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参试战友:寻访第十二人 陈素平《不要忘记他们》
不 要 忘 记 他 们
—— 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
寻访参试战友
寻访第十二人:陈素平

2019年9月21日,我们俩离开吴邦强家以后,中午12点40分从南京南站乘长途大巴前往南通启东市,计划第二天去南通开发区农场寻访住在那里的参试战友陈素平。
寻找陈素平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之前我们只知道陈素平是从南通入伍的,他在潜艇上服役长达8个年头,和陈素平同期入伍的战友要么调到别的潜艇上了,要么比他早些年退伍了,谁都不知道他最后到了什么地方?杨军是启东人,1969年入伍时启东共有9个潜艇兵,其中7人转业或退伍先后回到了启东。陈素平也是1969年入伍的,当年南通地区的兵都是集中到南通后乘船到南京,从南京乘火车直达青岛的。另外启东1968年也有9个潜艇兵入伍到青岛,这9人中有8人转业或退伍回到原籍。杨军与这些在启东的战友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加入了 “68、69启东潜艇战友微信群”。当我们开始寻访时,杨军就在启东潜艇战友微信群里发出了帮助寻找陈素平的信息,一开始群里的秦友祥、黄惠斌、浦先兵、杨汉刚、陈锡范、顾雪林等告诉杨军他们都知道有这么个战友,大概是南通小海地区人。
当年秦友祥、杨汉刚、陈锡范与陈素平在部队时都同在一艘潜艇上(56--110)工作过。有线索就有希望,他们又各自联系南通市周围县市认识的战友,也有人知道陈素平这个人,但具体住在什么地方仍然查无下落。直到8月的一个偶然场合,1968年入伍的战友顾雪林70岁生日,这些1968、1969年入伍的老兵集中到老顾家为他祝寿,席间战友们又说起了寻找陈素平的事,正巧被同桌也来给老顾祝寿的当地派出所所长陈龚辉听到了,老陈也是从空军部队转业回来的,他作为曾经的军人,职业的敏感让老陈明白大家寻找陈素平肯定有故事。尤其是了解到要寻找的这个陈素平当年参加了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他当即表示可以帮忙通过南通市附近当地派出所协助寻找。当天傍晚,陈龚辉所长就传来好消息,告诉说找到陈素平了,既有联系电话,又有住址。杨汉刚立即给陈素平打通了电话,他们也是四十几年没有联系过,在电话里好一番激动。然后杨汉刚把陈素平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杨军,杨军又给陈素平去了电话,告诉他我们要去寻访他。电话那一头陈素平也是做梦没想到几十年了还会有这么多战友想着他,杨军在电话里说,为了找到你,几乎是组成了一个团队,发挥了团队的的力量。

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启东的战友们提前弄清楚了去杨素平家的行车路线,我们俩到了南京后杨汉刚就来电话,建议我们原计划21日晚先到南通住下,第二天从南通再到陈素平家改为从南京直接到启东住下,因为从南通到陈素平家住的南通开发区农场和从启东到开发区农场路程相差无几,开车直接把我们送过去比开车到南通市里接我们再过去更方便。另外21日傍晚到启东后1968、1969年入伍的战友可以先聚一下,这些战友们真的是真情所致!令人感动!
我俩从南京乘坐大巴到启东的时间是21日下午5点10分,路上走了4个多小时。杨汉刚开车到车站接的我们,先去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后便到饭店和战友们一起吃晚饭。一共来了 7位战友,加上我们俩9个人,战友相见,异常热烈。我们说了寻访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战友的事,说了上午到吴邦强家寻访的事,大家都非常支持,互相安慰,一时间让我们俩暂时走出了上午寻访吴邦强家后一路沉重、难过心情带来的阴影。战友们都表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那些为海军核潜艇事业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潜艇老兵。多位战友当场提出希望明天一起去看看陈素平,向他表示慰问和敬意!因为要去的战友太多,结果推荐了秦友祥、顾雪林和杨汉刚3位战友作为代表与我们明天一起去寻访陈素平。选这3个代表是因为秦友祥当过“56--110”潜艇的副艇长,后来又调到核潜艇当过艇长;杨汉刚与陈素平不但是同年入伍、同一艘艇,还是同一个部门;顾雪林是最后找到陈素平的牵线人。
第二天一早7点半(9月22日),我们一行7人(顾雪林、杨汉刚爱人开车)分乘2辆车前往南通开发区农场,寻访我们此行的主人公陈素平。天下着小雨,汽车行驶在前往南通开发区的临江高速公路上,从车窗往外看,辽阔美丽的江海平原一片郁郁葱葱,虽已是深秋季节,马路两旁的高大树木和绿化带黄绿相间,美不胜收。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发展日新月异,杨军的老家启东市已经连续多年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与半个世纪前离家当兵时相比,真的是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语。杨军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见到此情此景,自是一番感慨。
行车1个小时多一点,我们到达南通开发区农场,陈素平家住在星苏花园小区。因杨汉刚在车上提前打了电话,陈素平夫妇已经在小区门口等候了。我们看到眼前的陈素平,约1米70左右的个,微胖,身体算得上硬朗,憨厚善良的脸上挂满笑容,操一 口地道的苏北家乡话与我们一一握手。杨汉刚跟我们说,陈素平除了老了点依然是当年的模样,我们一边互相介绍,一边进小区大门往老陈家里走去。小区规模不小,安静整洁,到处绿树成荫,整个小区里没有高楼,全部是清一色的多层电梯房。老陈家住的是2楼一套面积近150平方米的套房。我们一行7人随老陈进入他家客庁,客厅的一面摆了一溜带拐角的沙发,对面摆着电视机,电视机的左边靠墙摆着一架钢琴,右边摆放一电脑桌,电脑桌上放着一台台式电脑,旁边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们进门时老陈的孙女正在操作电脑呢,这客厅的摆设一看就知道是个小康之家,因为客厅是南向朝阳的,所以格外明亮。我们几个在客厅与老陈照完相,在沙发里坐下,开始进入正题。老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写的密密麻麻的几页纸,用夹带着浓重苏北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讲起了他当年参军入伍及参试的情况:(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2]


顶一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