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天之恋》

 序   《海天之恋》

 序   《海天之恋》

宁海强

 

2005年冬的一天,我刚刚从俄罗斯看外景回到北京,华视国际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杨长森先生找到我。他听说我原来筹拍的一部电视剧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搁浅,希望我能利用下一部戏之前的这段档期,接拍一部反映海军航空兵生活的电视剧。我答应看看剧本再说。于是他就把剧本给我送来了,并带来了编剧、海军作家李忠效。非常巧,我和李忠效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同一届的同学,我在戏剧系,他在文学系。因为专业不同,虽然平时上大课和在食堂经常见面,但交往不多。那天晚上,李忠效向我简单介绍了剧本的创作情况,我答应抓紧时间看剧本,尽快给予答复。三天之后,我给李忠效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我喜欢,我接了。于是我们便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

李忠效是个从潜艇水兵成长起来的作家,非常熟悉海军部队生活,这是他能够把海军生活写得很有“海军气息”的重要原因。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作家在他没有成为作家之前的那段生活是最宝贵的。我认为很有道理。在你没有成为作家之前,你是泡在那湾生活的水里的,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带有那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当你成为作家之后,你就会用一种“专业”的目光去“审视”生活了,这时候你可能就是在岸上看那湾生活的水,你不在其中,你无法体验那种生活的质感。这也是很多作家在他成为作家之后,作品越写越不如前的原因。写作技法提高了,生活气息减弱了。

李忠效在没有成为作家之前,曾在海军潜艇部队工作了将近10年,每年都要出海几十天,还参加过两次时间长达一个月的远航,至今他仍能顺口说出一连串的潜艇在各种状态下的战斗口令。我想,像他这样熟悉海军生活的作家大概不多。

海军是个复杂的科技含量很高的军种,有潜艇,有水面舰艇,有航空兵,有陆战队,几乎其他军兵种所有的装备,海军都有。潜艇里面又分常规潜艇、核潜艇,水面舰艇又有驱逐舰、护卫舰、扫雷舰、猎潜艇等,航空兵更是品种繁多,除了歼击机、轰炸机,还有舰载直升机、水上飞机等特种飞机。《海天之恋》主要反映的是海军航空兵的生活,原剧本没有写到舰艇,后来根据我的建议,李忠效又增加了潜艇和护卫舰。从天上到水下,把这么多复杂的高科技军事生活内容揉到一部戏中,编剧不熟悉生活是很难做到的。

实际上李忠效原来并不熟悉海军航空兵,他在成为专业作家多年之后才调到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创作室工作。按照我前面说的观点,这时的他离开生活之水来到岸上,很难体验到航空兵生活的质感。但他有一个特点,擅长写作报告文学,而且特别认真。他曾经为写一篇舰载直升机的报告文学,到飞行团采访半个多月,把飞行员手册和训练大纲统统研究了一遍,并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工夫下到了家。作品发表后被《新华文摘》转载,还在当年的文学评奖中获奖。他就是靠这样的“拙”劲儿,把他不熟悉的航空兵生活深深地熟悉了一遭。据他自己说,《海天之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生活中都有原型。他把生活中的人和事组织起来,再注入他对海军的那份深沉的情感,便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思想空间、情感空间和游戏空间。

李忠效已经出版了十多部文学著作,此前也有电影和电视剧问世,但他对影视剧本的创作规律,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规律还不是很熟悉,不过他非常虚心,悟性也好,给他个杆子,他就能爬上去。现在他把《海天之恋》的剧本改成长篇小说出版,嘱我作序,我便遵嘱行事。主要是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李忠效,关于《海天之恋》的人物和故事,我就不多说了,观众和读者自己去看吧。

 

2007年3月10日

 

本网站近期连载李忠效的
【长篇小说】

《海天之恋

 序   《海天之恋》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序   《海天之恋》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