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效 | 写在前面 --我所认识的田珍颖老师(2)
田珍颖老师的评论,与专职评论家的宏大评说相比,与教师授课时的细致入微、循循善诱相比,她的评论兼有这二者的特点,却自有了一种编辑的特点。
编辑的评论有什么特点?我在读了田老师的多篇文学评论之后,归纳了以下几点:
第一,紧紧地依靠文本,内容具体而充实,不作大而化之的评论,不说空话和套话。读她的评论,能感觉到她对文学总体的精准把握。
第二,读田老师的评论,能感到对文本精耕细作后所做的深度梳理(这个深度,之前也许作者都很难自觉体会到,经评论一点,豁然开朗)。
第三,精细地掌握了文本的大枝小节后,再三斟酌,确定文本的亮点,然后突出地进行阐述和论辩。这时文本的亮点和她的评论的亮点,会双双绽放。评论显出十分的精彩。
第四,田老师的评论,十分讲究切入作品时角度的选择。她认为,角度即是评论文的特点,没有合适的角度,评论文会陷入平庸。
先以王宏甲的力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评论来分析:这篇作品,宏甲安排了层叠的庞大结构,是一篇大制作,全篇从大方向来看,是按时序安排的,但是在每个时段里,作者调动了各种写作方法,进行了大小不同的回环与铺陈,使每个时段都能自立成章。这样的作品,如果从结构做切入口来评论,田老师认为,那会很宏大,但比较枯燥。她在精读时发现,每个时段都出现了历史的闪现、现实的铺叙和作者的出席,这三者联袂的在场,不断地把每个时段的内容推向纵深。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后,田老师感到作者没有用传统的叙述语言来写作,而是选择了一种演讲式的语言来展开,语言的总体风格,雄辩而气概非凡。她似乎从中读出作者激越的情绪。这使她确定:这种演讲式语言的推进,是这部大作品的亮点。于是她为发言提纲搭建了这样的三条框架:一、历史的演讲;二、现实的演讲;三、作者在场的演讲。一篇“机智独到”的评论文的构思出现了。出色完成了对这篇作品的剖析。田老师的评论,被王宏甲认为是最好的评论。宏甲还说,他是流着眼泪听完评论发言的。
再以作家梅洁的作品为例。梅洁是一个写南水北调大作品的女作家。她的成名作《山苍苍,水茫茫》,是京城一个名刊的退稿,稿子转到田老师手里,即在《十月》排为头条。发表之后,近20家报刊转载,社会影响巨大。梅洁也一夜成名,并开始她20年的对南水北调的追踪写作。20年后,她完成了“南水北调三部曲”。这个系列作品,对工程的宏大,对世界性的影响,对时间的跨越,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来评论,但田老师在她一直跟进梅洁的作品时,发现在这个宏大的有形的工程中,深深地嵌入的是无形的人民的精神,所以她以“人民性”为切入点,在会上进行了激情的发言,使得梅洁作品的人文精神大放光芒。梅洁专门著文记述了当时评论会的现场,最后她说,这是田老师“灵魂出行”的一次评论。
在归纳了以上几个特点后,我还要特别强调田老师评论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她特别提倡读懂作者。这个特点更能突出她的编辑型的评论。
她特别提倡读懂作者。她认为,作品是作者思路的轨迹,是作者灵魂的轨迹,而这个轨迹在作品中藏于字里行间,时隐时现,要靠评论者在阅读中认真地挖掘和串联,将这个轨迹展现出来。评论者在挖掘这个轨迹的过程中,了解作者,进行比较。这时的阅读,应该是不断地设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阅读过程,当你全部掌握了作者写作思路的时候,你才能更深地读懂作者的作品。
正是在读懂作品和读懂作者这两点的要求下,田老师对于作者的作品总能发现它的亮点,并且让这个亮点在评论中显出力度来。
对于读懂作者这个问题,田老师和王宏甲有过深度的交流。
在微信上,田老师说,不读懂作家,就很难深入作品。
王宏甲回应说,只有您提出了这一点。他还说,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真正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研讨,而不是只对报告文学的真人真事去研究。
综合以上的内容,是我对田老师评论的一些学习心得。
田老师认为,编辑的评论应当具有“力荐性”。“力荐性”,就是要有推广、推荐、传播的力度,要让作品因你的评论而具有“社会性”,走向社会,走向读者。
田老师评论的“力荐性”,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往往体现在她在现场的语言表达中。她的评论有一个特点,就是“先说后写”。她在研讨会上从来不写发言稿,只凭几条提纲认真叙说。说得开,收得回,总是围绕文本来进行。在这样的评论中,往往带有“即兴性”。这种“即兴性”则成了她评论表达的激情点。有了这样的激情,她的评论就有了活灵活现的效果。
田老师的评论在业界有较高的认可度。
著名评论家何西来老师特别赞佩田老师在研讨会上从不写发言稿,只凭几条提纲就“出口成章”,并“说得开,收得回”。何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功夫,他说:这是田珍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积累起来的,既有很强的“阅读力”,又有精准的“判断力”。
著名评论家雷达老师多次提到田老师对作品的“归纳力”,并谦虚地表示自愧不如。他认为,这种“归纳力”是田老师长期阅读作品而积累的,是高水平的能力。他说:田老师对作品的掌控力很强,正因此她总能选择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作品,展开评论,从而使自己的评论个性化。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和田老师有长期的合作。她在1998年组织《人民日报(海外版)》征文“中国孩子在海外”时,就请袁鹰老师和田珍颖老师做专家点评和评委。若干年后她的文集出版时,特别请田老师代为作序。当田老师把写好的序交稿时,孟晓云有四个字的评价:宝刀不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跟田老师有较长时间的理论交流,特别是在他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研讨会后,他给田老师发微信说:“田老师,您发言是所有评论中最好的。我那天听您的发言时,泪流满面。听一个文学评论会泪流满面,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现在再读一遍,仍然泪流满面。为什么?这是被您叙述的崇高之境感动,深深感动!非常感谢您用心用情用思想深度的解读!您那天就这么讲下来,这么完整,这么严谨,这么清晰,没有重复的字句,当时大家都很惊讶!好几个人给我说到这一点。绝对是所有评论中最好的。”
田老师对王宏甲《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的评论在《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后,香港开明书店的有关领导读了这篇评论,大为感动,当即联系作者在香港用繁体字出版《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