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军工的故事——绍兴我的故乡(2)

西沪港战友之家 深海蛟龙 2020-10-16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绍兴我的故乡(2)

东东


二婶还会编织各种麦草蒲扇,钩织各种精美漂亮的镂空抽纱 花边,打篾席、编竹篮、做竹椅更是她的擅长。是闻名十里八乡 的美女和能工巧手,自从山村嫁到湖塘水乡之后,她依然还是保 持着以往淳朴的民风,她用家里小竹林的竹子来编织各种竹制品 自用,赠送给邻里乡亲。我们小时候去绍兴度假的时候,喜欢看 二婶编织各种竹制品,二婶从剖竹,取篾,编织到打成一床篾席 一般只需要 5 天左右的时间,她一天能够编织两只篮子,即使编 织一只盛饭的精致饭篮也只需要一天不到的时间。她编织的杨梅 篮更是我们小朋友的最爱,那时候我们一边听二婶讲山里的趣 事,一边看她编织。别看二婶似无缚鸡之力,但是一颗粗糙的竹子只要到了她的手中三下五除二立马就被她分割成形状各异的 竹块、篾片、竹丝。这些篾片、竹丝在二婶一双巧手的指挥下犹 如银蛇飞舞,最后变成一件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让我们看得目 瞪口呆,惊叹不已!如今,二婶年事已高,已经无法再展示她的 独门绝技,弟弟妹妹们无一得到她的真传,她的许多作品也流失,特别是镂空抽纱花边、麦草蒲扇、杨梅竹篮、竹篾席子这些民间 制作手艺都已经失传,是为可惜。

我们家门口沿河埠有一条百米青石板路笔直的从逼仄幽深 的庙弄穿过,庙弄的尽头是宾舍汇头老街。汇头老街是百年老街, 老街依湖而建,一路铺陈的廊棚。汇头老街有一个土地庙,庙内 有许多念佛的老太太从早到晚围成一圈在口诵经文,土地庙里从 早到晚香火不断,信男信女供奉最粗的蜡烛足有二百多斤,可见香火之旺。土地庙对面则是宾舍古戏文台,过去绍兴的水乡戏台 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

我们宾舍戏文台已经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宾舍戏台传系明代万历年间是我们钱、魏二姓所建,三面临水,左靠三孔大石桥,名“越秀桥”,俗称戏文桥。过去戏班的班船可直接 停靠在戏台后厢房,村民隔水于岸上或土地庙廊下观看,戏台又 称"饮酒亭"。

绍兴人自古有看社戏的习惯。每逢庙会和大年或者村里有谁 家有红白喜事,就会请戏台班子来演社戏,社戏成为水乡绍兴最“露脸”的演出。每次有社戏演出时,好客的宾舍人往往会向亲友们发出邀请,亲友们来到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鹅,尽自己 最大的能力操办接待客人。酒足饭饱之后大家会从家里拿着长凳 出门去看社戏,戏台搭在湖中央,外乡人则会从四面八方划着乌篷船来宾舍,戏台前的湖面上挤满了小划船、出畈船、乌蓬船。随着“锵锵”的锣声,热闹的水乡社戏吸引了无数的乡民,船上的男女老少个个伸长了脖子。绍兴“水乡观戏”几千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湖塘,不仅是黄酒飘香著名,湖塘还有著名的大香林风 景区。景区以千年桂林和自然山水为特色,绵延数十里的千年桂 花林,香披远近,巍为壮观;深藏宝林山的古刹群落,梵音缭绕, 晨钟暮鼓。景区万株桂树,广袤数里,誉称“江南桂花林”,其 中一颗最大的“千年桂王”,树高 18 米,树冠直径 20 米,蔽地 近一亩,树龄已达千年。大香林四季飘香,每年金秋时节,“金 桂银桂万千桂,天香地香山水香”。以前我父亲每次去绍兴,都会和叔叔他们一起去大香林农家休闲小恬,喝酒饮茶,品尝正宗 的绍兴仙鸡(阉鸡)。

我们家祖上有一幢楼屋和六间平屋,粉墙黛瓦,家境还算殷实。房屋都是古色古香的砖瓦木结构房,屋顶有瓴角檐边的装饰, 门窗多数都是黑红大漆,窗柩上没有玻璃但是有不少雕刻装饰。老屋的四周沿墙一圈全都是用碗口粗的木头围成的木栅,好像影视片里看到的古时候班房里的栅拦。爷爷娘娘告诉我那是过去为了防止盗贼晚上来掘壁洞而设的防盗栅。家里的楼屋台门前有石 板平铺的晒谷场,边上还有几条石凳,祠堂台门两扇宽阔的大门 打开的时候嘎嘎直响,门轴里也不上油。开门的时候发出嘎嘎声很远就能听到,老人说这是故意要让门发出这个声音,让这个响声传的越远越好,证明这家人家乓乓响!台门里祠堂的里面夹层 还有个供有神龛及祖宗的牌位的后堂,那里总让人感到有点阴森森的,现在这里被二叔都用来存放坛装老酒了,每年存三取一, 循环饮用。祠堂的后面空地原来有颗有点年轮的桂花树,每当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的时候,我娘娘都会在桂花树下铺上一条干净的床单,然后用竹竿击打树干,此时花雨飘洒,满地金黄,她把桂花收集起来之后,用盐和糖腌渍起来,过年的时候就用糖桂花来蘸年糕、粽子或者做猪油汤圆,糖桂花的味道至今都会记得。小时候曾经看到绍兴家里有十来把各式各样的太师椅,还有不少提篮、锡壶、瓷瓶、碗碟、窗柩等祖传物件,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窗 柩被拦了猪圈,其他物品也不知道被怎样处理掉了,真的太可惜 了。
20年前二婶从一堆老物件里面挑了一个过去清明上坟时用 来装食物的提篮和一个河埠踏道上用来喂鸭食的瓷盘给我,算祖上留下的纪念品。提篮上标识是祖上1908年置办的,至今已经 有 100 多年的历史了,弥为珍贵。从我们宾舍跨过厚田桥走二里路左右就是铁路和 104 国道, 过去在家里的楼屋就可以看到远处奔跑的火车,听到火车车轮碾 过轨道发出的喀嚓喀嚓声音和火车鸣笛声。那时家里也没有钟, 每天全靠火车路过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时间,耕作和休息都是靠火车路过的时间来提示。104国道紧挨着铁路,那里有个汽车站叫秦望站,据传秦始皇当年下江南的时候曾经到过这里,并驻足了望,因而得名“秦望”。秦望往南不多路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太平桥”和“纤道桥”。

绍兴是个“桥乡”,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城 里九头门,十庙百庵八桥亭”,“十里湖塘七尺庙,三山十堰廿 眼桥(廿眼桥又叫泗龙桥,长近百米,二十孔)”。前句道出旧时 绍兴建筑特色;后句概括鉴湖水乡的主要风光。绍兴现存的 604 座古桥中,宋以前古桥 13 座,明以前古桥 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桥 550 座,为威尼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 的 45 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 2 倍。“太平桥”由一座半圆拱桥与九孔高低石梁桥组成,宛若一条长龙仰首横跨浙东运河。桥长 50 米,主孔净跨 10 米,石梁桥 孔径 3—4 米。拱桥的桥拱系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桥南端八字落坡。该桥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朝乾隆、道光、咸丰年 间相继重修。桥拱下有古纤道。纤道桥(柯桥西,沿 104 国道)石墩石梁桥也称古纤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石板石墩组成的长桥,其主要作用为纤夫拉纤用,此外也可用于风浪大时船只的避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年) 重修。”全长 386.2 米,115 跨,每跨净 2 米,桥面用三块条石 拼成,宽 1.5 米,桥墩用条石干砌,桥低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 45 跨较高,可通小舟。桥两面端原有茶亭各一座。建国后经过 修整,现保存完好。我每次回绍兴必定会去太平桥和纤道桥看一看,走一走,在桥堍的凉亭下小恬片刻,静静的坐一会,任凭春风拂面,此时让 人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曲平淡的歌话2020-10-16 15:54:07

娓娓道来,老绍兴的绍兴故事讲得真是好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