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不要忘记他们——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2)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俩曾经服役过的海军北海舰队潜艇第二支队117(后改为160、211)号潜艇的战友们近几年搞过几次聚会,而且建起了微信群。虽然我们当年服役的潜艇已退役多年,但我们这些曾经在艇上一起工作过的老兵们,每次见面,聊起曾经在潜艇上工作时的方方面面,都记忆犹新。这两年,时常聊起当年我们艇1968年入伍的电工兵孙忠平和1969年人伍的舵信兵杨利平两位战友,他们于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了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进行的一次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参加那次120天耐受力试验的一共14人,孙忠平、杨利平是其中的两位。孙忠平战友退伍后我们一直没联系上,杨利平战友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也加入了211号潜艇战友微信群。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杨利平战友跟我们谈起那次试验中的一些细节时,总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动容。从交谈中我们才知道,自我海军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前后,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指示军委和海军要搞好核潜艇部队的建设与训练,使核潜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为此,军委、海军未雨绸缪,超前考虑到了核潜艇将来远离祖国大陆,长时间到远海执行作战训练任务的问题。核潜艇比起常规潜艇,排水量大,可以装载更多的武器弹药与食品,续航力也更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来核潜艇在海上最多可以待多长时间?在海上待的时间长短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全艇官兵的耐受力。我海军常规潜艇的海上自给力试验早已完成,1964年11月,由海军“03型”129号常规动力潜艇完成了42昼夜的公海训练暨自持力试验任务,超出了该型潜艇30昼夜的自持力设计,创下了该型常规潜艇长航的最高纪录;1997年6月由海军358号新型常规潜艇完成了为期60昼夜带考核自持力及战斗能力性质的远航训练,创下了该型潜艇潜航时间最长、航程最远、检验项目最多、考核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远航。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常规潜艇在海上进行自持力试验之前,没有做过潜艇艇员的陆上模拟耐受力试验,这其中原因可能是与常规潜艇发展历史比较久,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有关。而核潜艇就不一样了,世界拥有核潜艇的几个国家设计的自持力时间并不一致,美国的核潜艇曾经创造过海上连续远航84昼夜的世界纪录,我国的403号核潜艇在艇长孙建国、艇政委常宝林带领下,于1986年2月18日完成了海上连续90昼夜的最大自持力试验后胜利返航。此次长航,打破了美国核潜艇创造的连续远航84昼夜的世界纪录,成为我海军潜艇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创举!
国外核潜艇实际海上最大自持力试验之前搞没搞过陆上长航模拟试验,我们不掌握。我们现在掌握的是在我海军403号核潜艇长航之前,共进行了三次陆上模拟试验。这三次试验都是在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具体组织下完成的,第一次是1969年11月底开始进行的《 qt常见22种有害气体90天容许浓度的研究》(潜艇第22支队6人参试)第二次是1971年1月开始进行的在高温、高噪音等条件下,人体各项物理指标的《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潜艇第二支队14人参试)﹔第三次是1975年5月开始进行的《模拟hqt若干条件潜航90昼夜对人体耐受力影响》(潜艇第一支队、后改为潜艇基地,13人参试))。通过这三次陆上模拟自给力试验,核潜艇研制部门和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等科研部门一起,在陆上模拟自持力试验取得各种综合性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我国核潜艇实际海上一次性远航最大自持力为90昼夜。
可以想象,无论是90昼夜还是120昼夜,参加这三次耐受力试验的数十名年轻海军潜艇战士,在陆上封闭的模拟舱内进行一次性模拟长航,接受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克服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今后核潜艇战友的安全,他们敢于挑战人体耐受力极限,不惧试验,以身许国,并坚持到最后,这恐怕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共进行了三次,参加试验的人员一共30多人,而为什么我们俩只选定寻访参加120天试验的14位战友呢?主要理由有三:其一,时间最长、试验内容较多。14位潜艇艇员完成的那次试验是陆上 120昼夜的最大自持力试验,其他两次试验都为90昼夜,而且是模拟高温、高噪声环境,获得的试验数据更加全面;其二,对参试人员相对熟悉。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的参试人员全部来自我们曾经工作过的潜艇第二支队,14位战友与我们基本都是同时期入伍,其中和我们在一条艇工作过的就有两人。而另外两次9O天试验的参试人员都是其他潜艇支队的(潜艇第22支队、第一支队),人员情况我们不熟悉;第三,力所能及。如果所有测试人员都寻访到,工作量太大,所需时间更长,光靠我们两人难以完成。
我们认为,所有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的同志,是我海军核潜艇海上实际自持力试验的先行者。他们为国家、军队特别是为核潜艇部队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可贵的是,当年这些参试战友在完成试验任务后又回到了原来服役的潜艇上,待服役期满后离开了潜艇部队,默默地度过自己的壮年、中年,再进入老年。这些参试人员如今都已经70 岁左右了,他们很少向家人或周围的人提起当年参加试验的事。今天,当在战友群中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两个老潜艇人的心,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动、被震撼。在这同时,我们两个潜艇老兵,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14个潜艇兵的现在,他们在完成陆上120天长航试验后回到潜艇部队以致最后服役期满离开部队后都到了哪儿?如果在,他们生活的还好吗?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我们,常常使我们夜不能寐。我们俩多少次提起这个话题,觉得与其这样坐而论道,不如付诸行动,从我们熟悉的杨利平、孙忠平战友开始,通过他们或其他渠道,去追寻这些战友的足迹。我们知道这有很大难度,毕竟这事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了,我们自己也是古稀之人了;而且杨长松患有脑梗、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等老年病,杨军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另外我们两人的老伴也是诸病缠身,离不开人照顾。但当我们跟家人说出这个想法时,她们都非常支持。我们余生不多,如果能找到这些战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听他们聊聊当年参加试验的事,这不仅可以了却我们俩的一个心愿,也解开了众多老潜艇官兵的一个心结。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寻访,能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潜艇官兵,学习老一辈潜艇人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勇于牺牲的精神和高尚情操。中央军委习主席曾经指出,“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我们俩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用这14位战友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所表现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激励后来人为国家、军队、海军特别是潜艇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其次,我们想通过寻访海军医学研究所参试的科研人员和参试战友,首次披露当时的试验情景,比较客观地还原这一事件的经过,为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史料,给还健在的参试战友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不管结局如何?也不管有多少困难?更不管他们在哪里?我们俩一定要找到这14位参加试验的战友,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了却我们俩的一个心愿:再和他们见一次面,再和他们握一次手,再向他们敬一个军礼!
2019年4月12日起,我们俩毅然踏上了寻访当年14位参试战友的路。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踩一下[4]

顶一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