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东风战鼓 《从海底出击》(2)

    赫鲁晓夫关于组建“联合舰队”的要求,当然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谈判不欢而散。

    赫鲁晓夫离开北京之后,毛主席的一句话便在很大的范围内广泛流传。那就是: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然而,研制核潜艇的道路布满荆棘。

    1960年,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了全部援助协议。

    紧接着,中国又持续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二机部为了集中力量搞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不得不暂时下马一批尚无太大进展的项目,其中就有核潜艇反应堆这个项目。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最后决定,除核潜艇反应堆项目留下一批人继续攻关以外,其它项目暂时下马。核潜艇工程开始进入了冬眠期。

    1964年10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在西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在此前后,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仿制改进的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也相继取得成功。

    度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已开始好转。这一切,都极大地鼓舞了国防科技战线上的科研人员和运筹帷幄的将军们。建造核潜艇的计划又被提了出来。

    1965年3月20日,周总理主持召开了第十一次中央专委会议,批准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上马,并决定核潜艇工程由中央专委直接抓。

    中央专委会的全称是“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1962年11月17日成立,主任是周恩来,由国务院的七位副总理和七位部长任委员,一共15人。当时也称“15人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的目的是便于中央直接领导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因为“两弹”研制工作很复杂,牵涉面很广,哪个部门也难以统帅,于是中央决定成立一个专委会来直接统抓。核潜艇工程上马以后,周总理发现核潜艇“比两弹还复杂”,问题很多,于是决定核潜艇工程也由专委会来管。这样,担任专委会主任的周总理便成了核潜艇工程的统帅。

    1965年10月,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成立,由海军快艇支队支队长出身的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陈右铭出任办公室主任。从此核潜艇工程开始正式走上正轨。

但是,刚刚走上正轨的核潜艇工程,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恶劣政治环境,工人“造反”,工厂停工,科研人员被打成“牛鬼蛇神”,科研院所受到冲击。就在这种风风雨雨的折腾之中,广大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和工人,突破种种阻力,还是将第一条核潜艇造了出来。

廉仲方告诉大家,中国核潜艇部队已经于一年前秘密成立,最初只有36个人。核潜艇上一共有三十几个专业,这36个人是从各常规潜艇和水面舰艇部队精选出来的。除了思想红、技术好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条件,就是要有胆魄,“敢为天下先”。因为他们将要参加的是一项新式装备的试验,而且是核装备,没有一点超乎寻常的胆量是不行的。

廉仲方兴奋地说:“将来我们的核潜艇,不但要装核动力,还要装核弹。那时候,潜艇在现代海战中的地位就会比过去更高。核潜艇不仅是战术武器,还是战略武器。一条装有核弹的潜艇,可以起到核威慑的作用。比方说,某个国家想对中国动武,他可能会先发制人,首先破坏所有岸基导弹。但是只要我们有一条装有核弹的潜艇在海上,他就要慎重考虑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不知这条潜艇在哪里,会在什么时间对他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潜艇可以在他的家门口发射核弹,使他防不胜防……”

    艇员们交头接耳:“好家伙!这么厉害!”(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