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和引子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2)

引 子

 倾听青春响亮的回声

李忠效

2008年,我曾主编过一本我们艇队的纪念册《大海深处的青春航迹》,那是我和原127艇无线电班长、时任温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长陈献彩共同策划的,得到老艇长、海军原司令员张连忠海军上将的首肯。当时我联系到80多人,还有一些战友没联系上。2014年7月13日,曾经在127、155、210潜艇上工作过的战友一共七八十人在青岛聚会,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不远千里来相会,可见那种尘封已久的战友之情有多深多浓。大家欢聚一堂,气氛热烈。很多人分别后三四十年没见面,当年英俊帅气的脸庞已经洒满岁月的风霜,有的人面对面注视很久才能相认,但是每个人心中的那份情谊永远不会改变。在这次战友聚会前,召集人张俊富又找到几十名“失联”人员,他们纷纷给我提意见:那本纪念册为什么没有我?我当时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无法回答他们。战友聚会的气氛热烈之极,我被那种重回当年的气氛所感染,当场表示:再为我们艇队编一本书,以资纪念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青春时光。后来由于我要写中国航母“辽宁舰”报告文学和《刘华清》文献纪录片脚本,一直没有时间兑现我的承诺。2016年6月,我退休了,终于有时间来编这本书了。  

 

我编《大海深处的青春航迹》时,划定的时间界限是1967年张连忠到127艇当艇长至1976年他离开这个艇员队,时间跨度为10年。这一次,我划定的时间界限是1970年我到127艇当兵,到1976年我离开该艇,时间跨度为7年。为什么要这样限定呢?因为此前离开的人我不认识,此后上艇的人我不熟悉,我没法写。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曾经在纪念册中写过文章的老同志,我这次仍将他们的回忆文章收入此书。    

后期上艇的同志或者本艇以外的人可能不清楚,为什么一个艇员队会有这么多舷号?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127是03型潜艇,1972年秋,我们把127艇交出去,在艇长张连忠和政委王学芳的带领下,到武昌造船厂新接了一条33型潜艇,舷号为155。1974年5月,全海军的潜艇重新编改舷号,155改为210。实际上是一个艇队干了两条艇,1974年又改了一次舷号。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艇队,两艘潜艇,三个舷号。    

常规潜艇不像核潜艇,由多个艇员队轮换管艇,艇员队有专门的代号,如11艇员队、12艇员队等等,常规潜艇是一个艇员队管一艘艇,因此艇员队的代号就是潜艇的舷号。从127到155,虽然潜艇的型号和舷号都变了,但是艇员队还是原来那套人马。    

1976年是本书的重要节点。书中标注的艇员职务都是1976年年底之前在本艇的职务,记述的往事也是以1976年年底之前在本艇发生的故事为主。我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经大家帮助回忆,只想起了书中记录的这些人,还有一些人因为时间太久,或者在本艇工作时间较短,实在想不起来了。书中艇员的故事有长有短,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均是根据实际情况书写而已。接触时间长的人故事就多,接触时间短的人故事就少;个性特点突出的人故事就多,个性特点不突出的人故事就少。就这么简单。    

收在正文中的都是写过文章和有故事的人,没有故事的部分去世、失联人员,收在附录中。    

还有就是书中人物的排序,我采用职务、资历、姓氏笔画排序的原则,即职务在前,职务相同的按资历排序,资历相同的按姓氏笔画排序。    

人是感情动物,人这一辈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唯有亲情、爱情、友情长存。战友情可能更浓于其它的友情,因为我们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在部队度过的,我们一起经历了磨难,一起经历了生死,一起经历了荣辱,一起铸造了艇队的战斗精神,一起见证了海军司令员张连忠是怎么从我们的艇队脱颖而出的。    

我记述的是潜艇部队一个艇队的一段历史,表现的是原汁原味的潜艇兵生活。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可能会感兴趣,可以把他们带回已经失去的岁月。    

我在这个艇队整整生活了7年,不算长,也不算短,有太多的往事可以回忆,有太多的激情可以迸发,有太多的苦难可以回味。    

我编写此书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这样一群人,为保卫祖国的海疆,贡献了青春,洒下了汗水;是想宣扬我艇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和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是想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让老战友们在这本书中欣赏自己亮丽的青春,倾听大海响亮的回声…… 

 

序言和引子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本网站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序言和引子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4]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