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不要忘记他们——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

不要忘记他们 

—— 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

序言 《不要忘记他们——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

点击上图看全书

49年前,14名来自常规潜艇部队的年轻士兵,奉命执行了一项挑战人体极限的秘密任务: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14名战士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许国,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为确定中国核潜艇最大远航能力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他们是中国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功臣,核潜艇部队不应忘记他们,海军不应忘记他们,国家不应忘记他们。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无名英雄在哪里?为了追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有两位年近古稀的潜艇老兵,毅然踏上了寻找当年14位参试战友的路......

序言 《不要忘记他们——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

全体参试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照片

 

序 言

海装驻沈阳军事代表局原局长杨长松和海军潜艇学院基础部原主任杨军两位老同志耗时一年半,艰辛地完成了这本纪实性的史料作品。我认为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担任403号核潜艇艇长时,在基地杨玺副司令员率领的由机关、11艇员队及从各艇员队抽组少量精干人员共125人。完成了核潜艇海上首次90昼夜自持力测试,并创造了当时各国一代核潜艇海上航行时间最长世界纪录。我对当年核潜艇自持力考核试验中遇到的艰难困苦和全体艇员共同创造的奇迹,至今难以忘怀。虽然陆上的模拟试验与核潜艇实际的长航不尽相同,但看完书稿,我依然被书中的内容所感动。书中描写的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进行的一次陆上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参加试验的战士们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封闭的模拟潜艇舱室内,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各种困难,勇敢挑战人体耐受力极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尔后回到了他们原先服役的潜艇上,服役期满后又退伍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件事过去近半个世纪了,在这期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特别是我们的海军和海军潜艇部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核潜艇长时间在海上巡航、训练和执行战备任务已成常态。核潜艇在海上的自持力到底多大?不是随便定的,是要有科学依据的。它是由核潜艇设计和建造部门经过细致的论证计算和无数次的测试,(包括陆上模式反应堆试验),并参考国外核潜艇使用经验后,综合各种因素确定的。其中海军医学研究所牵头进行的陆上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对确定核潜艇最大自持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书使我详细了解,当时抽调常规潜艇和核潜艇艇员在陆地上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此类试验先后进行过三次,其中两次90昼夜,一次120昼夜。这三次试验提供了大量科学的人体耐受力数据,也最终为核潜艇研制部门确定核潜艇的最大自持力为90昼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三次人体耐受力试验,在海军核潜艇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可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因各种原因未被引起重视,现在由杨长松、杨军两位潜艇老兵重新系统整理,这是好事。

杨长松、杨军两位同志都曾经在潜艇二支队117潜艇上工作过,他们感到所有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的战士都是很了不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了他们的三次陆上耐受力试验,才有了后来的核潜艇海上实际自持力试验的90昼夜。所以,他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个有重要意义的试验,进行梳理,并加以宣传,使之作为核潜艇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记录下来。所以两位潜艇老兵不顾年近七旬且身体有病,决定自费追寻当年组织试验的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和参加120昼夜试验的14名战友,他们走遍江苏、上海、天津、辽宁、河南等省、市。他们的精神和行动令人感动。

他们寻访的14位参试战友(有2位已去世)。当年都是年轻的潜艇兵,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最后他们退伍回乡,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自己的壮年、中年。今至晚年,他们中的多数人积劳成疾,有的生活还比较拮据,但他们谁都没有因为自己当年参加过如此重要的试验而向组织和当地政府提任何要求。这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不给国家、政府增添麻烦的精神令人起敬。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看完书稿,使我更加深了对我军为什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这一发展过程的理解,那就是我们每个军人只要始终牢记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个信念,对于我们每个军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永远坚持和发扬。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3]

踩一下[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