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兵再上老虎尾,你为何如此感怀?

当兵在老虎尾,多年来又十几次去老虎尾,然而却一直沒机会真正走到老虎尾半岛的“老虎尾巴”看一看。
2019年11月26日,终于有机会,沐浴着冬月第一天的灿烂午光,爬上了这条“老虎尾”。
从地图上看,老虎尾很小,从白玉山往下看老虎尾,也只有手指那么大。可到了跟前才发现,老虎尾还不小。
从“南天门”顺着山坡往下,几乎就没有了路,完全要走羊肠小道,再往前,也只有三四十公分宽的海堤可走。走着走着,海堤被带刺儿的枝条挡住,只好趟着膝盖深的枯草前行,走一段枯草,再沿着海边乱石滩往东走,约半个小时才能走到沙洲顶端。
老虎尾一端与陆地相连,另一端的尾部深入海中,呈狭长的反“S”形弯曲堤坝状。
“老虎尾”是民间的通俗叫法,它的学名叫“老虎尾沙嘴”。沙嘴从大约8000年前开始形成。正是由于老虎尾半岛,才构成旅顺港口天然防波长堤,从而形成不冻良港。
能走到真正的“老虎尾”的尾部,同行的几个“老虎尾人”十分惬意。大家站在海滩上,隔海张望远处的白玉山,山顶的白塔和塔尖的白云倒映海中,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在灿烂的午阳下,格外耀眼。再往南看,雄壮的黄金山像尊哨兵雕像,耸立在出海口旁,军港航标灯折射出道道银光。这么近距离接触军港进出航道,一种神圣而神秘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滔滔不绝、滚滚不尽的海水之上,昔日曾浮举过多少海战狼烟,又曾淹没过多少血腥往事?俄国人来过,日本人来过,日俄在这里争夺厮杀过,中国的土地上和港口里,上演过多少难言的屈辱与悲壮?
沿着遍布鹅卵石的沙嘴洲海滩往回走,几段断残的石柱子出现在眼前,柱子只剩下局部,断面上钢筋裸露,长满苔藓和海蛎子,被海水腐蚀出一个个大洞,任由潮水冲打着。从建筑的材料看,这不像清代的码头残垣,倒更可能是日俄时期留下的东西。(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