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没有“之父” —— 简评当下典型宣传的不良风气(3)

外国人喜欢用“之父”来表彰那些在某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如美国的“核潜艇之父”叫里科弗,曾是美国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大约相当于中国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那样的角色。

因为不知道美国的军工体制和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权力,所以无法评论里科弗这个“核潜艇之父”是否实至名归,在中国,陈右铭是绝对不敢接受“核潜艇之父”这顶桂冠的。

里科弗生前曾访问中国,陈右铭接待过他。两位曾经的中美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里科弗称陈右铭为中国的核潜艇之父,陈右铭连连摆手称“不敢,不敢”。

中国核潜艇没有“之父” —— 简评当下典型宣传的不良风气

里科弗(新浪网)

按照中文的词义,父乃多义,其中有“对某一种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称”之义。

黄旭华虽然参加核潜艇项目比较早,但他只是普通工作人员,不能算是“创始者”。1979年9月,核潜艇工程实行总师制,第一任总设计师是彭士禄,黄旭华是三位副总设计师之一。

1983年,黄旭华被任命为第二任总设计师,马马虎虎算是总负责了,但此时距离1958年核潜艇第一次立项已经过去了25年。假如总师可以称“之父”,那么也该把这个荣誉给第一任,不该给第二任啊!

中国人喜欢树典型,树典型喜欢拔高,一拔高就会成为“变形金刚”——把别人的事情嫁接到他的身上,其结果是,人们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典型了。很不幸,黄旭华老先生也被那些树典型的人拔了高。更糟糕的是,这样一来,就把中国核潜艇的历史搞乱了!

当年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参谋,现年84岁的王德宝说:中国就不适合搞什么核潜艇之父,如果说中国有核潜艇之父,那得是聂荣臻!因为搞核潜艇的动议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

王德宝接着说,如果说聂帅级别太高,从聂荣臻这里往下排,选一个级别不太高的人当“中国核潜艇之父”,那也选不到他呀!

当下中国,除了“核潜艇之父”,还有“航母之父”、“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等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此类“之父”之说可以休矣。外行看着热闹,内行看了嗤笑。

我写此文的目的,不是要和哪个人过不去,我只是想提醒那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宣传典型,既要向历史负责,也要向当事人负责。

做“标签”可以,但要做得准确精致一点;编“桂冠”可以,但要编得大小合适一点。否则,让行内的人看着难受,让当事人戴着也难受。对百姓是一种伤害,对当事人更是一种伤害。典型宣传,还是少一点花拳绣腿,多一点实锤干货为好。

我很欣赏白岩松说过的一段话(大意):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所谓干新闻的人就是往历史的洞穴里放资料,让后人在考古的时候去找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如果我们今天放进去的东西都不代表这个历史,很多年后考古的人把它挖出来还信以为真,历史将会怎样?考古将会怎样?而那个留下的新闻背影又将会怎样?所以,对所有的新闻人来说,真正的考验就是:你在往历史的洞穴里放什么?

为了给后代留下一段相对准确的历史,我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掀起一个“新闻打假”行动!(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8]

踩一下[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