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艇部一 艇长张连忠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4)
他一边吸着烟,歪头想了一下,“扑哧”笑了,用浓重的胶州口音说:“你个小李子,这个事你还记得!”
我想他是想起那件事了。我把这件耿耿于怀的事情说出来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又不能要求他向我道歉。我显得很潇洒地说:“我说完了。我走了。”走出艇部,顿时感觉心情大好,脸上一定是挂着灿烂的微笑。有人吃饭回来了,看到我满面春风的样子,都用奇怪的目光看着我。他们大概以为我要去机关工作了,因而“春风得意”。
时间又过去了40年,2016年春,我因撰写文献纪录片《刘华清》脚本,去采访张连忠,闲聊时,不知怎么又聊起这件事,我问他1976年10月我跟他说这件事,还记不记得,他说不记得了。
当时他已经85岁了,这么多年他经历了多少大事啊!不记得这件小事再正常不过。只是我有点“小人之心”,还一直记得。不过已经不再耿耿于怀,而是当作一件趣事记下来的。
3、身先士卒
1971年,127艇准备搞一次25天的远航,为保证远航期间机械情况良好,潜艇必须要进一次船坞,对潜艇进行维修保养,简称“坞修”。一般坞期在一个月左右。
“文革”期间,毛主席号召“抓革命,促生产”,实际上工厂工人“抓革命”热情很高,“促生产”劲头不大。潜艇安静地趴在船坞里,像是被人遗弃的乞儿。
如果等工厂把工人召集回来上班,不知要等到哪一天,远航计划就要泡汤。张连忠在支部会上说:“光等不行,能干的项目我们自己干,不能干的项目,我们请两个老师傅来领着干!”于是,一场自修加助修的战斗打响了。
各专业班登门拜访工厂老师傅,将他们请到厂里来,给艇上的官兵当老师,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项目就完全由我们自己干了。比如潜艇水柜除锈、涂漆。
考虑到本书的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不熟悉潜艇的人,我要简单介绍一下主水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中国潜艇是双壳结构,内层固壳是耐压壳体,外层是非耐压壳体,两层壳体之间的空间被分隔后成为若干个主水柜,潜艇就是通过这些主水柜的注水和排水,进行下潜和上浮的。主水柜分左右两侧,每侧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个一人粗的圆孔,上方的圆孔叫通风阀,下方的圆孔叫注水弇(也叫海底门),打开通风阀和注水弇,海水涌入水柜,排除水柜里的空气,潜艇就潜入了水中;关闭通风阀,打开注水弇,向水柜里供气,将海水从注水弇排出,潜艇就会因为水柜内进入空气浮力增大而上浮。当然,我这里只是介绍下潜和上浮的原理,实际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
潜艇坞修时,需要钻进水柜除锈、涂漆。以往这些事情都是由工厂负责,现在因为工人不干活了,水柜除锈、涂漆的工作就要由艇上的官兵来完成了。
主水柜里面上下空间很大,有几米高,但紧贴着固壳的空间狭窄,很多地方不足一米宽,再加上有很多三角铁支架,在里面干活非常别扭。另外,诺大一个水柜,只有上下两个圆孔通到外面,水柜里的空气基本不流通,很闷,很热,空气中弥漫着铁锈的细末和油漆的刺鼻气味,在里面除锈、涂漆,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那天,轮机兵张来坤按分工钻进速潜柜除锈,速潜柜要比主水柜空间还小,人在里面几乎转不开身子。张来坤进去之后不一会儿,又钻进来一个人,在他的上面,他不知是谁。当时已是初夏,船体被太阳一晒,水柜里面温度增高,通风条件又差,张来坤很快就浑身冒汗了。水柜下部的海底门因为在船坞底部,张来坤发现那里比较凉爽,干一会儿就到那里透透气,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悠哉悠哉。后进来的那个人在上面一个劲儿地除锈,一刻也没休息。张来坤看见潜艇固壳上流下一道小水流,毫无疑问,是汗。他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想喊那人下来歇歇。喊了两声,没反应,到处都是叮叮当当敲铁锈的噪音,上边那人根本听不见。(责任编辑:听雪斋书馆)
踩一下[0]

顶一下[3]