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进军港《从海底出击》(5)
李正文问班长:“那个潜艇的号码怎么数字那么多?”
高大亮说:“那是毛主席视察过的潜艇。那个舷号有纪念意义。”
原来,早在50年代,中国开始仿造苏联潜艇,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视察上海江南造船厂,当时第一条03型潜艇正在船台上建造,毛主席看见了,就登上潜艇看了看,当时也没太把这当回事。这条潜艇的舷号是115,出厂后使用这个舷号将近10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不断升温,不知什么人从什么地方翻出来了这段历史,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打报告,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为了鼓舞海军官兵建设海军的“革命热情”,为了纪念毛主席视察潜艇的“伟大实践”,申请批准115潜艇舷号更改为56-110。中央军委很快批复,同意了海军党委的申请。
新兵们听说了这段历史,都为那些在56-110潜艇上工作的官兵感到骄傲和自豪,暗暗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分配到这艘潜艇上去。
李正文走到码头边上看了看,海水离地面还差一米多就要漫到陆地上来了。他还清楚地记得,昨天晚上下交通艇的时候,浮码头的位置很低,码头和浮码头之间的舷梯坡度很大,现在,浮码头和码头几乎一般高了。早上无风,海面非常平静,整个港湾就像一大盆发酵的蓝面,中间是鼓起来的,似乎比“盆边”还要高。
“海水会不会漫上来呀?”李正文问。
“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的。你想啊,海水上涨一米,那得有多少水啊!”高大亮说。
“要是‘二般’呢?”叶嘉栋问,“比如说刮台风。”
“这样的满潮一年没有几次,刮台风好像都不在这个季节。”高大亮说,“不过,真要是刮台风,即便不是满潮,也会把小船刮到岸上来的。”
第一次出早操,让新兵们大开眼界。早操结束,回宿舍洗漱,然后排队去饭堂吃早饭。潜艇部队的食堂也是按照苏联海军的样式建造的,就连吃饭的桌子和凳子都是“苏式”的。桌子很长,一侧能坐10人。桌面的木板很厚,足有两寸厚,非常笨重,要想搬动它,必须要4个人以上。桌子两边的长条凳子也很笨重,两个人抬都很费力。一个食堂可以容纳6条艇的人员――也就是400人同时就餐。两个新兵连共200多人,占据了一个食堂的半壁江山。潜艇兵的伙食标准是每人每天2元,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飞行员。潜艇出海时每人每天2.3元,和飞行员伙食标准相同。新兵连的伙食标准和陆勤相同,每人每天0.45元。虽然比潜灶低很多,但是对于这些大部分是从农村出来的新兵来说,伙食已经很好了,起码可以吃饱肚子。
早餐是稀饭、馒头、咸菜。很多新兵怕馒头不够吃,一进食堂就像打冲锋,拿起筷子,如穿糖葫芦一样,一根筷子能穿4个馒头,一笸箩馒头,等到后面的人挤上来,笸箩已经空了。第二笸箩馒头端出来,早有无数根筷子伸过去,剑一样将馒头们刺得遍体鳞伤。
程连长站在边上看到这种景象,不由得直皱眉头,当即决定,以后吃饭前,要把馒头分发到各个桌子上去,免得再出现哄抢现象。
食堂那边的艇员吃饭鸦雀无声,新兵连这边像市场一样闹哄哄的,程连长大声说:“宣布一条纪律:吃饭不准说话!”
宣布过纪律,说话的声音是没有了,但稀哩呼噜喝粥的声音此起彼伏,颇有一些“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程连长不由得再次皱眉头。(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