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利川的动车上(外两首)
在四车五排的F位落座
我拿出旅行杯和张执浩先生主编的汉诗
车厢中见不到几个人
看来,八月中旬赶赴利川的清凉之约
的确有些失礼
车过汉川、仙桃
江汉平原的绿色潜藏着诗的韵脚
回味中,潜江一晃而过
听说这里因疫情而封城
记不清是否有乘客上下
荆州开阔的田野已经展现
我努力找寻三国残影
可是,没有风
稻穗、芝麻、荷梗不动声色
只有长湖的水反射白光向后疾驰
最终辗转北方,解渴
路过宜昌
三峡大坝在视线之外
想象其宣泄情绪的方式
奔放,豪迈
来不及抒怀
葱茏的高山迎面扑来
旋即,眼前至暗
隧道中穿行,思绪被阉割
等待出来时,又雄心勃勃
我虽怀旧
仍需翻阅鄂西这本厚重的黑白照
远山身披苍翠
那一块一块的金黄色补丁
是玉米成熟后留下的杰作吗
终于看见云朵,不急不缓
是否在酝酿一次完美降落
平行的沪渝高速忽隐忽现
车辆位移如神仙脚踩祥云
那些散落在谷底的村舍
俨然笼罩着土司城的神秘
动车在恩施短暂停留
我下去伸了个懒腰
一路上,很难见到麻雀
但两只斑鸠恰巧飞窜入林
那身手正如站台上行色匆匆的旅人
从利川站出来,热浪拂面
坐上的士,司机体贴地打开空调
他说来此避暑的人赶集一般
只是刚到,需要适应
在凉雾乡赶集
每逢阴历三、六、九
是凉雾乡赶集的日子
因为好奇,我也凑凑热闹
在乡政府一侧的马路边
淳朴的乡民将自家的蔬菜、水果
以及腌制品整齐摆放在地面
不用城管,秩序井然
即使乡政府车辆出入
也得小心翼翼
核酸检测点8点开始,已有人排队等候
看样子多是准备返程的外乡人
卖蜂蜜的比较多
莼菜是当地特产,没有见到
还有卖利川红茶和恩施玉露的
可惜我忘带杯子
看中了老张头的腊猪蹄
我买了两只寄给了天津的战友
因为没有还价,他夸我好眼光
继而小声提醒,去年当地闹过猪瘟
路过销售花梨岭酒的摊子
老板热情地请我尝了一口
感觉度数赶得上茅台
一个卖梨少女穿着白色文化衫,极其显眼
背篓里的梨还沾着山里的雾气
我冒失地问她的身份
左边的摊主说她是恩施民族大学的学生
我的心顿时五味杂陈
集市延续到晚上还有买卖
我得去憨憨私厨吃便饭
他家奉送的泡萝卜色红脆爽,特别开胃
明月高挂,我便回到云山谷
纳凉的居民大多讲汉腔
我误以为置身汉口的六渡桥
清晨,坐在两汇塘右岸
清江在这里结肠
两汇塘成了无人值守的野渡
下游不远,便是龙船水乡
坐在右岸
可以看见对面竹林隐现的民宿
以及山色的秀丽
一根铁索飞悬
渡船高挂
像行走在客厅墙壁上的工艺品
人来人往,可是
背着背篓的并不全是土家后辈
唱着龙船调的也未必就是妹娃
上游无水
河床极像缺氧的鲢鱼,肚皮暴露
一颗老树终于现出原形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楼兰遗址上的胡杨
几支鱼竿垂钓着早晨最后的清凉
而我好似水牛
疯狂咀嚼草间即将逝去的露珠
对岸,雾气飘渺诱人
可谁保证,一旦过去凉爽是否依旧
在某一刻,我翻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
惊悉,冷空气即将南下
我毫不犹豫买了一张返回汉口的动车票
地球变暖,待在家中念佛可能更好
离开渡口
我顺手捡起游客们丢弃的两个可乐瓶
以及几份避暑山庄的推销传单

作者: 许丛清,祖籍湖北省仙桃市,现居武汉。仙桃市作家协会会员,军旅诗人。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水兵文艺》《鸭绿江》《文学讲堂》《文学家》等报刊。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踩一下[0]

顶一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