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2)
由此可见,不是我要把此书写成现在这个样子,是事实逼着我不得不这么写。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看出,任何一件大事,都不是某个人做成的,而是靠历史的合力。“瓦良格”项目得以成功,也是靠历史的合力。这才是真正的唯物史观。
近年来,围绕“瓦良格”项目的纷争太多,其中的是是非非,一般人还真说不清楚。我算是一个比较了解情况的人吧!我花了5年时间来了解这件事,应该说还是挺认真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件事的复杂程度。
邵淳说:“瓦良格”本来是个挺好的事,现在都变成“狗血剧”了!
的确如此。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于2017年4月24日播出的《航母梦圆“辽宁舰”》和山东电视台《五湖四海山东人》于2017年8月19日播出的《徐增平和中国第一艘航母》就是“狗血剧”。两片违反新闻原则,篡改历史,虚构故事,颠倒黑白,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吹嘘徐增平,抹杀其他人和“国家队”的功劳,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难道我们能对这种情况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么?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管这些“剧情”怎么“狗血”,最后总会有个结局。这个结局应该是清爽的。不能让“狗血”进入历史。
我知道,这本书的出版,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伤”到一些人。比如,曾经被一些媒体誉为“红色资本家”、“香港爱国商人”的徐增平先生。因为在我这本书中,他的形象与以往他出现在媒体上的形象出入较大,甚至是颠覆性的。
我已经当了40年专业作家,出版了20余部文学著作,在文坛上也浪得了一点虚名,如今年纪大了,对某些虚的东西兴趣大降,更希望写一点真实的有“历史感”的作品。这本书就是我想写的那种。为了厘清被人搞乱的中国航母的历史,为了还原事件的真相,我确定了一个原则,真实情况是啥样,我就写成啥样。我一辈子坚持与人为善,这次也没想要跟谁过不去,作为记录历史的人,为了向历史负责,宁肯得罪今人,不能“得罪”后人。也不妨当一回“恶人”。
有人担心我会因此惹上官司,我说:不怕。我曾经写过4本关于律师的书,两本关于监狱的书,多多少少懂一点法律,另外,我有大量的票据、文件等证据做支撑,何惧之有?我已为应诉做好了准备,甚至请好了律师。
我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读者可以理解的原因,我掌握的材料,有的暂时不便在书中公开,如果有人想打官司,我可以在法庭上作为证据出示。也许将来有一天,某些材料会解密,待此书再版时再补充进去。希望读者保持耐心。
这些年来,我与很多国家部委打过交道,司法部、建设部、国家安全部等部委都请我写过书,我对国家机关的一些情况略知一二,我大约可以算是一个见过一点世面的人吧,我觉得我能够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客观地表述这段刚刚过去不久的往事,我为我能给大家厘清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感到骄傲。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我要说,我写的这段历史,是个“纯爷们儿”,胡子拉碴,不修边幅,有棱有角,充满血性,不容任何别有用心的人欺辱。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觉得自己也挺“爷们儿”。
因为此书涉及一些可能引起“官司”的内容,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为了了解每件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我特地整理了一个《“瓦良格”项目大事记》,把与“瓦良格”项目有关的人和事都罗列出来了,这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也使这部“历史”更具有权威性。
我想尽可能完整地把这段曲折的历史记录下来,但后来发现那是不现实的,因为有的当事人已经去世,有的联系不上,有的不接受采访,这就难免会有遗漏。
另外,因为时过近20年,很多“瓦良格”项目的参与者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再加上每个当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或者涉及的利益不同,同一件事,讲述出来的情形差异很大,甚至大相径庭,就像是日本电影《罗生门》,让我很难做出准确判断,还原真相。我只能把不同的观点都列出来让读者自己判断,或者“虚晃一枪”跳越过去,这种情况,乞求读者谅解。(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