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潜艇部队

李卫星 深海蛟龙 2020-10-22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西沪港战友之家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前言:这是一篇好文章,真实展现了潜艇部队官兵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潜艇兵战友之家此文识别时发现错别字没能很好改正,因此再发平台,感谢战友的支持和帮助,你们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动力!
走进神秘的潜艇部队
—— 一位军报记者在潜艇部队代职的感受
文 / 李卫星
本文作者

作为一个曾经在潜艇部队工作、生活过的军报记者,仅以此文,向生活、战斗在大洋深处的潜艇官兵表示深深的敬意! 

2003年2月81日,农历正月十五过后,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奉上级命令,我离京赴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代理副政委职务,时间一年。 

在赴任的飞机上,望着机翼下浩瀚的大海,我内心既兴奋、激动又有点紧张、不安。等待我的将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全新的面孔。潜艇到底什么样?潜艇兵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神秘和陌生的。 

 

崇高的使命 博大的情怀 

潜艇,这种能潜能浮又能遨游大海的“钢铁巨鳖”到底是什么样?对我这个入伍多年的老兵来说,始终是心中的一个谜。一到代职部队,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目睹一下潜艇的“雄姿”。然而,潜艇给我的第一印象却使我大失所望。 

远远望去,停泊在码头上的一艘艘潜艇,钝钝的头部,圆圆的身躯,尖尖的尾巴,光光的脊背,在海风吹拂下微微摇晃。它既没有水面舰艇的伟长和壮观,也看不到作为“水下杀手”应配备的武备系统的威严,至少从外表上感受不到“深海幽灵”的阴森和恐惧。陪同我参观的干部科刘干事告诉我:停泊在码头上的潜艇露出水面的部分只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身躯是在水下,只有进坞检修时,才能看见它的全貌。我问:咱们的潜艇(战斗力)行吗?他非常自豪地说:政委,潜艇可是咱们海军的“杀手锏”,世界各国(敌人)都怕它。 

“杀手锏”!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潜艇被称为“杀手锏”的特殊地位和使命渐渐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严格说,潜艇不是能炫耀国威的战舰,因为从它的外表是看不见什么枪炮和导弹的。从本质上来说,潜艇就是一个密闭的钢管。但装备了鱼雷、导弹和推进装置后,这根钢管却成为世界武器库中为数不多的战略与战术兼具的武器平台,显示出其强大的破坏力和威胁力。在20多年前的马岛战争中,当时,阿根廷海军并不畏惧英国由数十艘军舰组成的特混舰队。但当英国宣布“征服者”号核潜艇前往南大西洋后,阿根廷海军舰队立刻后退几百海里。而当“征服者”号击沉阿根廷海军“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后,阿根廷海军连同其“五月二十五日”.号航空母舰立即全部退回本土港口,从此再也没有出航。 

古往今来,兵家都追求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而隐蔽性是潜艇最大的优势。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潜艇可以下潜到水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深度航行,海水成为它的天然屏障。由于水下续航力大,自给力强,潜艇可以几十天甚至上百天在深海游弋,一旦发现目标,突然隐蔽地发起攻击;攻击完毕又能够在大海中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从它降临海上用于战事起,其行动就是神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828艘同盟国的商船被德意日等国的潜艇击沉,以致迫使同盟国平均“以52艘船只和100架飞机对付一艘德国潜艇,100名英国和美国军事人员来对付1名德国海军潜艇艇员”。担任过海军大臣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坦言:“战争(二战)中唯一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潜艇,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值得自豪的现在。它在当今世界各国海军的战斗力组成中举足轻重,是海军的宠儿和骄子。曾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发生大规模海战,潜艇有可能成为海洋的主宰。届时,任何亮在水面上的舰艇,都将在敌方精确制导武器的突然一击中毁灭。惟有潜艇,能在水层的遮掩下出没无常、沉沉浮浮、独来独往、出奇制胜。因此,潜艇势必成为未来海战的“杀手锏”和决战决胜的水下突击力量。 

潜艇是现代战争中的海军骄子。可潜艇艇员的生活训练却是异常艰苦。潜艇部队的特殊使命和任务决定了其始终处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不仅平时要完成大量繁重的日常战备训练任务,而且经常单艇远离祖国大陆赴太平洋执行战备巡逻远航任务。远离基地作战、水下长时间隐蔽航行、单艇独立执行任务的特殊性,要求潜艇官兵必须具有很强的牺牲奉献精神。

一次,随艇出海,恰与一艘驱逐舰一同出港。看到雄伟壮观的驱逐舰,我问一位雷声业务长,如果打击像这样的驱逐舰需要几颗鱼雷,他说,如果击中要害的话,两颗就足够了。我又问他,如果攻击航空母舰需要几颗,他说,六发齐射击中要害也差不多。我继续问道,攻击后,我们能摆脱吗?他怔了一下,笑得非常坦然地说道:“政委,如果真的打起仗来,我们攻击了就没打算回来。”这种牺牲奉献精神,体现了潜艇官兵的博大情怀。


除不完的铁锈 学不完的潜构 
“除不完的铁锈,学不完的潜构”,这是我到代职部队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据说,这是潜艇部队的一句行话,凡是干过潜艇工作的人都知道。 
除铁锈好理解。潜艇偌大个钢铁躯壳,终日与大海为伴,风吹浪打、日久天长被锈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所以,为了保证潜艇的使用性能,潜艇兵一项日常性的维护保养工作就是除锈,用一特制的小铁锤和小铁铲将艇身上的锈敲掉或铲掉,然后刷上油漆再等铁锈生长出来。当潜艇停靠在码头保养时,经常可以看到潜艇兵除铁锈的身影和听到叮叮当当敲铁锈的声音。 
学潜构就有点让人费解了。潜艇结构在设计图纸时就已经定型了,出厂下海后更是不能轻易变更的,怎么会学不完呢?我一到部队,就东借西找划拉了许多关于潜艇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包括《潜艇结构》、《潜艇操作条例》、《海军舰艇条例》、《损管操演守则》等书籍,试图下点功夫把它弄明白。一位资深的潜艇干部看到我学习的认真刻苦劲,给我泼冷水说:白搭,我搞了30多年潜艇,还在潜艇学院专门学习过四年,现在潜艇上的有些阀门、部位还叫不上名。一席话,把我的学习热情一下子给浇灭了。 
其实,下到潜艇里面钻上一钻,面对满眼密密麻麻的网线、令人眼花缭乱的信号灯,听艇员用各种专业术语喊着战斗号令,何止是学习热情没有了,眼睛不花、脑袋不痛那才叫怪呢。潜艇内部结构庞杂、机械仪器数以千计,具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的部分占百分之七八十。单是舱室里大大小小的各种阀门,种类繁多,就让你数也数不过来。举一个小例子:潜艇中的排污系统与其他诸如指挥、火控、声纳、机电系统相比,应该说是一个很不起眼的部位,但光是这一个部位,就有供气阀、减压阀、供水阀、均压阀、疏水阀、放水阀、船舷阀等大大小小数十个阀门。我问过一位艇长,潜艇中究竟有多少阀门?他说,在潜院上学时记过一个数,但现在说不太准确了,几百个不止,上千个应该是有的。这么多的阀门,光是记住它们的名称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有那么多别的构造。但自己既然到潜艇部队来代职,一些必要的潜构还是要学的。依照从事理论工作多年的经验,用系统论的方法,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进行突破,总会把潜艇学个八九不离十吧。但想起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说过的一句话:“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于是脑袋又大了。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艘军舰是一个国家现代大工业的缩影。他这里指的军舰是水面舰只,那么,一艘潜艇呢?潜艇技术比水面舰艇技术更加复杂,它对材料、工艺、动力装置、操纵系统观通设备、武器装备等都比水面舰艇有更高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一艘潜艇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海下流动城市。高技术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驾驭者。
操纵潜艇在大海中沉浮驰骋,不仅要求指挥员具备较高的指挥能力和技术素质,而且要求每个艇员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操作技能,任何一个人、一个部位、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闪失,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艇毁人亡。所以,当一名合格的潜艇兵自然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来说,当潜艇兵除了要求是高中毕业、体格检查比其他兵种严格之外,还要经过潜艇学院的专门培训才能分到部队。
而潜艇干部则要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然后再从部门长一步步干起,当副长、艇长后还要经过院校的再培训。当一个合格的艇长则要经过三、四次院校的培训和长期的海上实践锻炼。
因此,不耻下问是潜艇部队的好传统,学习也就成了潜艇艇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兵向老兵学习,干部向战士学习,首长向部属学习,在潜艇中是司空见惯的。在艇上,经常可以看到艇员拿着手电,爬舱室、钻水柜、摸管路、熟悉机械位置和了解潜艇的技术性能及各种设备,许多潜艇兵不仅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在无灯光情况下操作,而且能熟练操纵几个不同岗位,艇上有一大批被称为“活电路”、“活管路”、“活海图”的训练标兵。 
随潜艇出海,我非常佩服潜艇艇长的素质。他们的知识面特别广,可以说是知天知地知海洋,指挥潜艇能走能打能隐藏,训练中会做会训、会管理、懂技术、懂战术、懂战法,达到了掌握自己的、熟悉友邻的、了解外军的境界。
航行中,一道口令下去,各个部门、各个战位需要做出哪些动作、该有哪些反映,基本上在他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流程图。我想,能当到潜艇艇长这个份儿上,他的脑子也基本变成“潜构”了。 
一个优秀的飞行员可以使一架战斗机成为致敌于死命的武器,但潜艇却需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共同努力。潜艇复杂的技术装备,使其必须配备训练有素的潜艇兵才能成为真正的“钢铁鲨鱼”。
回报社后,一位曾经到潜艇部队搞过调研的领导问我,你在潜艇部队代职一年,能不能用一句话形容一下潜艇,我就把潜艇部队的那句行话说给他听了。他听后不以为然地笑笑说:“不到位,应该是,一艘潜艇就是一座城市。” 
此言极是。
潜艇兵辛苦 潜艇兵可敬 
美丽的海滩、醉人的海涛、翩翩起舞的海鸥、清新甘醇的海风,这一切,都是吸引内地人渴望到海滨度假、观光旅游的主要原因。一些朋友得知我到潜艇部队代职的消息后,打电话询问我代职情况时,都羡慕不已地忘不了问一句:跟潜艇出过海吗?感受如何?有的甚至会问可在海底看到的景色,一定很不错吧?
代职锻炼,与艇员同生活、同工作、同学习、同娱乐,包括同出海训练,是一项份内的重要工作,也是亲身体验基层官兵冷暖疾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增进与基层官兵感情的极好机会。代职期间,只要有机会出海,我都积极争取参加。至于出海的感受,那就一言难尽了。 
潜艇兵工作、战斗在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阳光、空气、淡水三大要素相对不足的环境里。作战潜艇不是用于水下观光的游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尽可能提高艇内空间的利用率,潜艇是完全封闭的,没有舷窗,在水下惟一能看到海面的是只有指挥员才有权使用的潜望镜。笔者出海时经批准曾用潜望镜观察过海面,朦朦胧胧的近似透过毛玻璃看东西,置身在万顷波涛中,看到的除了望不到边的混沌的海水还是海水,偶尔能看见往来的船只,根本看不到飞翔的海鸥,也看不到水中的游鱼,没有涛声入耳,也感觉不到潜艇在航行。艇员各自的战位大都在艇内,除了舵信兵在潜艇水面航行时能在舰桥上了望观察海面外,其他人一般是不允许到舰桥上去的,所以出海时根本看不到海上的任何景色,所能看到的只能是艇内密密麻麻的机械管路、黑黝黝的设备和灰蒙蒙的壳体,感受到的只能是高温、高湿、高噪音、缺氧的环境。 
有人会问:海上的空气一定很好吧?是的,海上空气是清新的,但潜艇舱室内的空气则是混浊的。常规动力潜艇受技术条件限制,艇内工作和生活空间狭小,生存环境恶劣。艇员出海不仅要经受水面航行时大风大浪大涌的考验,而且要经受潜航时高温、高湿、高噪、有害气体高污染以及缺氧的考验,经受长时间海上航行枯燥单调生活和复杂敌情险情的考验,经受随时可能发生故障处置不当所带来危险灾难的考验。
有关科研部门在远航的潜艇上曾做过检测,发现艇上有害物质多达数百种,包括内燃机燃料废气、蓄电池的废气、油漆涂料的挥发气体、武器发射时的废气、仪器设备发出的废气、人体排泄物造成的污染,等等;人在密闭舱室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一些有害气体浓度可达到危险水平。一位“老潜艇”告诉我,一次他所在的艇60昼夜远航回来,许多艇员的牙床都松动了,头发一把一把的掉;长时间远航,使人的感官反应麻木,一位士官过防水门时头部撞出了血,竟然浑然不知……
为保证艇员基本的生活条件,潜艇下潜前,一般都要长时间通风,把艇外新鲜的空气吸进舱内;下潜后,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后,艇员靠“再生装置”产生的氧气来呼吸,而这种氧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潜航时,电池泄漏出来的氢气要靠消氢器消除,否则,氢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就会发生爆炸。其他气体就很难排除了,只能采取搅拌混合的措施,说白了,就是把各种废气平均到潜艇的各舱室,让所有的舱室都均摊一点,免得有害气体过于集中造成人员的中毒。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混合气体,在潜艇这个“大铁桶”内来回循环,时间长了,能熏得你嗅觉麻木,香臭不分,阵阵作呕,心情烦躁。所以,当你走进一条刚刚返航的潜艇舱室内时,最让你难忘的就是那股浓烈难闻的气味。


 有一首歌曲叫《军港之夜》,曾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唱遍大江南北,“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留给人们对水兵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当你真的与潜艇周游“海底世界”,就会知道海上睡觉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了。潜艇兵把潜艇戏称为“龙宫”。从外表看,“龙宫”是个庞然大物,可钻进去一看,里面的空间可谓是“寸地寸金”,很难说清艇员在“龙宫”里属于自己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在潜艇舱室内两人相向而行需要侧身往来,睡觉时则用可拆卸式的宽0.6米、长约1.7米的吊铺,睡时装上,起床卸下,否则就会影响机械正常的工作和人员操作。艇员睡觉的帆布床,上下用一吊链相接,三层、四层不等,层与层之间距离不超过1米,只能侧仰而入,在床上翻个身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像我这样1米8的大个儿躺在上面睡觉,侧卧着半截小腿还得悬空。
艇舷鱼雷舱是艇内净空间最大的舱室,睡觉条件最好,但战备值班和远航时,潜艇装上鱼雷情况就好不到哪儿去了:备用鱼雷架左右两排用固定带扎牢的鱼雷及装填装置占去了舱室主要空间,鱼雷身上涂满了黄油,一不小心蹭上,粘在身上粘糊糊的很难清除。机关随艇人员多时,鱼雷长会在备用鱼雷架上用木板临时搭起“加铺”,为外来户“安家栖身”。
潜艇远航时,深潜在大海里,看不到星空,见不到太阳、月亮,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艇员每隔四小时轮班一次,一更的人值班,另外两更的人睡觉,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几天下来就把人的生物钟搞乱了,让睡时睡不着,犯困了想睡觉又要值更。即使睡着了,紧贴着凉搜搜的潜艇壳体,怀抱着硬邦邦的铁柱、阀门,还要时刻警惕头顶放置物品的掉下,呼吸着混沌沌的污浊空气,听着柴油机噪杂的轰鸣声,睡不沉,也睡不稳。
“龙宫”里最豪华、宽敞的要数二舱的三个两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号称艇上的“总统间”,是艇上一、二号首长休息的地方和译电员工作室,但几乎所有的艇长、艇政委都没有在属于自己的房间休息过。一位艇长跟我讲:当了5年艇长,从没有睡过艇长间,这个待遇出海时都让给了随艇出海的首长和机关的同志了。 
“龙宫”里最金贵的要数新鲜蔬菜和淡水了。潜艇艇员伙食费较高,我军能与之相比的只有飞行员的伙食,陆上每餐要保证8个热菜、四个凉菜,主食三种以上,一年四季水果、牛奶保证供应。但潜艇出海时的伙食与陆地相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潜艇上编制有一名厨师,有一个面积5平方米左右的厨房,但要保证70多人的一日三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平时出海一般是两个主菜两个凉菜。通常是厨房把饭菜准备好,以舱室为单位把饭盆一个舱一个舱传递过去,然后由舱室长分给每个人。由于空间狭小,艇员就餐没有固定的位置,或站、或蹲、或坐在一个角落,手中端着凉、热混在一起的饭菜匆忙吃完,马上奔赴值班岗位,接替其他人员就餐。吃饭过程中,还有可能出现战斗警报、速潜警报、损警报等全员工作信号,所以艇员都有吃饭快的习惯,许多人因此患上了胃病。潜艇远航,食品以各类罐头和半成品为主,蔬菜也大都是真空包装的罐头,吃得人倒胃口,许多人吃了便吐,但为了工作,吐了还要再吃。远航时大家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一口新鲜的蔬菜,缺少蔬菜使水兵们口腔、眼角溃疡。潜艇贮藏的淡水是限量供应的,每天每人只配给一茶缸。在电机舱内值,气温高达40℃,每天流出的汗水,比饮用的淡水都多。常人很难想象在大洋底下一呆数十天没有淡水的感受:用棉球沾酒精洗碗,用毛巾沾水擦脸,艇员胡子长长、身子发馊、衣服结出汗晶,一些艇员甚至烂、患皮肤病…… 
在与潜艇官兵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他们那种“吃苦不言苦,苦中乐业,苦中敬业,苦中创业”的崇高境界和奉献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教育着我。
当我第一次随艇出海训练时,看到指挥员身着厚厚的防寒服还要披上大衣在寒风刺骨的舰桥上指挥,下到舱室,看到艇员在高温、高噪音的工作环境中坚守岗位,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生活的辛苦;当我与艇员一起出海训练累得腰酸背痛,恨不得快点上床休息时,看到艇员们还要保养机械、排除故障、充电装载我切身感受到了艇员工作的劳累;当我参加连续性航行,睡在狭窄的床铺上,看不到太阳,见不到月亮,听不到广播,读不到报纸时,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生活的枯燥;当我和艇员一起保养机械,看到他们在转不开身、挪不动位的狭窄空间里,一身油、一脸汗地爬水柜、钻舱底、卸机械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干潜艇工作的艰辛;当我听到361潜艇失事,70名艇员全部遇难的噩耗时,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工作的危险;当我看到潜艇远航隐蔽出航,没有鲜花、掌声的欢送,“入海惊心动魄,回港悄无声息”,我切身感受到了潜艇官兵“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甘当无名英雄的博大胸怀…… 
离开代职部队已经几个月了,不知怎的,与潜艇官兵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却时常重现在脑海里。每当我想起那些常年工作、战斗在潜艇上的官兵们,他们在高温、高湿、高噪音、高污染的狭小艰苦环境中,时时刻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使命甘愿奉献,我心中总是泛起阵阵的激动,对他们由衷的产生出深深敬意。 
时间会让人忘记很多,但我相信,潜艇部队代职的经历绝不会从我的记忆中淡出,它留给我的印象只会历久而弥新。

(作者系原解放军报理论宣传部副主任,文章写于2004年)

★相 关 阅 读
“龙宫”生活三十天
独艇走大洋——随某潜艇出海巡航散记
龙宫探月
那年今日,我们去远航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

不会敷衍尔琳2020-10-22 18:15:59

谢谢驻京海军领导理解我们一线战友们!赞 7

格格不入岸2020-10-24 23:30:03

读罢此文很是感动。作者親历体验,叙述完整,文笔流畅激昂;专业性强,真实反映了潜艇兵的生活状态。读后很親切,很慨叹!!!作者你好!谢谢你又一次思绪拉回到往事的记忆中~~, 潜二支211艇77年舰务兵韩建章。 敬礼!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