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七章历史性的启堆 ​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上)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10-12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陈右铭 李忠效 著

第七章历史性的启堆

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上)


陈右铭自述——
中央专委1965年8月第13次会议决定:1970年建成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对于核动力研究所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核动力就是利用核燃料——油-235的原子裂变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的一种动力。油-235释放能量不像内燃机燃烧时需要氧气。因此,核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水下高速航行,隐蔽性好,续航力大。而柴电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航行利用的能源是电池,在水下航行时间短,全速状态一般只能航行一个多小时,就要浮起到通气管状态,用柴油发电机充电。即使用3到4节的低速航行,也只能航行一百小时左右。所以,常规动力潜艇航速低,续航力小,隐蔽性差,其战术技术性能无法与核潜艇相比。
陆上模式堆就是把将来要装到核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及其他附属设备,先放在陆上进行模拟运行。建立陆上模式堆的目的是:
一是检验其战术技术指标的可靠性,并根据试验情况,确定各种参数的合理性,以便装艇后能把故障率降低到最低点。
二是培训操作人员。
三是进行第二代反应堆的研究和试验。
核动力研究所会同核潜艇总体所和有关设备研制单位,再次论证了核动力装置方案。根据海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我与他们研究确定了研制核动力装置的五条原则:
一是保证安全,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人员不会遭受核辐射伤害;发生事故时,反应堆能及时停下来,不会烧毁核元件;艇上污水、污物处理保证艇和基地不被污染。

二是保证可靠,核潜艇要长期脱离基地进行远洋作战活动,要把稳定可靠性放在与安全同等的地位上来对待。

三是立足国内,不引进国外的设备、材料,适合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水平。

四是便于维修和换料。

五是便于操纵,适合我海军指战员的科学技术水平。

核动力研究所根据上述原则,经过与有关单位反复论证,拟制了核动力装置方案。

核动力装置主要由反应堆(包括压力壳、堆芯、控制棒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主循环水泵、蒸发器、稳压器、主汽轮机组、主凝水泵、给水泵等设备和控制、测量、功率调节、压力安全、危急冷却、安全注射、补水、净化、废物处理、设备冷却水、一次屏蔽水、取样、化学物添加、去污、换料、充排水、主蒸汽、凝水、造水、主润滑油、疏水、低压蒸汽、油气等三十余个分系统组成。

这个方案于1966年12月经方案设计审查会议审查,并报中央专委批准之后,幵始设备研制和陆上模式堆建设。

李忠效插叙——

据郭作东回忆,设备研制安排是1965年8月,在和平宾馆由一机部王新民局长主持开会,十五所提出任务书和方案要求。1966年12月六机部在北京饭店开会,与十五所有关系的是,研究1967年十五所组织设计队将赴葫芦岛完成动力装置装船设计。为向历史负责,特将郭作东的回忆记录在此,供将来写09史的人参考。

陈右铭自述——

核动力装置的设备、仪器、仪表、管道、附件、阀门等大多数都要新研制。需要的材料种类、型号、规格多,大多数也要新研制。有些材料,如核燃料元件、控制棒等材料,要从原料生产开始,工厂要新建、扩建。用于反应堆的设备、材料技术条件要求高,要能耐高温、高压,耐核辐射,吸收中子量少,能够承受中子长时间的剧烈轰击。设备要求密封,不能有泄漏现象,要求稳定可靠。

技术很复杂,时间要求很紧,由于参加研制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夜以继曰地艰苦奋战,克服了重重困难,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于19706月初完成了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试制和陆上模式堆基本建设与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

6月28曰,反应堆达到冷态临界。6月30曰达到热态临界,正积极准备进行启堆试验。

工程办公室经过现场视察和与有关方面协商,报请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为了加强试验的组织领导,由核动力研究试验基地(代号为909)建设指挥部军管会主任王汉亭、建设指挥部主任何谦、政委张志信,核动力研究所所长张远征、政委朱勤,副总工程师彭士禄、原所长周圣洋等七同志组成试验领导小组。

为了确保试验的安全,及时研究处理试验中的技术问题,由核动力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彭士禄、赵仁恺、符德藩和各研究室的主任、副主任,在启堆试验阶段担任试验总指挥值班。


为了及时研究处理设备的技术、质量问题,指导装艇设备的研制,核潜艇总体所的陈春树和有关设备研制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参加启堆试验。海军接艇部队和船厂核动力部门人员参加实验值班见习,要求在首艇试航时达到独立操作的技术水平。

1970年7月6曰,萧劲光司令员在海军第一招待所主持召开了工程领导小组会议。

彭士禄汇报了模式堆建设、设备安装调试、试验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安全措施等情况。

我着重汇报了设备安装调试中发现的技术、质量问题及处理情况,建议同意他们的试验计划,并上报周总理、中央专委、中央军委,批准于7月18曰启堆试验。

国防科委罗舜初副主任、国防工办李如洪副主任、二机部李觉副部长、七机部钱学森副部长、海军周希汉副司令员先后在会上讲了话。

萧劲光司令员最后代表领导小组和海军党委,向参加模式堆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与亲切慰问。他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圆满完成试验任务,要严密组织,精心指挥,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防止发生事故;认真测试各种技术数据,通过试验发现和解决装艇设备的技术、质量问题;海军和船厂参试人员要积极参加试验值班学习,要求到首艇试航时能独立操纵。

领导小组会议经过研究,一致同意上报周总理、中央专委、中央军委,请示批准于7月18日启堆试验。

1970年7月14日晚,夜阑人静,万籁倶寂,被暑热折磨了一天的人们大都入睡了。而核动力系统副总工程师彭士禄同志还在那里伏案校阅汇报提纲。我走到他跟前关切地说:“老彭啊,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首长太忙了,他们国内国外、党内党外,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什么都管,每天有多少事要处理啊!你们明天汇报一定要简明扼要,不能多占总理的宝贵时间。”

彭士禄说:“我在总理身边生活过多年,他的工作作风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汇报不能多占时间,但也要讲清楚呀,不然要受批评的。”

周总理亲自派飞机运送参试人员

陈右铭自述——

1970年7月15曰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模式堆启堆运行情况汇报。汇报以昝云龙为主。

李忠效插叙——

关于这次汇报,昝云龙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况,对陈右铭的回忆,正好是一个补充。现将昝云龙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1970年7月15日下午,我和909基地军管会主任王汉亭,革委会主任彭士禄,从海军大院招待所乘车,3时整到达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带我们到福建厅,沿环形布置的沙发,我找到预先安排的座位就座。我把汇报用的潜艇核动力陆上模拟装置流程图和主设备空间布置图各一张,平放在座位前不远的地板上。我坐左边,往右依次是彭士禄、王汉亭两主任。

随着参会人员陆续进来就座,有中央军委办事组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以及09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等。我注意到我左边的座位一直空着。大约3时30分,周恩来总理从左边进来了,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神态矍铄、步态稳健、径直向我〇旁边的座位走来,有的领导向总理问好。我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

随着总理走近,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好像也有几个人站了起来。但看到领导们都没动,我不知道有什么规矩,又赶快坐下了。我坐在周总理旁边,看到近在咫尺的周总理,那一刻我就像在做梦一样。当我看见总理脸上已经有老人斑时,心里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的一生,真可谓波澜壮阔,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法国勤工俭学、黄辅军校当政治部主任、领导南昌起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特别是“文革”以来的操劳,人所共知。今天又召开会议,听我们汇报核潜艇模式堆情况,指导核潜艇工程建设,我的心中充满敬仰和感激之情。

总理坐下来后,吃了小点心。我们每人有一杯热茶和一小盘点心:小蛋糕、小糯米糕、饼千各两块。

总理边吃边对李先念说;“你肠胃不大好,不敢吃凉的,我还可以。”然后问:“基地的同志们都到了吗?”

工作人员答:“都到了”。

总理拿起名单边看边念:基地军管会主任王汉亭,革委会主任彭士禄,生产组副组长昝云龙。每念到一个人的名字时,都站起来应答。



——待续——

前文回顾: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