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 《从海底出击》


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
127潜艇锚泊归来,大家得到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海军成立核潜艇学习大队,要从常规潜艇支队调人去学习。这件事在码头上产生不小的反响。核潜艇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曾经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没想到这个梦哑默悄声地就变成了现实。
刚开始,叶嘉栋对这个问题没有太深的认识,毕竟当兵才几个月,常规潜艇还没搞清楚呢,对核潜艇的概念比较模糊,听了廉仲方艇长的动员,渐渐对核潜艇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思想动员这种事情本来应该由潜艇政委负责,但是老政委调动工作已经离任,新政委暂时还没有到职,一些政委的职能就得由艇长来担任了。
廉仲方告诉大家,中国核潜艇工程的第一次上马,是在“大跃进”时代的1958年。
新中国建立以后,还在我们医治战争创伤的时候,世界上一些大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了所谓的“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抗美援朝战争虽然我军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我军装备落后,还是吃了许多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一直致力于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非常关注世界上的有关军备动态。有消息说:美国在日本冲绳建立了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在台湾驻扎了装备导弹的美国空军部队,并把“斗牛士式”导弹部队开进台湾。美国国防部还公开宣布“在数月内”,按照目前美国的总的军事计划改编国民党军队,“以满足原子战争的需要”,并将在国民党军队内组织五个“原子师”……
聂帅从国外零星分散的信息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核潜艇将成为未来世界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而只有核潜艇,才能扼制世界霸权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聂帅邀请海军苏振华政委、罗舜初副司令员,以及各工业部有关负责人就研制导弹核潜艇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与会者对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原则、进度、任务分工、组织领导、总装厂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并于1958年6月27日以聂荣臻的名义向中央写了一份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
1958年6月28日,报告送审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常委批准,退聂办。”
次日,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同意。并请主席、彭总阅后退聂。”
毛主席和彭总也随即在报告上画了圈。
审批速度之快,出人意料。一项事关海军建设大局,也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要尖端技术工程,就这样决定了。
1958年9月,二机部组建了反应堆研究室,负责核动力研究;海军和一机部共同组建了核潜艇总体研究室,负责总体设计、研究和任务的安排落实。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访问中国。这是赫氏的第二次来访。一年前的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初访中国,那时他在莫斯科的最高领导地位还不稳固,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他在“向中国提供尖端技术援助方面较为灵活”。现在的情况不同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布尔加宁等原苏联高级领导人,已不再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他便开始了“加强对兄弟党和兄弟国家的控制”。这一次的言谈举止要比上一次傲慢得多。
周总理和聂荣臻、罗瑞卿副总理在同赫鲁晓夫的会谈中提出,希望苏方不要中断两国政府在1957年10月15日签订的一项协议中所规定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
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建联合舰队。”(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