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

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从海底出击》

 

第十三章  间谍信号

 

《520声明》发表不久,127潜艇到簸箕岛基地驻训。簸箕岛其实不是岛,是一个处于大陆边缘的半岛,因为港湾周围的山体围起来的陆地和海湾形成一个簸箕状,故得此名。

簸箕岛的港湾很大,是个天然良港,停靠潜艇的码头位于港湾的南端,北端正在打山洞,那里是未来的核潜艇洞库。港湾里有几条挖泥船在施工,有一种抓斗式挖泥船,它们把长臂伸到水里,将海底的淤泥一斗一斗地抓上来,装到旁边的驳船里。一个驳船装满了,会由拖船将驳船拖走,拖到了港口外的什么地方,驳船的下方是活动的,打开海底门,就把船舱内的淤泥卸掉了。还有一种吸浆式挖泥船,通过漂浮在海面的管道,将从海底吸起的淤泥输送到用堤坝圈起来的滩涂上,让泥浆沉淀,让海水流走。

打山洞的炮声和挖泥船的轰鸣交织在一起,非常喧闹,整个港湾几乎没有一天宁静过,就是到了夜里,吸浆式挖泥船也不停歇。倒是那打山洞的炮声会停一停,可能是为了不影响周边村庄百姓的睡眠。

李正文经常站在码头上,或者舰桥上,凝视海湾,眺望洞库,眼前会浮现出核潜艇从港湾驶过的情景。虽然他连核潜艇是什么样子也没见过,但是一想到廉仲方艇长介绍的核潜艇的威力和战略意义,心里就特别激动。这种激动是没有当过潜艇兵和没有英雄主义情怀的人难以理解的。

李正文的血液中有一种野性的狂放的基因,听见枪声、炮声就激动,这也许和他小时候经常听爸爸和爸爸的战友讲述的战斗经历有关系,也许和他小时候看过太多的战斗故事片有关系,也许和他经常看姥姥家附近军营的战士打靶有关系。李正文当兵前有一箱子弹壳,有步枪的、有手枪的、有冲锋枪的,还有高射机枪的。这些弹壳都是他从靶场旁边的草丛中拣来的。为了拣这些弹壳,他花费了不少时间。

很多弹壳是铜质的,别的孩子都把铜弹壳卖给收破烂的了,李正文不舍得,他把那些铜弹壳专门放一个地方,以免被别人拿去当废品卖了。他当兵走的时候,把这些宝贝交给了弟弟,让弟弟好好保管。就连他当兵以后做梦,有时都能梦见那些弹壳。

簸箕岛的艇员宿舍离码头很远,步行要走20多分钟。宿舍不是潜艇支队的那种苏式建筑,而是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简陋的平房,据说以前是工程兵部队住过的。

环绕海湾,有几个百姓村落,当地的民风不好,社会关系复杂,周围的山头上经常会突然升起一颗信号弹,这次在这个山头,下次在那个山头。部队和当地民兵多次进行拉网式搜查,什么可疑人也没查出来。后来分析,那些信号弹都是定时的,所以,等发现信号弹升空时,再去搜查,那发信号弹的人早不在那里了。

这些信号弹是什么人发的,是发给什么人的,代表什么意思,没人说得清楚。

127潜艇来此之前,专门进行过安全保密教育,为的是提高警惕,防止敌人破坏,防止泄密,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

这里的地理位置偏僻,除了山就是海,节假日休息,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有人发起“爬山运动”,一个星期天爬一座山头,几个星期下来,所有的山头都爬遍了,就没了爬山的兴趣。干什么呢?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海湾对面的洞库。第一个提议去看洞库的是李正文。

那天晚上,他和叶嘉栋、王兴国值更,吃过晚饭,他独自爬上舰桥,眺望黑幽幽的海湾,除了吸浆式挖泥船还在任劳任怨地工作,其他施工都已停止,核潜艇洞库那边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甚至连个灯光也没有。李正文在那里默默地想,那个洞库会是什么样子呢?据说将来核潜艇可以在洞库里面下潜,从水下直接出航,不会被人发现行踪。他想,那里面一定很大,应该去看看,等到施工完毕,肯定对外严格保密,就是想看也看不到了。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王兴国爬上舰桥。王兴国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想去看洞库,王兴国马上响应:“你这个主意太好了!这个星期天就去!”

“我也去!”叶嘉栋在他们身后说。把李正文和王兴国吓了一跳。(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