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潜艇老兵 (2)《核潜艇艇长》

第三篇 潜艇老兵 (2)《核潜艇艇长》

潜艇老兵

 

乔志雄的大儿子乔海洋是一名潜艇兵,确切地说,是一艘新型潜艇的航海长。大儿子从小就非常懂事,父亲说东他决不说西。高考的时候,父亲希望他报考海军潜艇学院,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他在班级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班主任老师希望他报考北京、上海或者天津的名牌大学,她对乔海洋说:海军潜艇学院?从来就没听说过!

乔志雄知道了很生气:孤陋寡闻!实在是孤陋寡闻!海军潜艇学院这么著名的军事院校都不知道,她能教出什么好学生!

其实乔海洋心里清楚,在这个问题上父亲有些偏激,海军潜艇学院再著名,也比不上清华、北大、复旦、南开啊!可他不想让父亲失望,他在高考志愿书上郑重地填上了海军潜艇学院。接着,他被潜艇学院高分录取,班主任老师非常遗憾地对他说:你这么高的分数完全有希望上清华、北大啊!你父亲是不是吃错药了?

乔海洋理解父亲,又不理解父亲。他知道父亲当过潜艇兵,对潜艇部队有感情,可他为什么非要让儿子也干潜艇呢?就因为他没能当上潜艇艇长,要让儿子去实现这一愿望?

乔志雄曾经在潜艇上当过轮机军士长,有很强的“潜艇情结”,至于他为什么会对潜艇的感情那么深,非要让儿子去当潜艇兵,他没有对儿子说。乔海洋当然不会知道,他当潜艇兵,实际上是替父亲来还愿的……

在乔海洋的记忆中,父亲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尤其是对他,从来没有大声地呵斥过,当然,他也从来不惹父亲生气。人家都说“严父慈母”,在他们家恰恰相反,是“严母慈父”。他比弟弟大五岁,等到弟弟长到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对弟弟的态度和对他的态度完全颠倒过来了。父亲对弟弟要求非常严格,而母亲则比较溺爱他,因此弟弟常常怀疑父亲不是生父。

乔海洋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是他们那个城市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家。他不清楚父亲的事业是怎么做起来的,他只知道父亲非常忙,经常起早贪黑,有时候一个星期才能见到他一次。父亲从来不在家里说公司里的事,他偶尔到公司去,见大家对父亲都非常尊敬。大约因为他是老板的长子,大家见了他也很客气。他听说过“头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的话,他知道别人对他客气,完全是由于父亲的原因。

父亲一直很爱看书学习,但不是很爱看文艺类书刊,而偏重于时事类和军事类。他最爱看的报纸是《参考消息》,最爱看的杂志是《舰船知识》和《中国海军》。他听父亲说过,他们当兵那会儿,全艇只有一份《参考消息》,是艇部订的,艇上领导看完了,才能轮到部门长看,最后在水兵们手里看上一圈儿,报纸都揉得不成样儿了。《参考消息》上刊登的都是外国通讯社和报刊的信息,对当时消息比较闭塞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年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看《参考消息》的。从他记事的时候起,《参考消息》扩大了发行范围,父亲开始自费订阅这份报纸,至今已经订了20多年。至于《舰船知识》和《中国海军》这两本杂志,出现在他们家里的时间也不短了。

乔海洋在潜艇学院读的是航海专业,这也是父亲帮他选的。后来他才明白,父亲之所以让他学航海,是希望他将来当潜艇指挥员,也就是艇长。在海军舰艇部队,机电专业干部转指挥军官的很少,干到机电长就到头了,只能改行搞政工,而航海专业就不一样了,是指挥员的苗子,将来的路长着呢。

其实乔海洋的想法和父亲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他从来就没想要在部队长期干下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兵的总有一天要离开军营,如果从个人角度考虑,晚走不如早走。军官服役条例规定的作战部队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是:排职30岁,连职35岁,营职40岁。如果40岁再转业到地方进行二次就业,是件很尴尬的事情。他听说地方很多单位都不爱要转业军人,因为不懂业务,一般都不给安排实职,全是科员、调研员什么的,而科长、处长很年轻,被年轻的上司呼来唤去,心理上也不适应。所以他想早点走,这也是他媳妇千江雪的意思。千江雪的父亲在地方上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可以给他安排一个不错的工作。他想,自己父亲的企业有弟弟接班,他就不操什么心了。可是,现如今想转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部队规定,作战部队年轻干部转业要严格控制,很多人想走都走不了。他听说支队长当年和父亲是一条艇上的战友,他就给父亲打了电话,希望父亲找支队长帮他走走后门儿。没想到父亲还真当回事,接到他的电话就带着弟弟海鹰到部队来了。

乔海洋在电话里说,要请假去接站,父亲说,不用,我又不是不知道怎么走,你在艇上那么忙,不要请假。乔海洋在部队招待所订好了房间,就在那里等待他们。他第一眼看见父亲和弟弟,心里“咯噔”一下。一是父亲的气色非常难看,一脸病相;二是父亲和弟弟都阴着个脸,像是刚刚发生了什么矛盾。乔海洋安顿他们住下以后,也没敢提转业的事,建议陪他们在码头上转转。支队规定,艇员的直系亲属可以上艇参观,乔志雄一听可以参观潜艇,马上高兴起来。(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