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aFpVjf1ZiaemsTS0AfiaYOnicXcH6g.png)
/3_WfMwM1JepFsrCypicf1bhPEjBic3Dg.png)
小时候我们经常回绍兴过年,那时候回绍兴的火车班次 很少,大部分都是坐由上海站开往宁波的 451 次列车,半夜 0 点 50 分发车,旧时的上海站在宝山路天目路(现在的铁路博 物馆),票价为 4 元 1 角,小孩票还可以折扣到 1/2 或 1/4。凌晨火车先经过笕桥站然后是城站(杭州站)。车过南星桥 站我们就会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翘首窗外,因为马上要过钱 塘江大桥了。桥堍右边就是六和塔,文化大革命蔡永祥烈士 就是为了保护钱塘江大桥而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一过萧山 就有要到家的感觉了,我们就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了。早 晨七点多列车就会停靠在距绍兴还有二站的一个小站---钱清。这时二叔他们早早就会等在站台上接我们,二叔会把船 泊在清缸桥头,坐上二叔来接我们的船,一个多小时左右就 可以到家了。有些时候我们也坐棚车回乡过年,所谓棚车就 是用来装货用的铁皮闷罐车,春节客运一紧张,就临时征调 来作为运客的加班车了。记得上海到钱清的棚车车票好像是 2 元 1 角,棚车车厢顶上挂着一盏小马灯,车厢地上放着几块 跳板权当凳子。车厢里没有卫生设备,车厢角落里放着一只 木桶,一旁就用一块布挡一下,当做公共方便的地方。有时 候一个人正好在如厕,列车启动或刹车粪桶就会咣当一下, 粪水会溅得如厕的人屁股上全是粪水,如厕的人就会发出大 呼小喊。我们一般会随身带一些旧报纸,上车后找个远离粪 桶的地方铺上后就开始打瞌睡。棚车是加班车,不但站站停, 而且还要让其它列车先行,所以晚点是常有的事。
/4_HJ6bn7DhMt4JicckA7P9A2Xgiapibg.png)
/5_ksVcnxoOc8gqs2SaibLpBerxQ0Qa0A.png)
过去从绍兴回上海的时候我们都乘由宁波站始发的 452 次 客车,列车早上从宁波发车,到钱清站是 10 点半左右,在钱清 站会停车 2 分钟。452 次客车经常在绍兴、柯桥就已经大量超员, 列车到了钱清站往往连车门都打不开。车下的人就把行李从窗子里递进去恳求车上坐在靠窗的旅客帮忙接一把,然后人再从窗子 里爬进去,过去的人大多心地很善良,基本上都会施以援手。有 一年我 12 岁,我和娘娘还有邻居水银太婆一起回上海,水银太 婆已经 70 多岁,她孤身一人独居绍兴,这次随我们一起到上海 看望儿子。她们二个人都是裹小脚的老太太,水银太婆还给儿子 带了二袋的梅干菜和笋干。列车刚停下,车厢门刚开了个缝二叔 就把门拉开,硬把我、娘娘和水银太婆塞进了车厢,等把行李刚 塞进车厢火车就开了。开车后我凭着个子小比较灵活,背着水银 太婆的二个装着梅干菜和笋干的米袋在人缝里往车厢中间挤,一 面挤一面问人家是到哪里下车?好不容易问到有二个旅客是在 城站下车,就赶紧把袋子放在人家旁边请人家关照一下又返身去 车厢门口去接娘娘和水银太婆。车过南星桥,杭州下车的旅客腾 出位置后我赶紧让二位老人坐下吃点带的点心。火车到上海站已 经是下午快 5 点钟了,水银太婆的儿子、媳妇早就在月台上翘首 以盼了,他们看到老太太平安到达非常高兴,连声感谢娘娘和我 对水银太婆的一路照顾。这件事情在我们老二房被传为美谈,后 来我每次回绍兴遇到水银太婆她总会说起这件事情,水银太婆因 此也成了我的忘年交。1974 年,绍兴二叔家口粮发生困难,师妹从上海去象山 出差,她们乘坐的是由上海开往宁波的 451 次列车,我托她 们从上海带了 20 斤大米去绍兴。那时候通信条件不像现在, 只能提前一周写信告诉绍兴二叔和二婶,请他们在某天早上在钱清站等候接站。二叔和二婶和师妹她们互不认识,只能 像过去地下工作者接头那样,预先约定乘 451 次车 X 号车厢, 我师妹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二婶和堂妹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尽管列车在钱清车站停车只有 2 分钟,但是师妹和二婶她们 还是顺利的接上了头,交接了大米。过去绍兴的“忙坑”很特别(绍兴人称茅厕为“忙坑”),大 多数都是建在路边或是河沿,茅厕后背上面部分有墙而前面是敞 开的,面对着大路或者河道,棚顶多是稻草盖顶。旧时不少如厕 的男人根本就不用草纸,而是在如厕的时候顺手从“忙坑”棚顶 揪一撮稻草来代替手纸搽屁股,久而久之,有些“忙坑”棚顶就 开了个天窗。“忙坑”呈开放式,如厕的人可以观景以及和朋友 聊天,经常看到一个人端着饭碗蹲在河埠吃饭,另一位则坐在茅 厕如厕,两个人聊得津津有味,完全没有忌讳,聊的非常和谐。有的顽皮孩子听到“忙坑”有人,就拿块大石头往坑里丢,每次 丢完都能看见大人裤子都来不及提就追出来大骂“是谁家野孩子 这么没教养丢石头,屎都溅到屁股了”,引得旁人哈哈大笑。
/6_EklDRic74wuDg89DfFib8MIXckOopg.png)
/7_2xKbcM20S6yRuMhwmIOZh5T4jG8zog.png)
过去河水是万能的,能够净化一切,根本没有是否卫生之说。流经村庄那条河在上游河埠踏道头是洗菜淘米用的,下游河埠踏 道头是供洗马桶和涮便壶的,两个河埠踏道头之间的间隔尽管只 有不到五米的距离,但是洗菜淘米和洗涮马桶、便壶的两个河埠 踏道头大家分的清清楚楚,互不相扰,相互之间从不越过雷池。瓜皮菜帮、杂物垃圾任何东西都往河里一丢让它冲走就万事大 吉,大家从不考虑那河水是在涮洗马桶还是在洗菜淘米。夏天的 时候男人下河洗澡时,也根本不管边上是否有人在涮洗马桶。二叔是生产小队的小队长,无论兴田、犁田、耘田还是割稻、 插秧样样精通,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属于全劳动力(每工能拿 十个工分的壮汉,称为“十折劳动”),钉耙、铁 搭在他手里 被他玩的如此轻松。过去农村的农作物都是施的有机肥,很少施化肥,因为化肥 的配额有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忙坑”或粪坑,真正做到了 “肥水”不外流。不少农村家庭都有用河蚌壳做的一个小粪铲, 家里的孩童每天都会背着一个小簸箕去拣猪粪、狗粪、鸡粪来积 肥。农闲的时候也不少人会去捻河泥、捞水草用来沤肥兴田(绍 兴话兴田的意思就是肥田),为来年春耕准备肥料在麦田和油菜、 草子田里开沟排水做春花作物田间管理。我二叔他经常会摇着一 艘船去捻河泥、捞水草,我常常会跟着二叔一块去,二叔在湖中 捻河泥,我就在湖岸边捉虾摸螺蛳,有时候在还会爬到湖中间的茅棚(护渔人休息的水上草棚)上面去躺一会,然后再一个猛子 扎到湖里游泳。绍兴的螺蛳都是青壳螺蛳,肥美鲜嫩,晚上回家 炒上一碗摸来的青壳螺蛳,味道美极了!
/8_tuWyUBoGvWANGsObveLFLsicF7fibQ.png)
过去绍兴的妇女一般不出工,除了家务,她们许多人在家做 花(绍兴人叫挑花)边的工作。从公社拿来图样,绣好了交上去 也算工分。绍兴花边起源于意大利,原名“万里斯”,是由外国 天主教徒于清光绪末年传入绍兴,融国外工艺美术技术与中国民 族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品。花边设计新颖美观,挑绣层次分 明,图案结构对称,色泽素雅隽美,地方特色浓厚见长,被誉为 “一根线艺术”、“中国的骄傲之花”。花边是出口的工艺品, 从农村妇女手中收购价很低,但国际市场上能卖到好价钱,尤其 是许多欧美国家喜欢用来做台毯或窗帘。一张中等大小的花,用 线上百根。一根线,需用三四百针,完成一张花边,总要数万针。这数万针,可以换回一到两块工钱。花边是挑在花样纸上的,为了挑花时挺括方便,在花样纸 背后,还要衬一层厚牛皮纸或油纸。花样纸上,灰色虚线浅浅地 描着花样,先照着花样一针一针缀好花线,这一步,很像中国画中的勾勒。框架勾勒出了,再进行下一步的渲染,当然不是用笔 墨,用的是针和线。我的二婶和几个堂妹个个都是绣花高手。那时都绍兴农村还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一到晚上整个 村里黑黝黝的,伸手不见五指,每到晚上,二婶会点上一盏煤油 灯,静静的在灯小编织镂空抽纱花边,往往要到下半夜才会休息。
/9_o0vjBiazTD4BJiaI2zCGUn29AmJO2Q.png)
/10_zic3aTseMJH9Uohp0fRMQxcmd14m8Q.jpg)
/11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12_z7vwIzfJ2ND71aR1sicMc2fQOiagOA.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