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根(1952.12.4~),浙江省长兴县人。1970年12月入伍, 1971年4月分配到127潜艇任厨师。1976年3月改任防化兵,几个月后又转为陆上食堂厨师。1979年4月退役,到安徽省芜湖长江轮船公司三船队工作。1992年外派到香港轮船公司工作。2008年元月退休。现在居住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泊林公馆。

关于王永根,大家印象最深也最模糊的事情是他的改行。他当过防化兵,也当过厨师,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战友在回忆文章中写到他,但是与我的记忆有差别,于是我在微信群里向老战友们求证,而且大家议论过几次。主要问题有两点:一,他是由防化兵改为厨师的?还是由厨师改为防化兵的?二,他是什么时间改行的?是当兵不久改行的,还是退役之前改行的?大家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亦乐乎,很多人拿出具体时间的具体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仍然谁也说不服谁。好在后来有人把王永根找到了,所有的争论才有了答案。
我给王永根打电话,先向他问好,接着便向他求证改行的问题,他的回答令我大跌眼镜。原来他曾经两次改行,而大家却在一次改行的基点上争论,哪里会有正确的结论?某人言之凿凿的例证,却总和别人的例证产生矛盾,基点不明确,出现那些看似矛盾的例证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是1970年12月入伍的,1971年4月新兵连结束,被分配到127艇,先是当厨师,1976年初,原来的防化兵王克安退役,我被改为防化兵。我晕船比较厉害,平时做饭用不着太大的力气,晕船可以坚持工作。改为防化兵以后,一晕船体力跟不上,就出现问题了。潜艇离靠码头的时候,防化兵要到甲板上带缆,尤其是靠码头,我还要撇缆,这就需要用力气。撇缆绳的前头有个网球那么大的铅球,很沉,大约有半斤重,潜艇靠码头时,要把撇缆绳用力撇到码头上去,码头上带缆的人接到撇缆绳,再把粗的缆绳拉上岸,套到系缆桩上。
我刚改防化兵不久,我艇(这时的舷号是210)到旅顺参加“7402”演习,从青岛码头启航,到旅顺需要一天一夜。那天风浪很大,潜艇在水上航行,我晕船吐得昏天黑地,浑身无力,一天一夜没有进食。到了旅顺老虎尾码头,当时因风浪大,潜艇离码头也比较远,副长下口令撇一缆,我撇了两次都没有撇上去。不过最终潜艇还是靠上了码头。到了晚上,艇长点名批评了我们。从那起,我就觉得我当不了防化兵,后来我向艇领导提出了改行到陆地食堂工作的要求,并得到了批准。此后,我就不用出海了,调到陆地食堂,专门负责买菜,一直到1977年4月退役。我退役后,先是到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工作,后来又到香港的轮船公司工作。在潜艇上我是“晕船大王”,到了长江上,就不存在晕船的问题了。长江上几乎没有风浪。后来到香港,是在很大的货轮上,基本也不晕船。最苦的日子就是在潜艇上工作那些年。不过现在想起来,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我在部队服役6年,这是一段令我感到自豪的经历。

本网站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顶一下[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