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2)

六、轮机班长赵长龙
 

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赵长龙(1942.10.18~),辽宁省昌图县人。1962年8月入伍,在潜艇士兵学校学习,1964年1月至1969年3月在112、127潜艇任轮机兵、轮机班长,1969年3月任青岛潜艇支队教导队教员,1974年2月任潜艇学院轮机教员,1988年12月任潜艇学院轮机教研室主任。1988年授海军上校军衔。1995年12月退休。
 

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我上艇的时候,赵长龙已经不在艇上,当时潜校和潜士校都关门了,支队在潜士校原址举办专业教导队,赵长龙在那里当轮机教员。1972年,我到教导队学习了几个月,就是他负责教我们。
从简历上看,他是在教导队提干的。因为本书人物排序的原则是以资历、离开本艇时的职务和1976年底之前的时任职务为节点依次排列,所以把他排在本书的轮机班长序列。实际上他后来是正团职教员、海军上校军衔。
那次我在教导队都学了些什么专业知识,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学了气缸的“热应力”什么的。好像结业考试的时候,我考的分数还挺高。我想着高分不会是赵长龙故意照顾我的。
从教导队结业,我们就去武昌造船厂接新艇了。从此再没见过他。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我打电话向他约稿,他写了一篇《高度的责任心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他的故事比较“古老”,因为故事发生的时候我还没当兵。
 

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高度的责任心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
赵长龙
 
1965年8月,海军命令从苏联引进的斯大林型潜艇112艇退役,同时决定将112艇完整地送给上海交通大学,作为潜艇实验室。
112艇是1954年从苏联引进的旧艇,在苏联就已经服役多年,年久失修,来到中国后主要用于教学,从1958年起就没有出过海。为了安全起见,海军领导决定用拖船把该艇送到上海。当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全艇官兵一致要求由我们亲自把112艇开到上海。上级领导经研究决定,先由我们试航看看情况。在全体官兵精心维护和仔细操作下,成功进行两次试航,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从而增强了领导的信心,决定批准由原艇官兵将112艇送往上海。
几天后,我们起航了。由于112艇没有雷达,北海舰队派了一艘护卫舰给我们领航。航行中,由于老式护卫舰航速比较慢,竟被我们艇以双车进一的航速落在后面。护卫舰发信号让我们等它,我们只好停了一台主机,开单进一前进,等护卫舰赶上来。然而,由于112艇多年没有进厂中修,设备腐蚀严重,经过长途跋涉,开到长江口时,机械出现了故障,右机排气内挡板检查盖破裂,冷却水大量喷出,情况十分危急。轮机班全体官兵临危不乱,在军士长滕明杰的带领下,想方设法排除故障。最后军士长急中生智,用千斤顶和损管堵漏垫把漏洞顶住了……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将老艇送到了上海高桥码头。
上海交大领导到码头迎接我们,并组织各级领导参观潜艇。当时的老百姓对潜艇感到很神秘,大家看后非常激动。上海交大还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安排我们在上海游览了十多天,参观了中共“一大”旧址和万吨水压机等。当我们乘船返回青岛时,转业的战友赶到客船码头为我们送行。大家热泪盈眶,相拥而泣,难舍难分,充分体现了战友深情。
回到青岛后,我们接到新的命令,去大连造船厂接收127艇并中修。127是03型潜艇,与112艇主机在原理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边学习专业边协助工人修艇。后来,艇领导又派各专业骨干赶回青岛到其他艇上学习实践,我是其中一员。大约三个多月学习完毕,回到大连。当127艇中修完成后,支队决定:由张连忠艇长带领我们试航。
我们112艇大部分同志都未随潜艇下潜过,不知潜到水下是什么感受。潜水前,心中忐忑不安,却又充满期待。当潜艇潜到水下60米时,部分通向舷外的装置,填料涵出现大量漏水,我们迅速用扳手把漏水的填料压紧,随即解决了问题,安全地潜入深海,这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经过这次潜航,我们才真正成为体验过潜水的潜艇艇员。
试航成功后,上级决定127艇从旅顺出发,返回青岛。航渡中,双车进三航行,我们轮机班全体官兵,不顾疲劳,不论什么更次,全都围在主机附近,坚守岗位,严密观察机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了航行安全。经过二十多小时的航渡,终于顺利靠上了青岛五号码头,胜利完成任务。
记得支队首长和战友们热烈欢迎我们时,我们双耳听不到欢呼声,耳内只有主机高速工作时的噪音,过了两三天才恢复正常,但是大家心中充满喜悦与自豪!

以上两段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超的专业技能,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干好本职工作,无论遇上什么困难,都能圆满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

踩一下[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