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渔游穿梭 《深海两万里》(2)

 
  天渐渐黑下来,我们再从潜望镜里看海面时,海面的渔火,组成了一座海上城市的夜景,蔚为壮观。但微光夜视仪里,由于视角的原因,远不如潜望镜里色彩好看。
  对于一位优秀的艇长来说,微光夜视像看电视一样,用它规避,并不算是什么高手,更是不可取的。有他的帮助,只是能在天特别黑时,发现更远的微光,提高预警的距离。
  艇长要仅凭自己的一只眼睛,将海面360度视线里的船只的动向看遍,然后在脑海里形成一个运动画面。潜艇就从这些运动着的渔船间隙里穿越而过。假如,你把渔船上的左红灯、右绿灯看错,险情就来了。
  
  当然,潜艇上的其他值更官,也必须达到这个能力,才有资格把着潜望镜,指挥潜艇。
  艇长,看潜望镜的同时,还得要把控好潜艇内部各岗位报告上来的各种信息,以操控潜艇。特别是通气管状态,潜艇一旦失控而上浮,即暴露自己;而下沉,就有可能迅速触碰海底。
  这时,潜艇已经进入“水下柴油机工作状态”。柴油机从可升降的空气筒进气,通风管路的“呼呼”声很大。
  空气筒,在艇上也有叫它通气管的。所以,平时我们说“空气筒状态”,或者说“支空气筒”,都是指潜艇在进入“水下柴油机工作状态”,没有什么区别,叫法不同而已。比如过去叫“注水弇”,现在叫“通海阀”;过去叫“水柜”,现在叫“压载水舱”,这仅是学术化与口语化的区别。干潜艇的都懂。
  任务中的空气筒状态,艇长从来不去睡觉,也从来不把这种状态交到他亲手培养的值更官——部门长、航海长手里。因为,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早年的一次潜艇事故:那时艇长还是一名刚刚上潜艇的小干部……
  
  那次远航,战狂风、斗恶浪于太平洋上,都已经快临近尾声就要靠码头。可到了近海,船只多了一些。一名新部门——没有经过全训、刚刚上艇的,把着潜望镜“观察海面”,发生了险情。他还不知道把潜望镜是要指挥潜艇操纵的;他刚刚毕业上潜艇,从未有过指挥的概念。也有经验不足的,把着潜望镜看不明白,也不知道如何指挥的。
  所以,空气筒一支上,艇长就从不睡,也不离开三舱,一旦有险情他要迅速处置。
  
  艇长经常教导新值更官,如何看潜望镜把握海上目标态势。如果自己判断不清楚,应立即报告,并将潜望镜交给艇长或者其他更有经验的值更官。你老把着个潜望镜不放,看着挺积极认真的,别人还都以为海面非常安全,结果,危险就在你的观察中酿成。因为,海上船只的速度感、距离感、方位感和陆地差别很大。
  
  潜艇空气筒航行到了凌晨,艇长一晚上没睡,他也观察着这一晚上值更官的表现。
  大家担心他的身体,艇长说:他全训时,为考虑安全,自己经常一天只睡2小时,责任会使人的精神高度紧张而不困盹。
  大家知道,这一年,这老潜艇没少折腾艇长,也没少折腾这帮老军士长。
  
  由于是柴油机通气管状态航行,我们比原计划快了许多,那个繁忙的渔场远去了。
  虽然,远离渔场,但海面的渔船,仍然非常地多。

   

本故事纯属虚构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7]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