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 第十章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3)​

深海蛟龙 2020-11-19

 

这里是复退海军网上精神营地。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深海蛟龙然后点关注即可成功归队!

 

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

陈右铭 李忠效 著

第十章试航:胆量与意志的考验

王道桐出堆舱后,没有想到自己“吃”了多少剂量,而是望着费洪玉和王金成,内疚地说:“我对不起你们呀!”
费洪玉激动地直摇头:“队长,你说哪里去了!你比我们吃的剂量还多呀!”
费洪玉说的是事实。在这之前,也曾发生过泄漏事故,每次王道桐都是冲在前面,带领大家抢修。他到堆舱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靠近泄漏的部位最近。因此,“吃”剂量也最多。所以许多人称他是“拼命三郎”,还送他一个外号“敢死队长”。
后来在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时,王道桐又以厂长助理的身份率队参加深潜,当核潜艇潜到x x x米深度时,艇体受到海水的强烈压迫而发出可怕的巨响,艇体弹性变形,某舱一根支撑角钢压成了弓形,有人要向指挥舱报告,他怕动摇指挥员的决心,没让报告。他认为不会出问题。就这样,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核潜艇深潜成功,安全浮出海面。

祖国没有忘记王道桐。
他的胸前,佩戴着三枚金灿灿的奖章: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功臣、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
一个虎口脱险的人
陈右铭自述——
在王道桐这位“敢死队长”的手下,还有许多“敢死队员”。他们中间除了费洪玉、王金成以外,还有李铁民、李占一、赵玉德和董有经等。这些“敢死队员”的共同特点是都像王道桐那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他们又有自己的不同点,董有经就是具有丰富特点的一位。

董有经1936年生于大连市郊的一个贫农家庭。1955年进大连造船厂当钳工。从此,他一直为海军建造舰艇。

董有经是个初中生,不费多大力,就可以掌握钳工这套技术。可他为了多为海军装备建设做贡献,把标准定在高层次上。他首先从提高自己的文化科学知识方面下功夫。他考入了业余高中,又考入了业余大学。他的业余时间很少,常常是听了课,没有写作业的时间。他家住在小平岛,来回要乘四小时的公共汽车。本来他可以住在船厂,但家里有双目失明的母亲,需要他照顾。他每天利用乘车时间复习功课。他天天如此,坚持了六年。

在这六年里,他学会了高中课程,又学了微积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学、机械制图等大学课程。在这期间,他还学了“钳工基础”、“机械传动”、“液压传动”、“船用内燃机”、“船用汽轮机”等技术知识。由于他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提高了,成了船厂的“钳工之王”,于是被选到核潜艇总装厂来了。

建造核潜艇,对他来说自然是个新课题。他想,既然是来造核潜艇嘛,就应该掌握核动力技术。

—天,董有经找到队长王道桐:“队长,我想学反应堆技术。”

王道桐直截了当地说:“你想过没有,同核反应堆打交道,有被核辐射的危险,你不怕?”

“我早就想过了,大不了一个死,怕什么?”

“好吧,但不能后悔!”

董有经下了学习反应堆的决心,每天晚上坚持学习。这期间,到处贴大字报,到处搞“革命大批判”,董有经仍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

“董有经,你知道你走的什么道路吗?”一个造反派以威胁的口吻问道。

“我知道,我走的是又红又专的道路。”董有经心平气和地说。

“你走的是‘白专道路’!”

“是红专还是白专,不要忙着给我作结论。”董有经笑笑说。这次谈话之后,就有人贴出了批判董有经走“白专道路”的大字报。开始他不理睬,后来越贴越多,大批判的风越刮越大。董有经经过苦思冥想以后,向王道桐提出到外厂“留学”的建议。理由是光学书本知识不行,更需要掌握操纵技术。同时也为了躲个清静。

“这是个好主意!”王道桐支持说。

“我跑了,你不怕追后台?”董有经有些担心。

“追什么后台,这是毛主席批准的工程,谁敢追查?”

董有经带着几个人,到了模式堆试验基地和有关生产厂“留学”去了。

“留学”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躲避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学到了新的技术。董有经“留学”回厂后,担任了一回路专业施工员。按规定,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的技术员、工程师才能担负这个职务。造反派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

工厂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大字报。这些大字报有这么一句责问领导的话:放着又红又专的人不用,偏偏用既不红又不专的人,你们执行的是哪条干部路线?!

造反派的头头还多次追问董有经:“你的后台是谁?”“你有什么本事,是凭什么爬上去的?”

董有经以温和的口吻说:“我是没有什么本事,我随时都准备把这个职务交给有本事的人。”

但是过了很久,谁也没有来接这个职务,而他又接连担任了反应堆运行值班长、工艺室副主任。王道桐担任副厂长之后,董有经又接替了副队长的职务。

董有经在这些位置上,不是靠什么后台,而是靠技术,靠拼命干。他不仅能熟练地安装、调试核反应堆,而且能针对安装、调试以及后来航行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革新,使设备的质量有了提高。

在航行试验中,有一次我同几位工人闲聊,问董有经:“工厂很多人都参加写大字报,你为什么一张不写呢?”

“陈主任,我要工作,还要学习,哪有时间去写大字报呢?”董有经向我笑笑,“我跟你说心里话,写大字报要是能写出核潜艇来,我就整天写;要是大批判能批出核潜艇来,我就整天参加大批判。”

“你跟我说这些话,就不怕我整你吗?”

“我相信你不会整我,你是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你比谁都着急搞出核潜艇来,不然你在这里受苦受累干什么?”

在航行试验中发生了一起事故。

“蒸发器发生泄漏!”核动力装置操纵室值班员报告。

我知道,反应堆运行时,蒸发器是不能停止运行的,时间长了,会造成反应堆舱放射性污染,于是,我立即下令返航,停堆修理。

董有经第一个接近蒸发器进行检查。研究所工程师张继贤和王道桐紧接着来到蒸发器面前。他们开始检查时,我也来到了现场。

“陈主任,快出去!”董有经使劲推我。

“没关系,你们快进行检查,看有多少根管子漏?”我推开董有经的手说。

“还未查完,这里危险,你快出去,查清了向你报告。”王道桐也推我。

“我有危险,你们检修不是更有危险吗?”

“你的任务是领导整个核潜艇试验,修理是我们的任务,你没有必要到这里来吃剂量。”王道桐更加使劲地把我向外推。

“不把情况搞清楚,我怎么下决心?”我说。

他们很快查清了泄漏管子的数量,但管子为什么漏,只有取出管子才能查明。

“你们想办法取出几根管子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发生泄漏的。”我对王道桐交待说。

董有经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很快设计、制造出一把割刀和一个拔管机,在12分钟内就能把管子割断,拔出来,还可以远距离操纵,可大大减少放射性对人体的伤害。

董有经还发明了一种主泵锥面加工镗床。这种镗床,精巧、轻便、实用,可放在核潜艇舱内,对主要锥面进行高质量的加工。如果没有这种镗床,必须把需要修理的主泵从管道上分割下来,吊出艇外,运到车间,上机床加工;还需要打开艇体,拆除部分设备。既费时,又伤财。这种镗床,获得国防科技三等奖。

董有经不仅有高超的技术,更可贵的是他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

反应堆在运行时,堆舱温度一般在50摄氏度以上,放射性剂量也最高。如果在运行中,急需进行检修时,只要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董有经决不找第二个人,自己就悄悄地把故障排除掉;如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必定冲在最前面,领着大家抢修。

李忠效插叙——

我在一个材料上还看到这样一段董有经“虎口脱险”的故事:

一次,反应堆舱出了毛病,董有经毅然打开重达两吨的铅制屏蔽门,提着扳手钻进堆舱。堆舱里,难闻的气味和灼人的热浪猛地向他扑来,只一瞬,他便感到头晕目眩,身体摇晃了几下,汗水立即从他的全身涌出来。他定了定神,睁开眼睛,提着扳手走向发生故障的部位。

董有经用他熟练的技术,迅速排除了故障。又迅速按原路返回。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沉重的屏蔽门已严严地关死了!他抓起门口的电话,恰巧电话坏了,不能向外面通话。他满头大汗地趴在观察窗上,眼睁睁地看着几个熟悉的身影从窗边走过,他放声大喊,可是隔着一尺多厚的玻璃砖,就是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他的心一下收紧了,死亡的恐怖“轰”的一声向他袭来。他茫然地转过身去,身后是一个熄灭的炉膛,黑洞洞的,仿佛是魔鬼的大嘴,要活生生地吞噬他。

他不停地换动双脚,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汗水像小溪一样在他身上流淌。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死亡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忽然,他急中生智,想起了身上的纸和笔。他在一张纸上颤抖着写下了三个字:快开门。

他举着那张纸,昏沉沉地趴在观察窗上,寄希望于某人路过时那不经意的一瞥。

谢天谢地,终于有人看见了破璃砖上的那张纸,和那张纸后面的人影。

当人们打开沉重的屏蔽门,把董有经抬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不省人事……

“假如再过五分钟,我就要去见上帝了。”董有经醒来以后,嘻嘻哈哈地说。

而大家都说他这是“虎口脱险”。

陈右铭自述——

董有经走在街上,也许很多人不知他是干什么的,但是他过去走过的道路却是辉煌的,最好的证明莫过于他所得的各种荣誉称号:省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质量标兵。

核潜艇海上航行试验,就是依靠像王道桐、董有经这样一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科技人员、工人、干部和海军指战员共同完成的。

人民将永远记着他们。



——待续——

前文回顾: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