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潜艇声呐打交道30年,他在海底通过声音判断“对手”

与潜艇声呐打交道30年,他在海底通过声音判断“对手”

退休后,仇裕平不时会想起那段深海潜行的战斗生活。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敏感海区,我们还没有穿过去。应该说,越向远海走,越敏感。那里空中、水面、水下都有反潜兵力,而我们必须从这一体系的‘缝隙’间穿过,才能到达我们的任务海区。”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海军“最老的艇,在最炎热的季节,到达最远的海区”的一次训练。

在这次训练中,25岁的仇裕平刚刚从潜艇学院毕业担任声呐军士长。在海底声呐既是潜艇的耳朵,也是潜艇的眼睛。

仇裕平出生在浙江的千年古镇寿昌。1985年10月,20岁的仇裕平报名参军,成为人民海军的一员。

当时仇裕平被分到北海舰队,在青岛的海军潜艇学院白天训练晚上学习,摸底考试后,成为一名声呐兵。

由此和声呐打了30年的交道。

1988年7月1日,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在这一年,经首长的推荐,仇裕平参加了士官招考。1990年毕业后,仇裕平成为新军衔制度颁布后的第一批军士长之一。

在此后岁月中,仇裕平长期奋斗在一线,先后10次深海穿越太平洋,几次与战友面临生死考验。更因为专业,荣获海军声呐专业考核第一名,被海军表彰为优秀声呐兵。

2015年,仇裕平以一级军士长的身份从岗位上退休。一级军士长也被部队官兵誉为“兵王”。

退休后的仇裕平,不时会想起那段深海潜行的战斗生活。后来一位已经当了导演的老战友找到他,想要拍一部关于潜艇题材的电影。

于是,仇裕平将海底的经历,写成长篇小说《深海两万里》,用现实与虚构的不同视角,将30年来在潜艇部队的战斗生活浓缩在小说中,将自己对潜艇不变的情怀流露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这本书除了写下在大洋深处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遭遇、险境和生死考验外,还是一本关于潜艇和潜艇兵的百科全书。

日前,在这本书出版之际,封面新闻记者在寿昌专访仇裕平,听“兵王”讲述深海之下的故事。(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3]

踩一下[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