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同命相连 《从海底出击》(5)
只是有一件事情让叶嘉栋心里充满纠结,那就是燕抒琴和浦丹梅找工作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因为燕抒琴是“农业户口”,不在工厂招工范围之内。当时工厂招工的主要对象是“非农业户口”的下乡知识青年。“农业户口”的学生到生产队干活儿,叫“回乡”,不叫“下乡”。当时所有的“农业户口”学生都希望有一天被“农转非”――这几乎是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标志。很多农村青年积极当兵,很大成分是为了“农转非”。
燕抒琴被工厂招工的可能几乎等于零,但在蛤蟆塘地区,有一个介乎于农与工之间的单位――蛤蟆塘国营农场。
这个农场的正式职工是非农业户口,农场的主要经营内容为农副产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农场有养鸡场、养猪场、奶牛场等。农场职工也称工人,只因为农场工人干的大都是农民的活计,所以,一般城里人都不愿到农场工作,就连农场工人的子女也都希望能分配到城里就业,而农民的子女却非常愿意到农场里当临时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场是按月发工资,不像生产队是每天记工分,要到年底才能根据收成进行结算。按月领工资是农民的一个梦寐以求的目标。
燕抒琴来青岛看望叶嘉栋的时候曾经告诉他,她小时候的愿望是考大学上医学院,将来毕业当医生,可是“文化大革命”打破了她的大学梦,当医生无望,当工人无门,只能回家“修地球”。她有些不甘心,她不想挣工分,她想挣工资。惟一的希望就是到国营农场当个临时工。而这个临时工也不是那么容易当上的。
叶嘉栋建议燕抒琴找冯金亮帮帮忙,冯金亮的爸爸是农场的场长。燕抒琴无奈地回答:“他凭什么帮我?班上几十个同学不知有多少人想找他帮忙呢!”
燕抒琴从青岛经烟台回丹东以后,曾经给叶嘉栋写信讲述过一个她表姐的故事。表姐的男朋友是个空军飞行员,两人原来是高中同学,已经恋爱了好几年。几天前,表姐突然接到男朋友的来信,宣布断绝恋爱关系,理由是表姐的“社会关系复杂”,有一个亲戚出身不好。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飞行,要么放弃女友。他只好放弃女友。表姐一连几天不吃不喝,人都瘦得脱了相。燕抒琴只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没有提任何问题,也没发任何议论。叶嘉栋当时因为工作很忙,没有认真对待这封信,也没对此事表示态度,只说他很同情她的表姐。后来也是因为工作忙,竟把此事忘到了脑后。再后来,燕抒琴的来信渐渐少了,语言也渐渐平淡。叶嘉栋反映很迟钝,直到有一天,他收到她的一封短信,表示要结束朋友关系,他才如梦初醒。他忽然想起,他对她讲述的表姐的故事所表现的态度过于冷淡,他想挽回,已经来不及了。他的自信心在那一刻彻底崩溃。
这件事发生在1973年的春天。叶嘉栋正在武汉造船厂接新潜艇。1972年秋天,127潜艇的原班人马将老艇交了出去,整建制地来到武汉,接一艘新造的33型潜艇,舷号为155。1973年的年初,1968年入伍和1969年入伍的老兵都已服役期满,一下子复员了二三十人,叶嘉栋和李正文等人成为骨干。李正文还当上了轮机班长,叶嘉栋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接新艇的任务很重,要学习新艇新技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在对待女人方面,叶嘉栋犯了“马虎主义”的错误。
接到燕抒琴断交信的时候,叶嘉栋很想请假回家看看,可是当时潜艇正准备出厂,叶嘉栋没法开口请假。潜艇要从武汉沿长江而下,途经上海在黄浦江口的吴淞码头短暂停留,然后航渡到青岛。潜艇到达青岛,马上投入试航工作,叶嘉栋是班里的主力,工作绝对离不开,他只好把回家的事情搁置下来。
好不容易熬到了服役期满,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回家休探亲假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李正文提出和他一起休假。他隐隐约约感觉李正文有什么事情要和他说,什么事呢?一时想不出来。
回家的时候,他们每人带了一个纸箱和一个人造革旅行袋,里面装的都是罐头。潜艇部队的官兵有一个习惯,关系比较好的战友要回家,都会互相送罐头,这次你送给我,下次你回家,我再送给你,也算是礼尚往来,同时都把积攒的旧罐头送出去了,等自己回家的时候,互相送的又是新罐头了。当然,也有与别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回家带的是自己积攒几年的罐头。
战士探家只能报销硬座车票,不能报销卧铺车票,从青岛到丹东的联票是23元,买卧铺也多不了几元钱,但是在当时,1元钱能办很多事,大家都是尽量省着花。当时陆勤士兵的津贴费第一年是6元,第二年是7元,第三年是8元,第四年是10元。潜艇兵每月比陆勤士兵多3元补助,潜艇军官每月比陆勤军官多15元补助。叶嘉栋平时很节俭,当兵四年,津贴费一共500多元,他竟然积攒了300多元。有一次他问李正文攒了多少钱,李正文回答说,300多元,他很高兴,起码在这方面他和李正文旗鼓相当。(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