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潜艇声呐打交道30年,他在海底通过声音判断“对手”(3)
(二)
【“这是什么?!”还没等首长问出这句,声呐室小任,立即意识到并报告:“发现主动声呐!”
声呐军士长紧戴着耳机,兵死死地扣着两耳朵,想听清楚海里的一切细微的声音,想从机器这头直接钻到海里去看个究竟……】
——《深海两万里》

蛟龙出海。(图由受访者提供)
封面新闻:作为潜艇上的声呐兵,需要能够识别多少种声音?
仇裕平: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主要还是归类;要归到“舷号”挺难的。比如说军舰,我通过声呐能够判断这艘军舰是哪一个级别的,但是像影视剧中可以识别出舷号,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一离开我们自己训练的海区,绝大多数目标声音都是陌生的,这就要判断出哪些目标对我们是有威胁的,必须采取措施。声呐在大洋底捕捉打击目标,好比公安抓小偷,大街上的人群,没有任何前提或提示,但要从中找出或者确认没有小偷;声呐兵要在大洋里发现确认没有见过的敌人,难就难在这里。
声呐兵工作时间长了,一些海上的“老对手”也能熟悉,也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他们训练方式的变化。
美国的舰艇在海上是比较公开的,碰见就碰见,也不隐讳;但日本用反潜飞机多,因为飞机和潜艇是隔离的互想没有“声接触”。飞机可以掌握在水下的各种信息,但潜艇不知道飞机探测获得了什么信息。
封面新闻:潜艇上的“主动声呐”,它会在什么时候使用?
仇裕平:主动声呐是主动发出,比如说对方潜艇声音很安静,我方根本听不到。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发主动声波,来探测位置。否则,两人都很安静,会像俄罗斯与美国潜艇一样在水下“接吻”的。
封面新闻:但这样,不就暴露了?
仇裕平:对,主动声呐暴露性器材,所以使用是很谨慎的。主动声呐还有一个时候要用,就是要进行攻击了,需要准确的距离,要通过主动声呐才能算出攻击方案。
封面新闻:反过来,如果在海底听到主动声呐,是否也是很紧张的时刻?
仇裕平:如果收到主动信号,确实是比较紧张的。这个时候,一般是按照隐蔽的要求进行处置。各国舰艇都在公海训练,搞活动。应该说,这个是一个正常的训练活动,在和平时期嘛。
潜艇每一次出海,核心就是隐蔽,我们每一次去训练的时候,遇到感觉比较危险的目标,我们主要采取还是尽量不要让对方发现的思路进行训练的。
封面新闻:声呐兵的听力跟常人是不是有异于常人呢?
仇裕平:肯定是有一点差别。首先,整个训练过程,都聚焦在声音当中。我现在日常生活里,经常跟我家属说,我听到什么什么声音你怎么没听见?稍微有一点点声音就警觉。这是感觉方面的。
对听力也有影响。在长期训练的时候,对大脑、神经、视力都会产生影响,所以早期,声呐兵是专门配发了鱼肝油的,就是维生素AD。
第三,是听力的灵敏度。精神集中在声音上,习惯也不一样。像我在海上,即便是深夜休息了,艇上只要有特殊声响肯定会从床上跳起来。尤其是自己担任军士长,带着几个小战士去远航的时候,一切重担全部压在你身上,实际上是睡不踏实的。多数情况下,我都尽量想办法睡在声呐室的,这样可以从早期的情况、发生的情况以及后面的处理,我可以全部掌握。如果不睡在声呐室,那么整个过程是不清楚的,从中间插进去,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就不够,作出的判断就有可能有误。(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