮、醇厚甘甜、馥郁芬芳,色泽与香味令人赞叹。
以含糖量高低区分,绍兴酒可以分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在“酒乡”绍兴,人人以酒为朋友,处处与酒相结缘,酒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之物。
/8_icUUCGnC81wHYnDkpIaibhC0hBlUyw.png)
/9_UXrlZic1dRdhW8E0GGHlUibkDR78Yg.png)
善酿酒(古越龙山牌、塔牌塔牌绍兴酒)是以存储1年至3年的元红酒代替水酿成的双套酒,酒体呈深黄色,香气馥郁,质地浓,口味甜美,味道尤为醇厚。。善酿酒属于品质优良的母子酒,是半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含糖量在40.1—100.0克/升。陈年的善酿酒,是绍兴酒中的绝品,酒度十四度。
香雪酒是采用45%的陈年槽烧代水用淋饭法酿制而成,也是一种双套酒,酒体呈白色,像白雪一样,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含糖量较高。
元红酒又称为状元红,因过去在坛壁外涂刷朱红色而得名,属于干型黄酒,含糖量15.0克/升以下。元红酒是绍兴洒中销量最大的品种。酒液透明,色泽显琥珀色或澄黄色,有独特的芳香,口味甘甜鲜美,酒度在十五到十六度,饮时稍加温,吃鸡鸭时喝最为适宜。
加饭酒也就是花雕酒,是绍兴酒中的最佳品种。加饭酒就是在原料配比中,减少水量,属于半干型黄酒的典型代表,糖分高于元红,。饮时宜微加温,如果用陈年加饭酒与元红酒。兑饮,又别有一番风味。加饭酒适于吃冷菜时饮用。
绍兴是酒乡,人既善饮也豪爽,茶余饭后小酌一杯黄酒,是 大多数绍兴人生活的一种常态。绍兴人都知道在黄酒界,有“三 年适饮,五年重生,十年珍藏,二十年瑰宝”的说法,年份 越久,酒液越陈越香,香气和口感也愈加丰富。冬天的时候喜 欢把装了老酒的酒壶放在大灶的烫锅里热一下,喝酒喜欢用青瓷 碗,而不喜欢用杯子,一般大家先是每人倒一碗。绍兴人喝酒非 常文明,一般在两碗之后,主人就随意了,不再强求每人喝多少。
绍兴人喝酒,讲究要有“过酒坯”(下酒菜),酒才能喝得 尽兴、喝得痛快。“过酒坯”,不乏三味:茴香豆、腊味和 青鱼干。每次回绍兴我们一直处于睡眼朦胧状态,因为从早 到晚每天的酒是少不了的,有时候一天要喝三、四顿酒。
我二叔既不抽烟也不打麻将玩扑克,几乎没有什么业余 爱好,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喝点老酒,二叔喜欢一边听着绍 兴“莲花落”,一边咪绍兴老酒。我每每回绍兴,二叔就会 开一坛珍藏的“会稽山”元红酒,酒坛盖子一打开,酒香阵 阵沁人心脾,令人无酒自醉。和二叔喝酒那是我最快乐的事, 叔侄二人各自沽上一碗陈年老酒,以花生米和几块柯桥豆腐干、青鱼干或“泖肝花”做“过口”。二叔告诉我“泖肝花” 就是猪肝切片后用开水氽一下捞起之后拌入生抽、老酒和葱 花,猪肝脆嫩,原汁原味,无论下饭过酒都属上佳。绍兴柯 桥的豆腐干非常有名,过去小贩将柯桥豆腐干用麻丝扎成十 块一封,挑担设炉沿街叫卖,名噪一时。火车在经停绍兴、 柯桥站的时候不少旅客都会慕名购买,馈送亲朋好友。柯 桥豆腐干质地细腻厚实,嚼劲足,闻起来特别香,口味比别的 五香豆腐干都要鲜美,咸淡适当,咀嚼过程中一直有那种淡淡的甘甜味和香醇的酒味,用“风味独特”这种形容词来形容是一点 都不为过。我每次去绍兴回上海之前,绍兴的弟弟妹妹总会为我 准备一大包柯桥豆腐干让我带回上海分送给兄弟姐妹,去年我 还把柯桥豆腐干带到了加拿大,让家人分享了家乡的特产。
/10_5NRswg0aeoqUKM5tpsrrStZEAF2CrQ.png)
/11_TudhbDIuCMOcrCVsV0RMX78ueMv2UQ.png)
我二叔今年已经 90 岁高龄,上寿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每 天早上他总喜欢去汇头老街上的柏根家茶馆喝茶。柏根家茶馆依 水而建,推窗见湖,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使得小茶馆显得有些昏 暗破旧,但是每天早上闲来无事戴着毡帽的老农挤满了茶馆,他 们花 5 角钱泡上一碗茶就能天南海北的聊一上午。柏根茶馆还有面条和小馄饨供应,1 元钱 1 碗的小馄饨皮薄如蝉翼,小馄饨的 肉馅少如眼屎,但是加入小半勺的味精之后,那个汤水立即让你 觉得鲜美无比,以至最后汤水被吸的一滴不剩还觉得意犹未尽。绍兴的茶馆一般都有老酒供应,绍兴人爱喝酒,能喝酒,一日三 餐无酒不欢,我二叔就喜欢在柏根的茶馆吊一碗开坛的元红酒, 弄几颗茴香豆,再让柏根放一碗菜拗面,以此过酒。喝完酒再泡 碗茶,到半晌时候他就会到自留地去摆弄他种植的蔬菜。他对自 家地里种植的蔬菜有一种特别的爱好,就像呵护他的子女一样投 入。自留地的蔬菜经过他精心的打理,长势特别的好,他种的蔬 菜除了供应家里,剩余的就拿到集市上卖。村里人经常会向他取 经问道,向他学习蔬菜的种植管理经验,问他讨要蔬菜种子,这 时他总会大方的满足别人,我二叔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宾舍方 圆几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尊称我二叔为永传哥哥或永传伯伯。
/12_gKmjVcoHh3Zl6iaO1o3A8zGof23TmA.png)
/13_dkpnz2BmCyhjhRKQAtvaicnh66cmcA.png)
二婶娘家在绍兴和萧山接壤玉皇赏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小 时候我跟二婶去过。那里四面环山,景色秀丽。清晨,山村炊烟 袅袅,青砖瓦房在晨曦中时隐时显,尽显妩媚妖娆。过去乡村公 共汽车只通到一个叫中村的地方,然后就必须靠步行一条蜿蜒曲折 1.5 公里的青石板路才能到达,交通极为不便。玉皇赏峰顶有 座小庙,香火极旺,一年四季香客如织。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峰 顶可以看到远处的钱塘江银色的白链,翻过玉皇赏峰顶拾级而下 就是萧山界了。山区盛产山货,漫山遍野都是茶树、杨梅树和毛 竹,每到春天或者杨梅季节,春笋和杨梅让你大饱口福。二婶幼 时就在家学会了山民的各种农活,她采摘的玉皇春茶,晒的笋丝 干菜,泡制的杨梅烧酒均属上品。
/14_G6MhbR7LxvDK0Ql1RpeibGIaEBCv7g.png)
/15_0qqlC9g7RC7J4tI0iboog1w6HLDkMw.png)
/16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17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18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19_z7vwIzfJ2ND71aR1sicMc2fQOiagOA.gif)

绮小络起2020-10-12 16:39:12
写得非常好,不知作者是哪一位老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