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不要忘记他们——记参加模拟核潜艇远航试验的14位战友》(3)

(三)对那些为核潜艇事业做出了贡献的参试者,希望能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我们俩在寻访参试战友的过程中,常常为有些战友的晚年担忧,他们中的少数人没有工作,没有养老金,晚年身体又不好。面对这些实际困难,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

三次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的参试人员一共就三十多人。在国家对军人的优惠政策中,对参战、参核人员是有一定补助的。而我们这些参试人员中,除1975年第三次试验参试的13位参试者本身就是核潜艇艇员外,其余两次的参试者均来自常规潜艇,这20位参试者一直没有被确认是涉核人员。至于这些参试人员是不是涉核?我们认为是毋庸置疑的。从试验立项目的来看,就是为核潜艇设计最大自给力提供科学依据,所以试验名称定为《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三次试验的模拟舱环境设置也都是按照实际核潜艇舱室环境设定的。之前,我们咨询了军内外的一些专家、首长,他们都认为这些参试人员应该是涉核。

我们想,能不能由海军有关部门给所有参试的同志出具统一证明,证明他们曾经参加了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认可他们是涉核人员。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接到这样的证明后也认可他们涉核并落实涉核待遇!

在我们寻访的参试战友中,有多位战友身体状况令人担忧。我们不能肯定这都是当年参加试验落下的病,但有些病比如听力障碍(12位参试者中有9位),还有一些心、肺、腿脚方面的疾病,与当年参加试验是有一定关系的。当年所有的参试战友在试验中身体透支极大,心理、生理各方面都受到一定损伤。虽然他们试验结束后安排了一个多月时间的恢复,体检记录上也都写着基本恢复正常。但应该看到,试验中心理、生理的某些机能一旦受到损伤,短时间内是很难恢复的,有的可能终生都难以恢复。

当年试验结束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对参试人员的身体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这不能怪哪个部门或者哪个单位,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今天,我们应该本着对这些参试战友身体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为他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习主席曾经说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让军人受到尊崇,这是最基本的,这个要保障。”

我们的这些参试战友,他们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曾经是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崇,他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尽管我们俩不是专业写手,写作水平有限,不可能很全面地写出这14位战友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但我们本着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写他们的过去和现在。采访中有两位参试战友英年早逝,对这其中一位去世战友的寻访,是靠他的亲人及一块当兵的战友点滴回忆写出的,另一位去世战友因家人不同意我们去寻访,有关情况就更不知道了,所以对这两位去世战友,很难表达出他们的内心,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写出这么一个10万多字的材料,对我们两个这么大年纪的业余作者来说,算得上是心血的凝结。从一开始有这个想法到理出思路,然后一个个去寻访参试战友,最后写出文字,我们两人还是经历了不少艰辛。况且我们一个家在沈阳,一个家在青岛,分工整理及写的过程中遇到需要讨论的问题,需要核实的内容,全是通过电话和微信、网络完成的,更多的是利用去寻访下一个战友时抓紧讨论上一个寻访战友的初稿方式完成的。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俩经常被参试战友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精神所感动,我们的感情与参试战友的感情融到了一起,他们笑,我们跟着高兴,他们哭,我们跟着流泪。我们在整理寻访材料时,一想到有的战友目前的处境,常常潸然泪下,不能自己。可以说,这一年来的寻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灵魂得到了洗礼。跟他们比,我们自愧为国家、为军队做的贡献太少。

在寻访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寻找这14位参试战友,虽然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便捷,但找这14位参试战友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毕竟离开部队几十年了,有的知道姓名却不知道籍贯,有的知道籍贯却又不知道联系方式。为了寻找他们,动用了许多的战友,从无数条有用没用的信息中,我们最终总算找到了他们。

在寻访过程中,我们每到一位参试战友的所在地,总有当地战友为我们服务,提供诸多便利,领着我们一同前往、一同寻访。可以说,整个寻访过程已经不是我们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众多战友共同的事了。如果我们的这本小书还有点价值的话,那是我们和众多战友们共同创造的。

在这里,衷心感谢帮助我们完成寻访任务过程中的众多战友,他们是:朱广奎、马家瑞、袁启根、张云生、王文法、于金明、张留根、陈福堂、江定宗、杨恩友、张士高、孙世敏、张学端、张伟、娄延生、唐复全、江道义、于春道、喻强、丁良存、郭庚森、吴其章、秦友祥、顾雪林、黄惠斌、杨汉刚、浦先兵、陈龚辉、王飞、康郦、于连发、杨福禄、陈俊年、王修生、贾晨光、艾伟。(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6]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