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第七章历史性的启堆 ​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下)

深海蛟龙 2020-10-19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陈右铭 李忠效 著

第七章历史性的启堆

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下)

彭士禄跳起来了

陈右铭自述——

1970年7月18日,是个令人难忘的不寻常的曰子。

18点,模式堆开始升温升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反应堆的功率也在一点一点地缓缓提升。在场的领导和科技人员都瞪大眼睛,观察着中心控制台那一排排熠熠闪光的信号灯和不停转动的仪表,观察着已经启动起来的反应堆。一个个操作人员瞪着明亮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仔细地记录着各种试验参数,大厅气氛格外紧张。

就在同一时刻,在北京中南海总理办公室里,周总理也在密切关注着试验的情况。提升功率时,测量核燃料元件温度、压力等仪表的脉冲管漏水,于19日凌晨停堆进行检修。

我向国防科委电话汇报了这一情况,因为接电话的参谋熟悉反应堆的构造,我就讲锝比较简单,没想到他也像我这样简单地向总理做了报告。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总理很担心,以为反应堆出现了什么问题。

其实这个漏水的脉冲管不是反应堆的部件,是一个测量仪表的附件,是通到反应堆里去测量反应堆的各种技术数据用的。在管子与反应堆壳体连接处出现漏水现象。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只好停堆检修。实际上是个小故障。

当我知道总理为此而担心的情况后,我很后悔,感到没有尽到责任,应该特别说明是反应堆以外的故障,并提醒参谋向总理说明这一点,免得让总理担心。后来我批评了那个参谋。我说,我给你们打电话,你们应该能听懂啊,报告总理的时候应该跟总理解释一下,反应堆没有问题,是一个测量仪表的管子漏水,总理不就不担心了吗?

从开始升温升压到停堆检修为止,一连十多个小时,周总理每隔一会儿就给国防科委打一个电话询问试验情况。当把停堆检修和第二次升温升压时间报告后,周总理20曰上午又来电话指示:“加强现场检查,越是试验阶段,必须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才能符合要求,取得全部参数。”

参试人员很快修好了脉冲管,经过仔细检查,7月23日,又幵始启堆提升功率试验。到8月28日,反应堆达到额定功率,主汽轮机超过原定设计指标,核动力装置其他各项主要性能,也基本上达到或超过原定设计指标。指挥长满含热泪站在试验大厅的高台上宣布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大厅内外顿时一片欢腾:

“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彭士禄也情不自禁地像个大孩子似的跳了起来,泪水扑簌簌流下双颊。

李忠效插叙——

像任何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彭士禄所走过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他的理论和他的思维方式,有时候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他,支持他,更多的时候,他处在反对者和过激者以及保守者的合围之中。

当初,二机部提出的建造陆上模式堆的设想以及整套结构布置的设想,曾经引起某大学和某研究所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方案。

于是一场激烈的争论爆发了。

反对搞模式堆的人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搞这么繁琐,因为陆上模式堆不仅使试验费提高一半,而且会推迟核潜艇下水的进度,还不如直接将反应堆装艇试验,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交部队作战斗艇使用。若不完全成功,经过修改后交部队作训练艇,经过进一步修改后再建造战斗艇……

彭士禄一方则认为:艇上核动力装置我们没有搞过,技术上百分之百成功没有把握,不经过模式堆试验就直接装艇危险性太大。

经过争论,反复研究分析,意见逐步取得一致,彭士禄取得了初步胜利。后来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都表了态:为了核动力潜艇一次建造试验成功,必须建立陆上模式堆。这个钱不会白花,是合算的。

彭士禄的前进道路上终于亮起了绿灯。但是,前面还有无数的沟沟坎坎需要跨越。

有一天,彭士禄忽然看到一家外国杂志刊登了美国核潜艇动力主泵的照片,文字介绍是全密封结构的。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他的联想,我们的核潜艇动力系统的主泵也必须是全密封的,决不能漏一滴水。

据说,早在彭士禄参与核潜艇工程之前,有人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介绍日本密封泵的文章、照片和剖面图,采用密封泵的方案就已经确定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研制工作一直没有进展。

彭士禄把专门搞水泵课题的何亚音找来,把研制密封主泵的任务交给他和他的同伴们。不久何亚音他们就把图样和技术说明书搞了出来。其技术要求就当时所能达到的工艺水平而言,是很难实现的。但沈阳水泵厂和哈尔滨电机厂听说是核潜艇工程的项目,很重视,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个任务。

工厂按照图纸做出了主泵样机,经过检验,没有发现问题,然后投产。但是正品泵壳做出来后,发现外表有瑕疵,军代表怕负责任,不放出厂。

快要进行工程安装了,主泵却不能出厂,技术人员和厂方领导急得团团转,最后只好把彭士禄从北京请来进行鉴定拍板。此时是1969年的夏天。

彭士禄连夜赶到沈阳,主持召开技术会议。

“你们都发表意见,我听听。”彭士禄说。

军代表认为:主泵属于高压水泵,不但要承受很大的气压,还要承受高温,技术参数一丝一毫不能含糊。

厂方表示:谁不愿把活儿干得无可挑剔,只是工艺所限,现在已经发挥了最高水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到他的身上:

“彭总,我们双方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只有听你的。”

“彭总,你决定吧。不然,谁也不敢拍这个板,恐怕要把事情耽误了。,’

这时彭士禄经过对样机的全面审定,心里有了底。同时他也看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核潜艇工程是前所未有的高机密新工程,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工程本身已被赋予过多的政治色彩,

因此大家小心翼翼,生怕稍有不慎就被扣上政治帽子,在某些指标参数面前,表现了过多的刻板。

彭士禄对大家说:“你们都跟我说实话,是否有技术和产品以外的担心?别怕,如果有人因为技术问题被打成反革命,我陪绑!”

有的技术人员终于承认:“技术指标是定得高了,主要是怕出问题担不起责任。因此,保险系数加码又加码。”

军代表也松了口:“其实这点瑕疵,外国产品恐怕也免不了。主要是怕出问题,担政治责任。”

于是彭士禄发话了:“现在就要进行工程安装了,重造一个密封主泵,时间已经来不及,我的意见,将这个主泵的瑕疵部位进行补焊、

打磨处理,然后出厂。”

有人问:“谁签字?”

彭士禄坚定地说:“我来签。出了问题我负责!”

就这样,彭士禄把一个费了很大劲造出来,差点被枪毙的密封主泵给救活了。

像这样大胆拍板的事例,在彭士禄为核动力装置设计中还有很多。

有人说,彭士禄只要有七成把握就敢拍板,另外三成风险再想办法避免。

彭士禄则认为,如果什么事情都等到十拿九稳了才干,那么我们的核潜艇到下个世纪可能也造不出来。

搞核反应堆,让人提心吊胆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

现在,事实已经向人们证明了一切。彭士禄怎能不激动?陈右铭自述——

反应堆达到满功率指标的消息传到北京,各级领导同志都非常高兴。中央军委、国防科委、二机部、六机部等单位纷纷来电致贺,试验基地再一次沸腾起来,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

此后,陆上模式堆经过16个阶段、610天各种功况的运行试验,结果表明:核动力装置的总体设计是成功的;各种设备的布局和安装是合理的,运行是安全稳定的,设备的极限参数大多还有一定的裕量;主要技术性能基本达到或超过原定指标;反应堆超过原定全功率工作期的68%;在结构、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绝大部分经过改进得到了解决;有的设备技术指标未达到或不够完善,但不影响安全使用;有的设备、系统技术性能不先进,如核动力装置热效率不够高、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小等,因为是结构上的原因不好修改,只能在研制第二代核动力装置时加以改进提高。

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主要完成了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验证了核动力装置的设计、总体布置和设备安装,为核潜艇和下一代核动力装置的设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二是对系统、设备暴露出来的设计、制造工艺、材料等方面210余项问题,大都做了改进完善,对保证潜艇动力装置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为核动力装置定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是通过物理、热工、控制、仪表、屏蔽、剂量、震动、噪音、应力等530余项次的试验,基本上摸清了核动力装置的性能,对科技、使用都有价值。

四是积累了大量运行、检修和管理的经验,初步完善了运行、检修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对指导核潜艇运行、检修起了很大的作用。

五是培训了 1 100余名核动力装置运行、设备安装、调试、检修和各种专业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为压水堆发展储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

六是重点开展了物理、热工、化学和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对改进提高第一代核潜艇动力装置及第二代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很有意义,对发展我国反应堆工程事业和核能源事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完成的上述任务看,建设陆上模式堆的决策是正确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历史性的启堆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待续——

前文回顾: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