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悔奉献潜艇事业的老处长 —— 追忆第一代潜艇老兵、潜院训练部学术处原处长赵长田二、三事
潜艇学院训练部学术处原处长赵长田离开我们已经7年了,每当想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处长时,总想起他为人民海军潜艇事业所做的一切,他把自己毕生精力都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海军潜艇事业。
赵长田处长
潜艇学习队的优秀翻译
赵长田1929年1月出生于河北昌黎, 17岁考入哈尔滨外国语学校攻读俄语专业,毕业后不久于1949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1月,人民海军开始筹建潜艇部队并由苏联海军帮助培训第一批潜艇艇员,同年4月赵长田被海军选调应征入伍,并随从海军机关、部队、院校,包括少数陆军部队和地方院校选调的293名人员一起,分赴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旅顺老虎尾潜艇基地担任俄语翻译。从那时起一直到离休,他再没有离开过自己所热爱的海军潜艇事业。
海军选调到旅顺潜艇学习队的275名学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高中水平,他们学习潜艇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语言不通,苏联教官不会讲中文,我们的学员听不懂俄语,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中全靠俄语翻译。当时潜艇学习队选调的25名俄语翻译之前谁都没有接触过潜艇,一开始对潜艇专业词汇的翻译常常出错,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除每天完成课堂授课口语翻译外,为了确保自己给学员翻译的潜艇专业知识准确无误,课余时间赵长田一直围着苏联教官转,一遍又一遍地请教潜艇专业俄语词语的准确译法,直到完全掌握才罢手。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他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较好地掌握了潜艇专业理论知识的笔译和口译,圆满地完成了潜艇学习队3年培训学习的翻译任务,被潜艇学习队领导和学员们评价为最优秀的翻译之一。
潜艇学习队首长与部分翻译合影
在完成了旅顺潜艇学习队3年的翻译工作任务后,赵长田被分配到了海军潜艇学校担任教员工作,由于他在潜艇学习队全面学习掌握了潜艇各专业知识,因此到学校后先后教过潜艇舰务、潜艇构造等课程,以后又担任学校翻译组组长、潜艇生命力教研室副主任。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各项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出色。
为潜艇事业而深造、援外
1960年8月,赵长田作为海军重点培养对象被送往前苏联海军学院指挥系学习深造,这一学就是近5年,在这5年时间里,只有赵长田自己才知道付出的多少心血,那是一个刚刚满30岁的海军军人为了人民海军潜艇事业全身心的付出。苏联海军学院,他发挥自己俄语好的优势,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从海军基础理论开始学起,不但全面学习了海军的武器使用、舰(艇)长、部门长的指挥操作,再到舰艇水兵部署与各战位等所有课程,而且做到了烂熟于胸。在整个留学期间,赵长田牢记海军首长的嘱托,表现出了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和组织纪律性。赢得了苏联海军指挥学院官方赞扬及中国学员班学员的一致好评。
留学期间的赵长田
1965年2月,赵长田在苏联海军学院指挥系学成回国,他回到潜艇学校担任了潜艇学校潜艇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在潜艇战术学科领域,他把在苏联海军学院指挥系留学5年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校的潜艇指挥专业人才培训是上,把自己掌握的潜艇专业知识发挥的游刃有余,为潜艇部队培养了一大批潜艇战术指挥人才。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到潜艇指挥专业课教学的时候,海军首长又决定派他远赴欧洲阿尔巴尼亚,参加中国援建该国潜艇部队建设并完成培训该国潜艇艇员的任务。尽管国内家中爱人和两个孩子需要照顾,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阿尔巴尼亚。在阿尔巴尼亚一呆又是近5年,在中国驻阿使馆党委和工程队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坚决执行国家、军队及驻阿使馆党委的各项指示,充分尊重受援国当地的风俗习惯,尽自己所能,完成了培训该国潜艇艇员的任务,与中国派出的众多专家一起,帮助该国建起了一支潜艇部队,树立起了中国军人良好的国际形象。
1971年,赵长田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回到国内,不久被安排到了潜艇学校训练部学术处担任了处长。
中国专家与受援国友人合影(后排左四为赵长田)
开创潜艇学术领域新局面
在潜艇学院训练部,学术处是整个学院开展科技和学术研究的组织、规划与指导的领导机关。赵长田在学术处处长岗位上,发挥自己博学多才的优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开创了学院科技和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每年年底前,赵处长总是带领处里的同志到全院各教研室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各教研室领导和教员对开展科技、学术研究的意见,最后形成一个年度规划。赵处长经常向训练部和学院首长建议,希望各级领导重视开展潜艇领域的科技和学术研究,广大教员除了教好学以外,还应在潜艇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方法的研究上多出成果。为了推动潜艇科技和学术研究的广泛开展,1982年5月,学术处组织了一次全院性的学术研究交流会,学院各有关教研室的教员在会上交流了论文,那次会上推出了胡均川、赵正业、于晓军等开展科技、学术研究取得成果的先进典型。这次交流会之后,学院的掀起科技、学术研究的热潮。到了1983年8月,由学术处具体组织,以学院的名义召开了一次学术报告会。这次学术报告会开得很隆重,学院、各部、系团、教研室领导、论文作者和海司潜艇部部长、海司军校部部长等海军领导机关的代表,北海舰队、潜艇基地、潜艇二支队、海军第一航空机务学校及青岛新闻界的代表近120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持续了3天,会上共交流论文近百篇,学院院长、政委、海司潜艇部、军校部两位部长在会上讲了话,对召开学术报告会和取得的成果给与了充分肯定。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在赵处长的筹划下,学院成立了首届学术委员会,他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为了给学院广大教职员工提供一个发表论文、开展学术研究的园地,赵处长向训练部和学院写出了创办院刊的请示并很快得到了批准。学术处从有关教研室抽调了3位文字水平较高的教员组成院刊编辑室,经广泛征求意见,院刊取名为《潜艇学术研究》。第一期《潜艇学术研究》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出刊,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傅继泽以新中国第一代潜艇艇员和第一任潜艇学校校长的名义发表了创刊词。几十年过去了,潜艇学院的院刊办得越来越有特色,学术层次也越来越高,而且由当初创办时的季刊发展到了现在的双月刊,成为了军内核心期刊,海军优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为推动海军潜艇学术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当年赵处长提议创办院刊是多么有远见。
潜艇学院院刊
学院学术处在学院是个大处,处里分管翻译室、院刊编辑室、绘图室和打字室,军人、职工加起来有30多人,赵处长日常工作很多很忙,但这并不影响他带头开展学术研究,他发挥自己精通俄语、潜艇专业理论基础扎实的优势,每年都要翻译多篇外国潜艇方面的资料,撰写论文,编写教材等,他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特聘为海军技术、战术学学科撰写人、被海军百科编审室聘请为特约研究员、被海军司令部编研室聘请为《海军大辞典》词目编写人。所有分给他撰写的词目,他都高质量地按时完成。曾获得海军颁发的参与编写《海军大辞典》工作的荣誉证书。学术处在赵处长的领导下,工作目标明确,全处上下团结一致,成绩显著,连续多年被评为学院和训练部先进。
赵处长撰写的部分手稿
关爱、培养年轻人
老处长关心、爱护、培养年轻人,在学院是出了名的。我有幸在老处长的领导下工作了5年,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1980年初我由学院训练部办公室参谋调到学术处当参谋,刚开始面对这个解放前的大学生,海军第一代潜艇人,在国外留学、工作过10多年的老处长,既敬畏又崇拜,工作中生怕出错,放不开手脚。老处长看出后,几次跟我说,大胆工作,不要怕出错,出了错我给你担着。是他告诉我如何当好学术参谋,平时要重点学什么?他要求在学术处当参谋要带头开展学术研究,要会写论文。记得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老处长教会我写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开始应用,在一次处里讨论新的"军事技术革命"给军事领域带来哪些变化时。我发言时提出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舰艇上以后,常规潜艇对目标进行鱼雷攻击时不能再强调“近战”发扬“拼刺刀”精神。理由是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反潜装备上以后,大大提高了探测水下潜艇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近战”,很有可能潜艇还没接近目标就受到对方攻击了。这达不到“攻击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老处长觉得我的发言有新意,当场要我围绕这个问题写篇论文,我一听就为难了,说自己从未写过论文,论文怎么写?老处长告诉我写论文应把握论点、论据、论证这3个要素,围绕这3个要素展开。于是我就根据自己之前在课堂上学到的潜艇鱼雷攻击知识,写出了《对潜艇鱼雷攻击射距的讨论》一文交给老处长,请他帮助修改。老处长仔细看完后跟我逐段逐段地分析讨论,还建议我文中增加一张图。我按照老处长的意见又修改了两遍,最后这篇论文在第一期院刊上发表了。这是我第一次发表论文。我在老处长的鼓励、帮助下,在学术处工作的5年中,先后在《潜艇学术研究》、《海军杂志》、《舰船知识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
最难忘的是老处长在我生病期间的关心,1981年我得了一场大病住进了海军401医院(现971医院)。刚住院那一阵,老处长几乎天天到医院来看我,找医生了解我的病情,和我的家人一起讨论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为了增加营养,老处长还让他爱人匡阿姨在家给我熬好滋补汤并亲自送到医院。有一次匡阿姨见了我说:“你病了老赵比谁都焦急,我们家儿子、女儿病了都没见过他这样”。在老处长的关心照顾下,我住了3个多月医院后病情好转出了医院,老处长告诉我不要急着上班,先在家休息养病,恢复好了再上班。看到我一人在家没人照顾,老处长又几次找学院首长和干部部门联系把我爱人从大连调到了学院,我爱人调回学院后一时工作不好安排老处长就把她暂时安排在了处里打字室工作。老处长对我的关爱,此生难忘。
老处长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关心外,在对我们的培养使用上,也同样不拘一格。1982年5月17日,海军在北京首次召开军事科学学术报告会,学院虞成康副院长、老处长和我参加了这次报告会。我可能是参加这次报告会为数不多的最年轻参谋之一。老处长跟我说,带上你参加这种高层次的学术会,就是让你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军事学术前沿,便于下一步对学院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形成新的思路。就在那次报告会上,我亲耳聆听了时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钱学森所做的题为《关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专题报告。钱学森在讲到我海军如何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时说,我们海军目前比较落后,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基本还是空白,与国外发达国家海军相比,存在几十年的差距。要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从现在起就必须急起直追,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大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军事学术研究的力度,同时必须加快我军各级各类军事人才的培养,军队院校要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就在这次报告会上,钱学森提出了我军人才队伍学历结构的构想,他说,要经过10年、2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我军的军长要达到博士、师长要达到硕士,团长要达到学士学历。海军更是高技术军种,因此海军的舰艇长都要具有硕士、博士学历。
从聆听钱学森的报告到今天已经过去快40年了,在过去的近40年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在许多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今的人民海军中舰艇长几乎个个都是硕士、博士。我国自行建造的航空母舰、万吨驱逐舰、潜艇上的武备系统、指控系统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钱学森当年报告中的宏伟构想已经全部变成了现实。老处长带我参加这样的学术报告会,真的让我学到了太多的知识,使我看问题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说到对年轻人的培养使用,老处长不仅对我,他对处里的其他年轻参谋也同样如此。1981年底,处里从战术教研室调来一位年轻教员段治辰担任参谋,段参谋是学院鱼雷部门长班毕业留校任教的,他入学前在潜艇上干过,懂潜艇专业,工作能力特别强,工作作风雷厉风行,深得老处长喜欢。在工作中老处长有意识地培养他,经常给他加任务、压担子。由于段参谋工作出色,在学术处工作刚两年就被提升为副处长,后来老处长任副师职教员后由他接任学术处处长,再后来任系主任、学院科研部部长、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学院副院长。今天,虽然我们也都早已退休,但每当说起老处长,依然被他那种毫无私利,关爱、培养年轻人,甘为人梯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1987年4月,老处长光荣离职休养。2015年5月17日,老处长因病不幸在青岛逝世,享年86岁。作为人们海军历史上第一代潜艇人,老处长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我们永远怀念他!
离修后的老处长
老处长获得的荣誉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踩一下[0]

顶一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