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进军港《从海底出击》(6)

上午,先是“天天读”,之后是政治学习和“端正入伍动机教育”。

端正入伍动机教育分几个步骤进行:全连动员、学习文件、班为单位座谈、个人谈学习体会、班为单位总结、全连总结。这项教育要进行一周。在此期间,还要穿插进行队列操训练和三大条令(《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学习。新兵训练时间为一个月。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全连动员结束,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中午是两菜一汤,菜是一荤一素,主食是二米饭(由小米和大米做成的干饭)。菜是摆在桌子上的,饭是装在几个大铝桶里的。新兵们又出现抢饭现象。程连长看了,无奈地摇头。简直就像是一群饿狼在抢夺食物。有的人把帽子都挤掉到饭桶里了。

汤桶跟前也不安静,有的人将长把勺子伸到底部,想捞点稠的东西上来,勺子提得快了,稠的东西捞不上来,勺子提得慢了,后面的人就会着急。有的等不及了,就会骂骂咧咧的,而且骂得很难听。

程连长气愤地吼道:“不准说话!”

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程连长也不吃饭,背着手在长条桌之间的过道上走来走去。

中午饭后休息一小时,大部分人开始写信。

寄信人地址写在黑板上:山东青岛37032部队新兵一连。

新兵连宿舍没有桌子,甚至连床头柜也没有,大家只能趴在床上写信。有的睡在上铺的人站在高凳上,趴在床上写,比较舒服,但是高凳没有那么多,那仅有的几个凳子就被大家争来抢去。

班长向大家宣布,义务兵寄信不用贴邮票,收发室会统一盖上一个三角形的免费邮戳,这一下,大家写信的热情就更高了。一个中午,就制造出上百封信,平均每人写一封,加起来就是一百多封。有的人还不止一封。李正文就写了两封,一封是写给家里的,一封是写给浦丹梅的。家信写得比较长,详细讲述了离开家之后这一路上的见闻和来到部队的情况。给浦丹梅的信比较简单,就是告诉她,他和叶嘉栋到部队了,这里一切很好,请她转告其他同学,并代问大家好,因为时间紧张,就不给他们写信了。

午休结束,下午继续政治学习,以班为单位座谈讨论,题目是:为什么来当兵?

“端正入伍动机”是新兵入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个新兵到部队来,都揣着自己的小算盘,特别是那些下乡知识青年,年纪比较大,最大的已经23岁,经历的事情比较多,人生观基本形成,与李正文他们这些“学生兵”相比,要更为“实际”一些。他们大多是为了入党,为了提干,为了以后复员回家能回城,然后找一个好工作,等等等等。当兵是他们“鲤鱼跳龙门”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李正文这样的本身就是非农业户口的部队干部子弟来说,几乎不存在将来的去向和就业问题,思想比较简单,当兵是纯粹的尽义务。

8班讨论时,王兴国第一个发言。他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翻到某一页,振振有词地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我来当兵,动机就是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我的发言完了。”

李显武在鼻子里“哧”了一声,显然是对王兴国的发言嗤之以鼻。

高大亮说:“王兴国同志的发言很好,就是短了点,应该讲讲原来的想法,通过学习,有什么提高。”

“班长,我原来的想法就是当陆军,到珍宝岛前线去,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决一死战,现在我当上了海军,当上了潜艇兵,就要开着潜艇到苏联去,和社会帝国主义分子决一死战!”

“很好。不过,我们的潜艇不能到苏联去,那是侵犯别国领海,上级也不会派我们去。我们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海疆,打击一切敢于来犯之敌!”(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