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二三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7)

03型和33型潜艇有两个鱼雷舱:一舱和七舱。大约是在1974年,时任代理鱼雷军士长的于水洋在七舱当舱室长。那时本艇担任战斗值班,春节不放假。大年三十,艇长张连忠安排全艇人员上艇保养机械。说实话,要过年了,谁还有心思干活啊!大部分人都在那里“磨洋工”。

保养机械一般是不用艇长上艇的,主要由副长带队上艇。那天艇长张连忠突然中途上艇检查,有点现场督战的意思。他从一舱走到六舱,大家基本上都是手里拿块抹布,一边聊天一边装模作样地擦擦灰,擦擦铜牌,没有一个摆开架势真干的。到了七舱,情况不一样了。只见地板都掀开了,于水洋正带领两个战士在那里除锈。看到这个场景,张连忠一直阴着的脸露出满意的神情。他什么也没说,转身离开。

当天晚上,全艇点名,张连忠把于水洋狠狠表扬了一番。张连忠说:“干工作不是给领导干的,是给自己干的。你的机械保养得好,自己用起来就顺手。你舱室保养得好,你生活在里面就舒适。还有,你对待工作的态度,证明了一个人的品德、品质,也将决定你一生的命运。”

张连忠的这些话,于水洋牢记在心,并影响他一生。此后不论走到哪里,他干工作都和自己较劲,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得到自己的认可才行。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于水洋写了一篇文章《一次实战背景下的远航》,从中可以看出当年他所经历的风雨岁月。

 

第三章 二三部门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一次实战背景下的远航

于水洋

 

1969年3月,我们刚入伍的新兵在新兵连训练了一个月,就直接上艇了。当时分到127潜艇的新兵共13名,每个专业的都有,记得有冷万富、朱广奎、钱绍华、刘金仁、顾影晨、孙元明、李荣生、马绍臣、李万祥、张来坤等。

当时的国际形势很紧张,中苏边境的“珍宝岛事件”刚刚发生,双方交火的枪炮声给各部队带来了一种战斗气氛,陆海空三军全部进入战备状态。我们这些刚上艇的新兵,学习军事技术的热情非常高,大家争先恐后,都想早一点掌握业务知识,早一点独立操作,早一点单独值更,好亲自驾驶潜艇去参加战斗。

大约在当年的10月至11月份,127潜艇进行了一次远航,我光荣地参加了这次远航。记得当时全艇官兵的战斗热情非常高涨,就像要上战场一样,各班各部门纷纷表决心,艇上还召开了誓师大会。有一名航海长,当时还没有入党,就先交了党费,他表示要在远航期间积极工作,“火线入党”。

这次远航是我当兵后的第一次远航,要在水下潜航二十来天,什么也看不见,更见不到太阳,对于我们这些新兵来说,那真就像离开了大千世界,突然间被关在一个狭小的大铁桶里,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只能靠艇上24小时的船钟分辨夜与昼。远航期间,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吃饭、睡觉、值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听听无线电室录音的新闻广播(不是直接收听的),是我们与外界唯一的单向交流。那时正是大讲“突出政治”的年代,艇上时常会在水下安排一些政治学习。但是在灯光昏暗、闷热潮湿、二氧化碳浓度很高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在政治学习时都很难打起精神。说起来别人难以相信,潜艇远航时,艇上最受欢迎、带得最多的读物是小人书。现在的潜艇现代化程度高了,装备先进了,有电视、电脑、电影光盘,可能不用再看小人书了。我们那个时候,小人书可是最好的业余读物啊!

远航期间,潜艇上淡水要限制供应,每人每天洗漱基本上就是一杯水,只能漱漱口,很少洗脸,更不要说洗澡了。出航的时候虽然是秋天,但是潜艇里仍然非常炎热,大家每天汗流不止。我们鱼雷专业的人主要岗位在鱼雷舱,在潜艇的两头,一舱和七舱,与其他舱室相比,比较凉爽。温度最高的是四舱、五舱、六舱。四舱有电灶,五舱有主机,六舱有电机,都是散发高热量的家伙,四舱、五舱经常温度高达四五十度,我们从那里走一趟都会冒一身汗,更不要说那些长期在那里工作的厨师和轮机兵了。(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