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4)
四、电工军士长丁仕来
丁仕来(1948.9.2~),江苏省海安县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127潜艇电工兵,1970年3月任电工班长,同年8月任电工军士长;1974年任215潜艇电工军士长,1977年任206潜艇动力长;1980年9月入海军工程学院学习,1982年任206潜艇机电长。1985年12月转业至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工作。2008年9月退休。
丁仕来属于比较优秀的士兵,入伍两年多就提干了,大约在他们那批同年兵中,也是提干比较早的。优秀的人未必有故事,我现在就很难想起关于他的故事来。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经联系过他,记不清当时他是因为什么事情,没有参加。这一次,他应约为本书撰写了一篇文章《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他所说的这个“摇篮”就是127艇了。他这个“摇篮”倒是挺大的,里面装了几十个“婴儿”,其中也包括我。
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
丁仕来
从小我对军人就非常的崇拜和羡慕,觉得做一名军人是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因此,当兵就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1968年初,部队到我的家乡招兵,我立即报了名,经过体检和政审,我顺利通过了。当公社武装部把入伍通知书送到我手里时,我高兴极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武装部的同志又告诉我,我当的海军潜艇兵,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到了部队经过短期的培训,我就被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电工班,当了一名电工兵。当时听说127艇是“四好连队”,是舰队和海军的先进单位,艇长张连忠对部队要求很严,作风纪律、军事技术都很过硬,自己感到非常自豪,这也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大熔炉。
我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第一次上艇,从一舱到七舱,满眼全是机器设备、管道阀门、线路,看得眼花缭乱。舱室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狭窄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潜艇构造简直太复杂了!对于一个新兵来说,一切都感到新鲜和陌生。
后来分配岗位时,我被分在5战10岗位,操控主电机,心里既高兴又害怕。这是主要岗位,能否操控好主电机,关系到能否保障整个潜艇的潜浮、航行的安全和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训练,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在军士长和老同志手把手的传、帮、带之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和值更休息时间进行苦练,有时手都磨起了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能独立操作了,并顺利完成了出海任务。
当电工兵是很辛苦的,艇上的条件很差,空气混浊,充满了各种有害气体。特别是夏天出海时,五六仓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休更了,在狭小的吊铺上根本无法入睡,连翻身的空间都没有。出海回来后还要给蓄电池充电,第二天继续出海,非常疲劳。后来我又被调至二舱、四舱任仓室长。不久又担任电工军士长职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带好全班完成各项任务,首先自己要带头吃大苦耐大劳,要处处走在前面。特别是1971年127艇出海远航25天,白天水下航行,晚上浮起或半潜状态,边航行边充电。遇到大风大浪,潜艇摇摆厉害,晕船时特别难受,吃不下饭,还要坚守岗位,瞪大眼睛看着仪表,查看机械设备工作情况,保证潜艇正常航行。
通过在127、155、210潜艇几年的锤炼,使我学到很多,收获很多: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了雷厉风行作风以及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我后来转业到公安战线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成长起来的,部队就是我成长的摇篮。
虽然离开部队已经30多年了,但回忆起在部队的战斗生活仍然心潮澎湃,终生难忘。我为自己曾当过潜艇兵而自豪。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本网站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踩一下[0]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